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估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检索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评估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疗效相关文献,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中患者基线资料及随访前后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起搏阈值等指标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研究,包括539例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70.9岁。meta分析结果显示,希氏束起搏显著缩短QRS波时限(WMD=-51.51 ms, 95%CI=-59.50~-43.52,P0.01),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WMD=10.91%, 95%CI=7.55~14.27,P0.01)。然而与基线相比,希氏束起搏阈值存在上升趋势(WMD=0.26 V,95%CI=0.15~0.36,P0.01)。结论希氏束起搏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白体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6-04至2007-08人选18例AMI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年龄<75岁,为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用5 d,在第6天分离PBSC,经处理后将采集到的干细胞悬液部分经over-the-wire球囊中心腔注入到已行血运重建的罪犯血管远端.在PBSC动员、采集及经冠脉回输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选用同期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冠脉造影显示梗死部位及罪犯血管与移植组相匹配的接受标准常规治疗的患者18例,为对照组.3~6个月随访,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距离(6 MWT).结果 移植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减小,(42.22±8.43)mm与(39.67±8.06)mm,P<0.0l;LVEF明显提高,(41.44±4.27)%与(46.22±4.39)%,P<0.01;6 MWT明显提高,(225.06±38.13)m与(288.12±34.54)m,P<0.01.对照组介入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LVES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0.052);6 MWT有明显提高,(226.67±47.38)m与(264.56±28.67)m,P<0.01;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过程中总的不良反应共3例次.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且安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突触囊泡融合蛋白Munc18-1在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的表达及定位.方法 应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通过免疫荧光单标法检测Munc 18-1蛋白在小鼠耳蜗内毛细胞中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其与带状突触蛋白CtBP2的定位关系.结果 通过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检测发现,免疫荧光单标染色显示内毛细胞胞质中有高浓度的Munc18-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Munc18-1蛋白聚集在CtBP2蛋白附近.结论 Munc 18-1蛋白在耳蜗内毛细胞中有表达,聚集在突触蛋白CtBP2周围,可能与维持突触囊泡融合、胞吐功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4.
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8层螺旋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PTCA术后8例,疑似冠心病者24例),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冠状动脉主要节段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88.2%,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64.7%,特异性为86.2%,显示钙化以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导致血管狭窄19处,其中高估3处,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位置、形态以及远段血流,但难以准确显示支架内再狭窄和闭塞。结论8层螺旋CT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上腔静脉(SVC)血流频谱的特点及随呼吸运动的变化规律。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均取平卧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经右侧锁骨上窝探测上腔静脉,记录平静呼吸时上腔静脉的频谱曲线,测量同一呼吸周期中频谱曲线各波峰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计算其呼吸变化率。结果经右锁骨上窝SVC长轴切面获取SVC多普勒图像较为清晰。所有所得SVC血流频谱中,S波与D波的波幅均远大于心室收缩期反向波VR波和心房收缩期反向波AR波。平静呼吸时上腔静脉频谱主波变化明显(P<0.05),吸气时增大,呼气时减小(P<0.05),整个呼吸周期S波峰值大于D波,VR波与AR波变化不明显(P>0.05)。主波速度时间积分的呼气相变化率小于吸气相变化率,差异明显(P<0.05),D波速度时间积分的呼气相及吸气相变化率大于S波的变化率(P<0.05)。结论经右锁骨上窝探测SVC血流频谱可获得清晰图像,自主呼吸对SVC血流频谱形态及各波峰参数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SARS胸部影像的早期变化。方法:观察24例符合SARS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发病3天之内的胸部平片及CT扫描结果。回顾性分析这些胸部平片及CT图像,观察、对比平片及CT图像1~3天内异常征象的发展,并对异常改变包括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和分布加以分析。结果:发病当天就诊并摄胸部平片的患者,胸部改变均为阴性,而CT扫描显示均为阳性改变。第二天摄片,大部分胸片为阳性改变,部分为可疑,少数仍为阴性改变。而CT改变较当日明显增大、增多。第三日摄片,胸片大部分为阳性改变。早期SARS病变胸部影像改变为小斑片状阴影,密度小而淡,约1~2cm,极易漏诊,随病变发展,CT出现棉团样改变。结论:根据SARS病情发展快、变化快的特点,早期诊断要定期复查胸片,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天复查,有条件应做胸部CT扫描。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上腔静脉(SVC)血流频谱的特点及随呼吸运动的变化规律.方法 健康成人志愿者均取平卧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经右侧锁骨上窝探测上腔静脉,记录平静呼吸时上腔静脉的频谱曲线.测量同一呼吸周期中频谱曲线各波峰值及速度时间积分(VTI),计算其呼吸变化率.结果 经右锁骨上窝SVC长轴切面获取SVC多普勒图像较为清晰.所有所得SVC血流频谱中,S波与D波的波幅均远大于心室收缩期反向波VR波和心房收缩期反向波AR波.平静呼吸时上腔静脉频谱主波变化明显(P<0.05),吸气时增大,呼气时减小(P<0.05),整个呼吸周期S波峰值大于D波,VR波与AR波变化不明显(P>0.05).主波速度时间积分的呼气相变化率小于吸气相变化率,差异明显(P<0.05),D波速度时间积分的呼气相及吸气相变化率大于S波的变化率(P<0.05).结论 经右锁骨上窝探测SVC血流频谱可获得清晰图像,自主呼吸对SVC血流频谱形态及各波峰参数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8.
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外多项有关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证实,DES可显著降低再狭窄率。近年来我国步入高龄社会,临床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不断增多,而高龄患者合并症多,有必要对DES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9.
定量CT骨密度测量诊断中国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在诊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同时接受腰椎DXA、髋关节DXA和腰椎QCT检查、年龄>60岁的男性受检者314例。比较DXA和QCT对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DXA(腰椎正位、髋关节)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35/314,11.15%)低于腰椎QCT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141/314,44.90%;χ2=88.70,P<0.05)。结论 腰椎QCT BMD测量对中国老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心房颤动的远程监测与管理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对心房颤动高危人群的长程持续监测及管理可以尽早发现和评估房颤严重程度,及时的干预治疗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其相关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残疾和过早死亡的发生,最终降低医疗成本,增加社会生产力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介绍远程医疗在心房颤动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