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9 毫秒
31.
目的 探讨CHA2DS2-VASc评分法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标准对208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进行评分,并随访1年观察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法预测房颤患者1年内脑梗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GROC)分别为0.66和0.74.CHA2DS2-VASc评分低危组10例患者均未继发脑梗死,中危组28例患者中1例(3.6%)继发脑梗死,高危组170例患者中23例(13.5%)继发脑梗死;3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与房颤患者继发脑梗死呈正相关(r =0.373,P=0.001).CHA2DS2-VASc评分标准中,不同性别房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HA2DS2-VASc评分法可较准确评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肥厚性硬膜炎(H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H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8例患者继发于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头痛(8例)或复视(2例)为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9例;脑神经麻痹7例;癫痫、共济失调、双下肢无力伴针刺觉减退各1例.MRI示硬膜异常肥厚,呈长或等T1、短T2信号;MRI增强示增厚的硬脑膜明显强化,呈条带状或结节状,不深入脑沟脑回.9例予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头痛症状均缓解,遗留周围性面瘫4例,视物及听力障碍各1例.结论 HP多为继发性,以头痛及脑神经麻痹为主要症状,MRI平扫及强化可见条带状或斑块状硬膜肥厚,可累及硬脑膜和/或硬脊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同心圆硬化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同心圆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23~63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1.8岁)。均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主要为偏侧肢体无力3例;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共济失调3例,智能减退2例,反应迟钝2例,病理征阳性3例。头颅MRI检查有同心圆样特征性改变。3例行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符合同心圆硬化改变。结论同心圆硬化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运动障碍、精神异常、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有诊断价值,激素治疗常有效,预后多良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ABCD2评分法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测定79例TIA患者(TIA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血清hs-CRP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3组间hs-CRP水平,并观察其2 d、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低危组间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3分的TIA患者22例,2 d、7 d发生脑梗死分别为1例(4.5%)、2例(9.1%);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31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3例(9.7%)、5例(16.1%);评分≥6分的患者26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7例(26.9%)、10例(38.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hs-CRP水平关系密切,两者呈正相关.ABCD2评分值不同,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FR)、尿微量蛋白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年龄大于60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符合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共78人。依据头颅磁共振表现分为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选择年龄大于60岁且脑磁共振检查正常者3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检测血清白蛋白、肌酐、胱抑素 C、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应用 MDRD 计算公式软件进行 GFR 的计算。应用方差分析对三组研究对象的 GFR 及尿微量蛋白进行分析,运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探索其与影像学病灶增多的关联。结果对照组、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 GFR 分别为(105±12)mL/min、(87±8)mL/min、(70±10)mL/min。单发腔梗组、多发腔梗合并脑白质病变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GFR 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0);尿微量蛋白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P =0.000)。随着影像学病灶增多,GFR 与之呈负相关(r =-0.83,P =0.000),尿微量蛋白与之呈正相关(r =0.73,P =0.000)。结论GFR 和尿微量蛋白可以帮助预测脑小血管病的发病以及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6.
汪南田  李淮玉  余峰 《安徽医学》2007,28(2):164-166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血管周围T淋巴细胞的渗出和巨噬细胞介导的脱髓鞘是本病主要的病理特征。研究表明,由激活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合成并分泌的TNF—α在免疫介导的脱髓鞘和轴突损伤的级联反应中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调节因子。神经元直接生存的微环境-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对于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迁移等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细胞外基质蛋白如Ⅳ型胶原、层粘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是构成血管基底膜的重要成分,因而也是构成BBB/BNB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传导表现,以明确其对CT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59例CTS患者,其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诊断标准。对CTS患者组和21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功能进行检测,并探讨CTS患者的神经传导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结果CTS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VE)平均为(38.28±9.11)m/s,阳性率为90%;正中神经运动电位感觉传导潜伏期平均为(4.02±1.23)ms,阳性率为33.9%;尺神经运动传导时间平均为(62.58±3.90)ms,阳性率为19.8%,尺神经感觉传导时间为(53.79±5.82)ms,阳性率5.7%。结论神经传导检测对早期发现和诊断CT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609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3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该病发生率为2.05%(33/1609);发病年龄为(63±9)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②33例中,以肢体瘫痪(93.9%)和认知功能下降(57.6%)最为多见,其次是面、舌瘫(48.5%),共济失调(45.5%),感觉障碍(39.4%),再次是情感障碍和语言障碍(均为30.3%),而异己手综合征最少见(9.1%)。(3)33例通过MRI检出病灶42个,以体部(42.9%)、压部(35.7%)多见。6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27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最多见于基底核区(75.8%)。单侧梗死患者(24/33)多于双侧(9/33),P〈0.01。④15例行血管造影检查(MRA/CTA/DSA),大腩的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胼周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血管形态正常者2例。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生率相对低,临床表观复杂多样,应重视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异己手综合征,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血清五聚素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ME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选取起病72 h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颈动脉斑块的解剖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0例)和稳定斑块组(38例),并同期从体检中心选取健康成人3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观察对象血清PTX3、hsCRP以及Lp-PLA2水平,分析各组间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行TCD监测,分析两组之间MES检出率的差异。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血清Hcy、hs-CRP、PTX3、Lp-PLA2水平及高血压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他汀类用药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PTX3、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ES检出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TX3、Lp-PLA2水平是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PTX3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P0.05),其临界值为2.57 ng/m L时,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84.2%。血清Lp-PLA2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5),其临界值为54.35μg/L时,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81.6%。结论血清PTX3、Lp-PLA2水平可能是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生物学指标。MES监测对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简称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7例,按病灶体积分为小、中、大3个亚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为高危组(NIHSS〉8分)和低危组(NIHSS≤8分),选择60例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探讨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分析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结果①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20±0.40)mg/L,高于对照组的(0.86±0.2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灶体积的增加,血清胱抑素c水平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47,P〈0.05。②卒中复发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33±0.52)mg/L,高于卒中初发组的(1.12-4-0.2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但高危组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1.37±0.68)mg/L]高于低危组的胱抑素c水平[(1.15±0.2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同型半胱氨酸(Hcy,r=0.189,P=0.022)和极低密度脂蛋白(r:0.255,P=0.002)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173,P=0.036)呈负相关;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2.646,95%CI1.621-4.317,P〈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病灶大小及严重程度有关,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及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