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94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375篇
耳鼻咽喉   454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3240篇
口腔科学   475篇
临床医学   1511篇
内科学   492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492篇
特种医学   7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983篇
综合类   4691篇
预防医学   559篇
眼科学   131篇
药学   1314篇
  22篇
中国医学   690篇
肿瘤学   11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96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856篇
  2013年   840篇
  2012年   1011篇
  2011年   1205篇
  2010年   1089篇
  2009年   1123篇
  2008年   1313篇
  2007年   1302篇
  2006年   1042篇
  2005年   1215篇
  2004年   783篇
  2003年   673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469篇
  2000年   392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50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178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分析并研究胎儿主要器官的正常解剖,为胎儿生长发育水平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南通大学合作医院进行MR检查的4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入选孕妇均疑有胎儿异常行MR检查,但检查结果显示胎儿发育正常,且分娩后胎儿体检无异常。通过MR检查,总结不同孕周胎儿主要器官的正常解剖及MR表现。结果胎龄20周胎儿,脑、口咽、口腔、食管、肺、气管、支气管、心脏、肝、脾、胃肠道、泌尿系统、骨骼、脊柱等主要器官及皮下脂肪均已发育。胎龄20~22周胎儿脑皮层光滑13例(100.00%),未见皮层迂曲及内凹,脑回、脑沟出现者;胎龄23~30周胎儿皮层迂曲及内凹13例(92.86%),皮层光滑1例(7.14%),无脑回、脑沟出现;胎龄31~40周胎儿脑回、脑沟出现17例(94.44%),无皮层光滑出现,皮层迂曲及内凹1例(5.56%)。胎龄20~22周胎儿均未见次级支气管形成、肺泡出现者;胎龄23~30周胎儿见次级支气管形成12例(85.71%),肺泡出现2例(14.29%);胎龄31~40周胎儿见次级支气管形成18例(100.00%)、肺泡出现18例(100.00%)。结论胎龄20周胎儿主要器官已形成基本结构,其中脑、肺发育变化较大,其他器官及皮下脂肪随胎龄增加出现缓慢变化。  相似文献   
62.
目的对腋动脉分支形成的动脉干进行分型,为血管造影、外科干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90例(左侧47例,右侧43例)经10%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固定的人体上肢标本,解剖腋动脉各段分支及其形成的动脉干;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各段分支起点管径。结果①经典型腋动脉46例(51.1%),即各段分支均直接从腋动脉分出,未形成动脉干;②肩胛下-旋肱后动脉干28例(31.1%),此干最终分支为旋肩胛动脉、胸背动脉、旋肱后动脉;③有胸外侧动脉参与形成的动脉干10例(11.1%),分别有胸外侧-肩胛下动脉干、胸外侧-胸背动脉干及胸外侧-胸肩峰动脉干;④多分支型(≥4)动脉干6例(6.7%),根据其分支是否含有肱动脉的分支,进一步分为腋-胸动脉干及腋-肱动脉干;⑤右侧胸肩峰动脉起点管径显著高于左侧(P=0.015,t=-2.542)。结论对腋动脉分支所形成的动脉干尝试进行解剖学类型划分,是对既往研究的补充。在腋动脉造影时,有助于识别其变异,减少误诊;掌握这些动脉干的解剖学特征,对于腋血管损伤的外科治疗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各结构毗邻关系,为临床安全处理颅颈交界区病损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30侧)国人成年带领头颅湿性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枕下段椎动脉测量左右两侧直径有显著差异,以左侧大于右侧为主。上、下枕下三角是保护推动脉第三段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确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标志。二腹肌后腹是保护面神经的标志。枕髁后1/3~1/2的磨除可获得对枕骨大孔腹侧和腹外侧的满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对于增加枕骨大孔上方病变的显露非常重要。结论颅预交界区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掌握该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和解剖学标志,可增加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可增加手术视野。