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5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一直用于对化学品、药物、物理等有害因索进行毒性预测和外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以此为基础进行有害因索的危险度评价,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控制措施.最近毒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即毒物兴奋效应模型,对过去公认的阈值模型和线性非阈值模型提出了挑战.本文对毒物兴奋效应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环境、医学、公共卫生领域产生的影响及引起的讨论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2.
血气分析对婴幼儿重症肺炎不仅能及时地掌握体内血气与酸硷平衡改变情况,而且对并有呼吸衰竭的了解,以及对病程的予后、疗效判定等方面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3.
焦炉工外暴露等级与尿中1-羟基芘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焦炉工外暴露等级与尿中 1-羟基芘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某焦化厂 30 5名生产工人和 30名非接触者为调查对象 ,统一收集工作周末班后 6h尿 ,并收集个人信息。根据工人的工作岗位将调查对象分为炉顶、炉侧、炉底和对照 4个外暴露等级。采用碱水解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浓度。使用协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暴露等级、吸烟和饮酒等情况对尿中 1-羟基芘浓度的影响。结果 尿中 1-羟基芘的浓度呈炉顶 >炉侧 >炉底 >对照的趋势 ,与外暴露等级之间呈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 0 5 35 ,P <0 0 1) ;在同样外暴露条件下 ,吸烟量显著影响尿中 1-羟基芘的水平(P <0 0 5 ) ;未发现饮酒对尿中 1-羟基芘水平的显著影响。结论 焦炉工尿中 1-羟基芘水平与外暴露等级之间存在良好的剂量 -效应关系 ,可反映多环芳烃暴露个体的内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64.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作为重要的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基因转录,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个体肿瘤易感性密切相关.本文就目前广泛研究的XPD基因密码子156、密码子312和密码子751位点的多态性与肺癌、皮肤癌、头颈部和泌尿道等肿瘤危险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5.
目的调查辽宁省一般人群血和尿中锰水平,分析其人群分布特点。方法将辽宁省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2010年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抽取了3个城市的2105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和尿液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血样和尿样进行锰含量的检测,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一般人群血和尿中锰的分布水平。结果辽宁省一般人群血锰几何均数为6.64μg/L,男性和女性血锰几何均数分别为6.08μg/L、7.07μg/L、(Z=-3.97,P0.01);尿锰几何均数为0.49μg/L,男性和女性尿锰几何均数分别为0.53μg/L、0.46μg/L(Z=-1.70,P0.05)。结论辽宁省一般人群血中锰水平存在性别及地区差异;尿中锰水平存在地区差异,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6.
三氯乙烯对致敏豚鼠脾淋巴细胞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三氯乙烯(TCE)诱导过敏性皮炎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采用豚鼠最大值法建立TCE致敏的豚鼠动物模型,应用四唑蓝(MTT)法测定TCE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体外培养的致敏及非致敏豚鼠脾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促增殖活性。结果 阴性对照组动物脾淋巴细胞与TCE (+S9)共孵育3 d后,细胞存活率(63.4%±8.4%)明显低于TCE (-S9)处理组(77.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E致敏组动物淋巴细胞与TCE (+S9)共孵育后细胞存活率(83.0%±3.4%)明显高于TCE (-S9)处理组(75.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E (+S9)孵育的淋巴细胞存活率致敏组(83.0%±3.4%)与阴性对照组(63.4%±8.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E(-S9)孵育的淋巴细胞存活率此两组(75.9%±7.9%、77.0%±7.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经代谢活化后对正常淋巴细胞的毒性增强,促进致敏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TCE的代谢产物可能作为半抗原诱导了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  相似文献   
67.
代谢活化在三氯乙烯对小鼠致敏及肝毒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TCE)通过什么代谢通路活化后才具有致敏活性。方法以TCE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诱导剂(乙醇和苯巴比妥)分别及联合给小鼠染毒,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活性;分离脾细胞体外培养,采用噻唑兰(MTT)法测定TCE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性,并观察体外培养过程中加入代谢酶抑制剂SKF525A和氨氧乙酸(AOAA)后对上述效应的影响。结果TCE致敏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TCE共孵育后,细胞相对数(79±10)%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63±1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在培养液中加入β裂合酶抑制剂AOAA后,这种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消失;而乙醇诱导+TCE组和苯巴比妥诱导+TCE组小鼠脾淋巴细胞未出现TCE特异性增殖反应。溶剂对照组、TCE致敏组、乙醇诱导+TCE组和苯巴比妥诱导+TCE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TCE+SKF共培养后,细胞相对数均明显高于TCE单独培养的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乙醇诱导+TCE组血清GPT活性(49.5±8.4)μmol·min-1·L-1和苯巴比妥诱导+TCE组血清GPT,GOT活性(47.3±9.9)和(170±36)μmol·min-1·L-1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34.7±2.1)和(117±34)μmol·min-1·L-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而TCE致敏组小鼠血清GPT和GOT活性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CE谷胱甘肽结合通路的代谢产物巯基烯酮类物质具有致敏活性,可能是TCE致敏小鼠的特异性半抗原,而TCE氧化通路的代谢产物是产生细胞毒性和肝损伤的主要物质,乙醇和苯巴比妥能够增加TCE的肝脏毒性。  相似文献   
68.
2004年11月16日,何凤生院士与世长辞。作为她的学生和助手,我们曾有幸得到她的教诲和指导。她的师德、学识、精神和风范,令人终生难忘,我们为不能再聆听她的教诲而深感遗憾。但她的业绩不朽,精神永存。在此,含泪撰文,缅怀恩师。  相似文献   
69.
二硝基甲苯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硝基甲苯 (DNT)共有 6种同分异构体 ,均是由甲苯硝化生成的。DNT的主要用途是制造二异氰酸盐 ,进而制造聚氨酯软泡沫。在美国每年约有上万吨的DNT被用来制造聚氨酯软泡沫[1] 。另外DNT也是生产三硝基甲苯 (TNT)炸药的必要中间体。在我国目前共有 5 0 0余家厂矿生产TNT[2 ] 。DNT接触机会日益增多 ,其毒性如何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用工业方式生产的DNT(tDNT)产品中的 2 ,4 DNT(约含 80 % )和 2 ,6 DNT(约含 2 0 % ) 2种异构体的急慢性毒性、致癌性、遗传毒性以及生殖毒性的一些研究结果。1.急…  相似文献   
70.
中国汉族人口三种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口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样本为450名中国汉族人口,采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GSTP1+313核苷酸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GSTM1缺失型和GSTT1缺失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7%和45%,同时具有GSTM1缺失型和GSTT1缺失型基因型的人个体频率为28.92%;而GSTP1+313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为18.7%,并发现该人群中同时具有3种危险基因型(GSTM1缺失型、GSTT1缺失型和GSTP1+313A/A)的个体频率为18.04%。GSTs基因型分布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结论:中国汉族人口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呈多态性分布,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不同于其他种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