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目的:观察磁刺激对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c-fos、活性调节的细胞骨架蛋白(Arc)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及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探讨磁刺激对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海马原代神经元,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20%(20%%强度组)、30%(30%强度组)、40%最大刺激强度组(40%强度组),24 h后开始刺激,频率1 Hz,最大输出强度3.7T.连续刺激5d后应用荧光显色检测c-fos、Arc和MAP2阳性神经元免疫荧光强度,计数MAP2阳性神经元多突起神经元个数及细胞突起长度,并应用免疫印迹和RT-PCR技术对免疫荧光显色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磁刺激能促进小鼠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数目和长度的生长,3个强度组多突起神经元(n≥2)占总神经元的比例以及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长度均高于对照组,且30%强度组高于20%、40%强度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色30%强度组c-fos阳性神经元比例、Arc和MAP2免疫荧光强度高于相关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印迹和RT-PCR结果同免疫荧光显色结果一致.结论:磁刺激能促进体外培养的海马原代神经元突起生长,其机制可能和c-fos、Arc和MAP2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2.
猴松果体毛细血管和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松果体内毛细血管和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成年日本猴松果体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猴松果体血管及毛细血管只存在于被囊和小叶间隔的结缔组织内,松果体实质小叶内并无血管.毛细血管内皮为窗孔(50 nm)型,外有基膜与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分隔.松果体实质小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和少数胶质细胞组成.松果体细胞的突起终止于血管周隙内;分泌颗粒大量存在于松果体细胞突起的杵状终末或偶尔见于结缔组织间隙内;分泌颗粒为直径200~500 nm的大型膜包密芯颗粒.结论这些超微结构特征提示: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外排形式可能为整体释放而非胞吐分泌;分泌颗粒内的物质更象神经多肽而非生物源胺;松果体分泌物更易经组织信息通道释放入脑脊液而非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相似文献   
73.
盆腔肿瘤介入治疗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盆腔内中、小血管的造影表现,为盆腔肿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测并测量42具成人尸体的髂内动脉各分支起源、长度、外径和血管夹角.观察42例盆腔肿瘤患者和50例其他疾病的盆腔正常者双侧选择性髂内动脉的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①两侧髂总动脉间夹角平均为(58.9°±7.3°),髂内外动脉间夹角平均为(27.6°±5.3°);髂腰动脉多起自髂内动脉主干或其后干,分别占50.0%和30.2%.闭孔动脉主要起自髂内动脉,占84.8%.②在尸体上所测盆腔内中、小血管直径较动脉造影结果小,有显著差异.结论 髂内动脉各中、小分支血管的起源、开口位置和走行有许多变异.  相似文献   
74.
超声造影评价肝肿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观测兔VX2肝肿瘤生长及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评价肿瘤血管形成.方法将VX2瘤组织块悬液0.3ml (约含107~108个瘤细胞/ml) 超声引导下注入15只新西兰白兔肝左叶,拔针前针道注入0.2 ml加热的琼脂糖,超声监测肿瘤生长.肿瘤生长至3周时,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能量多普勒检测肿瘤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彩色血管平均密度(MCVD).同时二维超声测定肿瘤大小与大体病理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二维超声肿瘤表现为等回声、低回声及略高回声,以等回声居多,周围可见声晕;②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均可检出血流信号;③肿瘤与肝实质无明显边界,可见多个核分裂相;④超声与大体病理下测定肿瘤的最大切面直径有相关关系;⑤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测定肿瘤内MCVD与免疫组化测定的肿瘤内MVD之间有线性相关.结论超声能有效监测肿瘤生长.能量多普勒超声造影测定肿瘤内MCVD,可用于肿瘤内血管形成的评价.  相似文献   
75.
基于CT图像构建颅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一种在普通个人电脑(PC)机上基于CT图像构建颅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对志愿者进行螺旋CT扫描,获得完整头部CT数据,在PC机上,将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生成颅骨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并利用Geomagic studio 9进行模型后处理,模型经过验证。结果获得了一种基于CT断层图像数据,在普通PC机上应用Mimics 10.01软件及Geomagic studio 9软件,快捷准确的生成可用于有限元分析的颅骨局部三维数字模型。结论获得了一种基于CT断层图像数据在普通PC机上应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生成快捷准确的颅骨局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建立的颅骨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及生物力学特性经过验证,可以用来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脑标本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DAT)的表达。方法以免疫放射自显影显示DAT在黑质、纹状体的分布。结果正常人脑标本DAT强标记信号分布于黑质、壳核和尾状核。在PD患者脑标本,正常分布于壳核的DAT几乎均消失;尾状核DAT降低以背外侧部为主;黑质DAT标记减少程度轻于壳核、尾状核,以黑质腹侧区和外侧区为主。定量分析发现DAT强度在壳核比对照组降低90.9%(P<0.01),在尾状核背外侧降低66.7%(P<0.01);所分析黑质5个亚区的腹侧区和外侧区DAT表达降低明显,标记强度比对照组分别下降50.0%和35.9%(P<0.05,P<0.01);另3个亚区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AT在PD患者脑标本壳核及尾状核表达显著降低,为临床应用DAT配基显像技术诊断PD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重视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探索规范化临床教学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高校扩招的形势,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如何对机遇和挑战,加强临床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临床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校在临床教学工作方面加强了制度保障和措施落实的力度,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帕金森症(PD)患者脑标本5羟色胺转运体(SERT)的表达。方法以免疫放射自显影显示SERT在脑标本的分布。结果与健康组比,PD人脑标本中缝背核、黑质以及纹状体的SERT标记信号呈不同程度降低。定量分析发现SERT标记强度在壳、尾状核、黑质以及腹侧被盖区分别比健康组降低25.9%、31.1%、27.2%和24.7%,有显著差异;在中缝背核的4个亚区中,中缝背核腹侧部、背侧部、尾侧部及束间部分别比健康组显著减少了38.9%、37.3%、16.5%和37.0%;中缝正中核SERT标记强度未见显著降低。结论5羟色胺能体系的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小鼠海马CA1区兴奋性轴棘突触树突棘头与突触后致密体(postsynaptic density,PSD)是否存在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利用Golgi染色、超薄连续切片及NIH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头及突触后致密体的大小.结果光镜下测量海马CA1区第2、3级顶树突的树突棘头平均面积为(0.429±0.230)μm2,频数分布为正偏态分布曲线.电镜所测树突棘头的平均体积为(0.032 63±0.024 03)μm3;PSD平均体积为(0.002 318±0.001 362)μm3,PSD与树突棘头体积之比为0.106±0.035.树突棘头体积频数分布曲线和PSD体积频数的分布曲线非常相似,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海马CA1区轴棘突触的树突棘头大小与其突触后致密体的大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0.
大鼠松果体囊上皮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松果体激素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 对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松果体浅部,进行松果体囊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在大鼠松果体囊表面发现存在筛状囊上皮孔和喇叭口状囊上皮孔.筛状囊上皮孔主要存在于1.5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上皮,是由许多密集排列的囊上皮细胞周边部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圆形孔洞,筛孔直径200~500 nm;喇叭口状囊上皮孔见于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表面,由相邻上皮细胞向松果体内部凹陷,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开口,孔径1~4 μm.在两组动物的松果体囊表面,可见到直径800~1 000 nm的球形分泌颗粒样结构.结论 松果体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松果体激素或分泌颗粒,可能会通过松果体囊上皮孔,直接进入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