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995篇
  免费   11040篇
  国内免费   2748篇
耳鼻咽喉   406篇
儿科学   4522篇
妇产科学   1439篇
基础医学   5094篇
口腔科学   870篇
临床医学   40306篇
内科学   18330篇
皮肤病学   1945篇
神经病学   1245篇
特种医学   45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6篇
外科学   7755篇
综合类   68637篇
预防医学   48495篇
眼科学   634篇
药学   35043篇
  317篇
中国医学   14662篇
肿瘤学   1297篇
  2024年   916篇
  2023年   3549篇
  2022年   4440篇
  2021年   6943篇
  2020年   11520篇
  2019年   5833篇
  2018年   2741篇
  2017年   5783篇
  2016年   5422篇
  2015年   7185篇
  2014年   12836篇
  2013年   12157篇
  2012年   14440篇
  2011年   15252篇
  2010年   14187篇
  2009年   13279篇
  2008年   14699篇
  2007年   13598篇
  2006年   12295篇
  2005年   12753篇
  2004年   10774篇
  2003年   10176篇
  2002年   7771篇
  2001年   6661篇
  2000年   5208篇
  1999年   4314篇
  1998年   3838篇
  1997年   3718篇
  1996年   3121篇
  1995年   2585篇
  1994年   1957篇
  1993年   1457篇
  1992年   1152篇
  1991年   1035篇
  1990年   837篇
  1989年   902篇
  1988年   141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85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 对铁路车站、列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迟发阳性案例疫情及筛查的发热病人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评价常态化防控措施,为进一步全面加强铁路常态化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铁路站车疫情联防联控系统,收集入境者解除集中隔离后乘坐列车到目的地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及复阳者的处置案例4起及筛查的发热病人资料,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对铁路站车防控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本文4例入境旅客解除集中隔离后迟发阳性或复阳的无症状感染者,都是解除隔离医学观察后乘坐列车时在进出站及列车上体温监测无异常,到目的地后核酸复查阳性;4起案例所有密切接触者及相关接触人员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解除隔离医学观察及居家健康监测,无二代病例发生。列车下交的102例发热病人,0~6岁的学龄前幼童占比最多为49.0%,其次是19~60岁成人占40.2%,102例核酸检测均阴性,均无流行病学接触史。结论 对于境外输入病例中无症状感染者,体温监测很难发现异常,既是铁路交通防控的难点更是铁路站车常态化防控的重点。重视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能有效阻止疫情通过铁路站车传播。  相似文献   
62.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寻复方一枝蒿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及文献收集复方一枝蒿颗粒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和OMMI数据库检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靶点。将复方一枝蒿颗粒药物靶点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基因取交集,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基因–疾病”网络。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_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92个活性成分,1 627个靶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靶点464个,两者取交集筛选出87个潜在靶点。GO功能富集得到2 040个条目(P<0.05),与病毒过程、参与共生相互作用的生物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节、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生物过程、病毒生命周期、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50条通路,与新冠肺炎密切相关的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COVID-19、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证实,筛选的靶点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可以较好地结合。结论 复方一枝蒿颗粒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方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史对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肝功能、脂代谢及抗血小板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2月80例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BV感染史冠心病患者为感染组,另选择80例无HBV感染史者为阴性组,入组后均予以阿托伐他汀降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随访12周,比较两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肝损伤程度、脂代谢[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达标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氯吡格雷抵抗及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并统计感染组肝炎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感染组ALT、AST、TB水平升高幅度大于阴性组(P<0.05);感染组肝损伤发生率15.00%,高于阴性组1.25%(P<0.05);感染组TC、LDL-C下降幅度小于阴性组(P<0.05),感染组TC达标率70.00%、LDL-C达标率43.75%均低于阴性组的83.75%、61.25%(P<0.05);HBV感染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低于阴性组(P<0.05),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11.25%,高于阴性组的2.50%(P<0.05)。随访期间,感染组有1例肝炎复发。结论 HBV感染史可加重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肝损害,且影响患者降脂、抗血小板效果,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4.
  目的  了解湖州市某小学一起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引起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hMPV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学校暴发疫情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根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年版)等开展调查。采集现症病例咽拭子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如为阴性再开展流感病毒等其他常见的14种上呼吸道病毒检测。  结果  共发现53例hMPV感染病例,首发病例为2020年12月15日; 病例集中在12月21—26日; 末例病例为12月29日。历时15 h疫情结束。病例均为一年级学生,发病班级罹患率为44.92%(53/118),其中101班的罹患率为23.08%(9/39),102班为53.85%(21/39),103班57.50%(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P < 0.05)。病例年龄在6~7岁。发病班级男生罹患率为48.00%(24/50),女生为42.65% (2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较轻,以咳嗽、咽痛、流鼻涕为主,仅少部分出现发热。采集20例现症病例咽拭子标本,13例hMPV核酸阳性。  结论   hMPV引起的症状相比流感较轻,不容易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应开展相关防治知识宣传,做好晨午检,杜绝带病上课。  相似文献   
65.