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联合后处理容积重建(VR)技术显示右肺上叶静脉,对其解剖结构进行分类。 方法 95例患者行肺动静脉造影,应用VR技术显示右肺上叶静脉,研究其分支类型及引流静脉归类概况。 结果 (1)右肺上叶前静脉有多支,95例患者共268支,走形复杂,主要收集右肺上叶前段和尖段血液,有18例走形于右肺水平裂,收集右肺上叶前段和右肺中叶的血液;右肺中央静脉为1支,共95支,走形于右肺上叶前段和尖段支气管中间;右肺上叶后静脉较少出现,共14支,其中5支直接汇入左心房。(2)右肺上叶肺静脉分型中,“前+中央静脉”型最为常见,有81例(85.2 %),“前+中+后静脉”型14例(14.8%),单纯的“前静脉”型和“中央静脉”型本研究未发现。 结论 MSCTA联合后处理VR技术可以真实直观地显示右肺上叶静脉的分支形式。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对三叉神经脑池段及其周围重要血管、神经、骨性标志进行解剖学研究,为确保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三叉神经脑池段分为5区,对周围重要血管、神经、骨性标志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三叉神经脑池段长度为(10.90±1.90)mm,宽度为(4.58±0.85)mm。血管与三叉神经脑池段接触的有50%,接触区域位于Ⅰ区有33.33%、Ⅲ区13.33%、Ⅳ区60%,主要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86.67%、小脑下前动脉13.33%、椎动脉6.67%,其中6.67%同一侧存在小脑上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与Ⅳ区、Ⅲ区接触;三叉神经根部至动眼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根部最近点距离分别为:(20.79±2.15)mm、(14.55±2.82)mm、(8.45±2.05)mm、(14.34±1.88)mm、(18.37±3.03)mm;至内耳道、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距离分别为:(9.61±2.17)mm、(22.62±2.70)mm、(15.43±1.85)mm。结论 :多支责任血管的压迫,基底动脉、岩静脉等的压迫、岩静脉遮挡手术视野等是导致手术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了解和谨慎处理这些血管是确保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本文利用解剖-M型这种心动超声的新技术,通过对比分析30例左室下壁心梗患者与30例健康人的室壁心肌运动幅度,表明这种新技术在临床中对心梗的诊断有明确的价值。  相似文献   
68.
髁突解剖复位侧向螺钉技术治疗髁突矢状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暂留螺钉解剖复位、侧向拉力螺钉和定位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髁突矢状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4例5侧下颌髁突矢状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暂留螺钉作为支点,行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侧向拉力螺钉联合定位螺钉固定技术坚强内固定骨折,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平均追踪12个月.结果:全部病例治疗效果满意,下颌运动和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复位良好,髁突形态无异常.结论:暂留螺钉解剖复位、侧向拉力螺钉和定位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髁突矢状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省时、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通过对翼腭窝颌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研究,为颌面外科和颅底外科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以外侧颞下入路对12具成人湿颅标本行双侧翼腭窝显微解剖,观察颌内动脉及其分支走行、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颌内动脉翼腭段依其走行,可分为4型:Y型(20.8%)、T型(25.0%)、中间型(37.5%)和M型(16.7%),其分支走行变异常见;翼上颌裂下界距上牙槽后孔、眶下裂切迹和腭降动脉分别为15.5、32.0mm和24.7mm。眶下裂孔位置恒定,其至圆孔和视神经管颅口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是13.34mm和23.13mm。结论:经外侧翼腭窝手术时,可借助翼上颌裂确认颌内动脉第3段及其分支的相对位置,通过眶下裂孔辨认圆孔和视神经管,以获得相对安全的手术界面。  相似文献   
70.
上颌前牙牙槽骨基部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课题对人颅骨50个100侧上颌前牙牙槽骨进行测量,测量项目包括上颌前牙根尖到梨状孔下的距离,上颌前牙根尖上5mm处牙槽骨的厚度。梨状孔的宽度及两侧尖牙牙槽窝远中骨壁间距,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数学期望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