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与致残率都非常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过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多采用药物治疗,近20年来,随着血管内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治疗器材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治疗已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存心脑血管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因其疗效较好。也愈加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作者就近年来几种临床常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2.
颅内动脉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共查出9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单发64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14例(11例有2个动脉瘤,3例有3个动脉瘤),1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动脉瘤,1例合并烟雾病。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占12.8%(10/78)。后交通动脉瘤最多见,占30.5%(29/95);动脉瘤的直径最多见于2.0~4.9mm,占63.2%(60/95),最小1.5mm,最大35mm。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状起病,及时诊断并及时血管内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系统评价60岁及其以上人群应用拉莫三嗪(LTG)单药治疗癫痫的控制率及耐受性。方法参照Cochrane癫痫组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癫痫组登记的随机对照试验库(CCTR),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RCT/CCT数据库等资料库并追踪检索相关的综述、论文的参考文献。采用退出治疗率、癫痫缓解率、副作用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共检索到7个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4个涉及到英国、法国、克罗地亚、芬兰、挪威等至少49个中心的包括797例患者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次分析,所有治疗时间均超过3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1)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均能较好控制老年人群的癫痫发作,两组在控制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OR值为1.29,95%CI 0.59~2.81);(2)两组患者均出现较多的不适主诉,拉莫三嗪组和卡马西平完成治疗的人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3,OR:2.37,95%CI 1.34~4.19),拉莫三嗪组患者因副作用退出率较卡马西平组明显减少(OR:0.33,95%CI 0.23~0.49,P<0.01);(3)拉莫三嗪组镇静作用较卡马西平组显著减轻(OR:0.66,95%CI 0.47~0.93,P=0.02)。所有试验没有针对不同发作类型亚组老年人群的研究资料。结论老年癫痫患者单药应用拉莫三嗪在控制发作方面与常规一线用药卡马西平没有差异,但较卡马西平组显示出较好的耐受性。两种药物均显示出较高比例的神经系统及全身不适的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4.
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脑梗死12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梗死患者120例,病程3h~12d。给予生理盐水100mL+人尿激肽原酶0.15PNAU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14d。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脑梗死总有效率达61.7%(74/120)。120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9.9±3.9,治疗7~14d后,NIHSS评分为5.5±2.8,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48h与48h~12d开始治疗的病例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脑梗死有效且安全,在脑损害晚期仍具有促进修复和再生能力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激肽原酶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5.
抵抗素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多肽类激素.研究显示,抵抗素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黏附、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增加斑块不稳定性以及促进糖类和脂质代谢紊乱等,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抵抗素能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66.
目的:住院总医师会诊带教对于神经内科实习效果对比分析.方法:对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实习96名学生随机分为2组,会诊带教组在对照组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要求每人两次晚间跟随住院总会诊,进行带教.实习结束后进行专业考核和问卷调查.结果:会诊带教组病例分析题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性(P<0.05),问卷结果分析显示会诊带教组实习医生在重点内容掌握,急症处理,自信度评价及综合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常规实习组(P<0.01).结论:住院总医师会诊带教实施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无伤害性刺激脑干三叉诱发电位(BTEP)的检测方法和波形特征。方法:对5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上唇电脉冲刺激,用远场记录法在头皮上记录刺激后10 ms内出现的反应波,寻找最适宜的刺激和记录参数。部分被试者同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50例正常人均记录到满意的BTEP反应波,其峰潜伏期、波间期值与文献资料近似。BTEP的脑干成分较BAEP和SSEP清晰、明确。结论:用无伤害刺激在正常人可以记录到清晰、稳定的BTEP反应波。BTEP为评价三叉神经周围结构和脑干中枢通路提供了新的、可靠的电生理学方法,是研究脑干功能的又一指标。  相似文献   
68.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余友  李淮玉 《安徽医学》2009,30(2):150-15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都非常高。过去主要采用内科药物治疗,近20年来,随着血管内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已作为一种新的诊疗方法在临床广泛实践。本文就近年来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9.
目的:对伴痉挛性疼痛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 SCA3)一家系进行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分析,探讨其临床和遗传特征,及其痉挛性疼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SCA一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确定SCA3亚型;检测家系成员有关SCA3基因;分析该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特征;对伴肌肉痉挛的患者给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该家系5代人中,在世的4位患者,其共同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口齿不清、腱反射亢进、眼睑退缩,其中2人伴有不同程度肌肉痉挛性疼痛。先证者具有认知功能障碍。先证者及其无症状女儿和另一患者检测SCA3相关基因的CAG重复数分别为72、76、78次。2例伴肌肉痉挛疼痛的患者,接受加巴喷丁胶囊治疗,症状缓解明显。结论 SCA3具有临床表现和遗传异质性,同时加巴喷丁胶囊对缓解SCA3伴发的肌肉痉挛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70.
脑梗死患者抗磷脂抗体的测定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APA)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7例脑梗死(C I)患者和82例正常对照组(N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CA-IgG、IgM、IgA,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狼疮抗凝物法(PTT-LA)筛选狼疮抗凝物(LA)。结果C I组血清中ACAIgG、IgM、IgA以及L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NC组(P<0.05);C I组总APA阳性率(25.5%)显著高于NC组(4.9%),P<0.01;多灶性C I组APA的阳性率(36.5%)明显高于单灶性C I组(15.7%),P<0.05;在40例APA阳性脑梗死的病因分析中,≤50岁C I组单纯APA阳性率(58.3%)显著高于>50岁C I组单纯APA阳性率(14.3%),P<0.05;女性C I组与男性C I组之间AP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磷脂抗体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尤其是原因不明的脑梗死患者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