肺炎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可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健康。肺炎患者多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有益菌减少,且益生菌可通过“肠-肺轴”影响肺部免疫参与肺炎的发生发展。中医以“肺”与“大肠”两者之间的生理及病理关系为基础,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发挥了治疗肺炎的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肺炎的过程中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作用,但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本文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肺炎的角度出发,总结不同辨证分型的肺炎与肠道菌群结构特征,阐述中医治疗肺炎过程中对于益生菌的调节作用和“证型—中药—益生菌”的对应关系。通过讨论益生菌在防治肺炎中的关键作用,展望中医辩证联合益生菌治疗肺炎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肺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也为将来指导不同肺炎证型患者选择适合的中药及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背景 结核病是导致人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HIV感染也是导致结核潜伏感染(LTBI)发展为结核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HIV/AIDS患者进行LTBI筛查和治疗是预防该类人群结核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其死亡的重要举措。 目的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区内HIV/AIDS患者进行LTBI筛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识别高危人群,为HIV/AIDS患者结核病的预防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3—8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区内定点管理单位治疗的546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及查阅患者管理档案的方式收集HIV/AIDS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婚姻状况、家庭人均年收入、职业类型、体质指数(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临床资料包括慢性病患病情况、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情况、HIV/AIDS确诊时长、抗病毒治疗时长、合并其他感染情况、近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4)等。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对研究对象进行LTBI筛查,根据TST结果将546例HIV/AIDS患者分为非LTBI组(TST阴性413例)和LTBI组(TST阳性1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IV/AIDS患者发生LTBI的影响因素,并利用R软件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CD4与LTBI风险之间的量效关系。 结果 银川市市区内HIV/AIDS患者的TST阳性率为24.4%。已婚〔OR=0.544,95%CI(0.321,0.922),P<0.05〕是HIV/AIDS患者发生LTBI的保护因素;吸烟〔OR=1.919,95%CI(1.213,3.037),P<0.05〕、与结核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OR=11.100,95%CI(2.889,42.648),P<0.05〕是HIV/AIDS患者发生LTBI的危险因素。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的CD4与LTBI风险呈近似"n"形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χ2=29.080,P<0.001)。 结论 应重点关注HIV/AIDS患者中未婚、吸烟、与结核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人群LTBI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对于CD4较低的患者,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LTBI筛查。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鲍氏不动杆菌(AB)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耐药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方法 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2019年住院患者检出AB的标本来源,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M100进行药敏结果判定。结果 共分离AB 3 681株,标本来源以下呼吸道为主,占86.61%。AB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80.308,P<0.001),尤其是2016年度AB分离率显著升高,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由45.47%升高到73.93%,呈逐年上升趋势(χ2=80.308,P<0.001),尤其是2016年度AB分离率显著升高,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由45.47%升高到73.93%,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51.716,P<0.001)。AB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2015年AB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53.55%; 2016年后,AB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显著,除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AB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60.00%。除头孢他啶外,呼吸道和血流感染来源的AB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B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逐年升高,CR-AB检出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为遏制细菌耐药、防控CR-AB医院感染,医院应加强对AB感染与耐药监测与分析,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68.
幽门螺杆菌(HP)是革兰阴性微需氧的螺旋样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人之间感染传播。HP的发现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其特定的螺旋形体型、鞭毛及动力、尿素酶和黏附素活性,以及细胞毒素基因A(cagA)、空泡细胞毒素基因A(vacA)等是影响HP感染研究较多的相关致病因素。HP感染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尚未确切证实HP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主因。文章概述了HP感染相关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9.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中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晚期癌症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诊断对于降低PCa死亡率至关重要。近年来,较多研究开发出多种新型诊断方法以改善对PCa诊断的准确性,同时避免过度诊疗,但其有效性及实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本文对目前新型生物标志物、联合成像技术及风险预测模型等的早期诊断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究和分析替诺福韦在乙肝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从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所有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当中选取其中自愿参与研究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诺福韦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乙肝病毒(HBV)DNA和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6个月后的HBV DNA阳性率及HBsAg阳性率,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HBV DNA和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BV DNA和ALT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6个月后的HBV DNA阳性率为0%、0%,HBsAg阳性率为1%、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HBV DNA阳性率和HBsAg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分别为8%和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载量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实施替诺福韦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HBV DNA和ALT水平,提高HBV DNA和HBsAg的转阴率,同时替诺福韦并不会对孕妇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