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2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后转移到重庆治疗的伤员,在不同暴露因素下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 按多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转移到重庆市11所医院治疗的386名灾区伤员,采用PTSD-17项筛查问卷(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PCL-C)于地震后1个月对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分析不同暴露因素对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暴露于目睹地震中有人被掩埋、死亡及地震中被掩埋,接受手术因素下的伤员PTSD严重度总分分别为(44.64±11.86)分,(44.67±12.49)分,(45.96±12.1)分,(44.80±12.92)分,较未暴露者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暴露因素中地震中被掩埋(OR=2.171,95%CI1.088~4.333)为PTSD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论 暴露因素程度重者PTSD症状严重,被掩埋是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更长时间内患PTSD可能性大;应对此类伤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2.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量表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808名大学生,了解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模型发现其危险因素.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3.0%,有自杀意念的男、女学生构成比为3:4;多因素分析显示其危险因素排列为:近一年感到绝望频率高(OR=5.07,95%CI:4.27~6.02)、近一个月心理问题对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影响(OR=2.07,95%CI:1.79~2.38)、已发生性行为(OR=1.95,95%CI:1.65~2.30)、亲属有过自杀行为(OR=1.77,95%CI:1.52~2.08)、女性(OR=1.66,95%CI:1.45~1.90)、认识的人中有过自杀行为(OR=1.46,95%CI:1.28~1.67)、近一个月因疾病对学习及日常生活影响(OR=1.29,95%CI:1.08~1.52).结论 大学生样本中自杀意念报告率较高.应根据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在高校制定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计划.  相似文献   
73.
了解重庆市大学生自杀、冲动及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为针对性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9 8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自杀意念、自杀态度、冲动行为量表、外显攻击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自杀态度更倾向于包容和理解,其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的检出率(16.40%,2.46%)均明显高于男生(10.27%,1.11%)(x2值分别为9.997,62.507,P值均<0.01);在冲动行为调查中,女生在“动机性冲动”“认知性冲动”及总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11.236,10.930,9.464,P值均<0.01);在攻击行为调查中,女生倾向于采取“愤怒及敌意”,而男生倾向于采取“身体及语言攻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843,3.050,-26.591,-8.729,P值均<0.01).结论 女生较男生易出现冲动行为,易采取愤怒及敌意的攻击行为,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及行为,而男生则容易出现身体及语言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非器质性睡眠障碍患者住院期间精神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现状,为制订我国精神科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重庆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精神科出院的非器质性睡眠障碍住院患者,采用精神科超说明书用药调查表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依据药品说明书依次判定每例患者所用精神药物在用药适用证、适应人群、用药最高剂量、用药途径等方面是否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统计分析患者各种类型超说明书用药比例。结果共入组患者294例,超说明书总体使用率为70.1%(206/294),超适应证使用率为68.4%(201/294),超人群使用率为14.3%(41/294),超剂量使用率为5.4%(16/294)。结论非器质性睡眠障碍患者住院期间精神药物超说明书使用情况较为普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逐步规范超说明书用药行为。  相似文献   
75.
欧洲精神科专科医师培训体系经历60年的发展,通过成立欧盟医学专家联盟精神科专委会,对培训内容、培训考核及培训基地等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欧洲精神科专科医师需培训5~7年,培训前需有精神科实习经历,经考核评估后才获得培训资格,培训结束后还需对培训质量进行严格考核。而我国精神科医师培训时间共3年,相关科室培训近1年,精神科培训仅2年,心理治疗、精神科临床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时间仍不够,全国各基地理论和实践培训执行力度也缺乏一致性。因此,通过对比中欧精神科培训制度的优缺点,提出优化我国的培训方案,增加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心理关怀,进一步提高专项培训经费的投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76.
东西方国家自杀行为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自杀,是世界很多国家的前10位死因之一[1].随着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上相互渗透,东西方国家的自杀行为不仅有其各自鲜明的特征,又具有一定共性.本文对近年东西方国家自杀行为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7.
经济压力对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讨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及自尊量表对重庆医科大学2003~2006级包括护理、救援、老年、临床、麻醉、心理专业的本科生1 386人进行调查,其中,贫困生272人,非贫困生1 114人.结果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应付方式、人格特征、自尊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贫困不是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及其自尊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8.
<正>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分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和双相情感障碍Ⅱ型。具有发病高峰年龄早、确诊时间长、患躯体伴随疾病风险大、疾病治疗负担重的特点,同时患者的自杀风险也较高。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率为9%;男性患者死于自杀的几率是女性患者的2倍[2]。Schaffer等[3]研究指出,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第二内含子多态性(5-HTTVNTR)位点与自杀未遂的关联.方法 收集来自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以自杀未遂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在86个核心家系的258个家系成员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5-HTTVNTR 位点多态性与自杀未遂之间的分子遗传学联系进行了以家系为基础的基于单体型的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及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 基因型10/10、10/12、12/12在患者组和父母组分别为:13,32,41和21,89,62和等位基因频率10,12在患者组和父母组分别为:58,144和131,213均在自杀未遂患者组和父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4.892,P =0.0867;χ2=0.939,P =0.332).未发现5-HTTVNTR 位点多态性与自杀未遂有关联(χ2=2.77,P >0.05),多等位基因TDT 统计分析也未发现存在连锁不平衡(χ2=1.90,P >0.05).5-HTTVNTR位点仅扩增出12 和10 拷贝两种形式的等位基因片段.结论 汉族人群中5-HTTVNTR 位点多态性与自杀未遂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0.
吕臻  艾明  况利  陈建梅  牛雅娟  费立鹏 《重庆医学》2014,(26):3474-3477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自杀未遂者对自杀的态度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808名大学生,比较有自杀未遂行为和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差异。结果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加肯定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抱有正性的态度,并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而相对比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而言,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歧视自杀行为、对自杀行为是负性态度、不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及承认自杀的社会重要性。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的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其自杀态度中,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的正性态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中各维度的分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杀的社会重要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对自杀更倾向于肯定态度,这部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差,提醒高校教育者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自杀相关知识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对有自杀风险的高危学生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