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51.
应激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应激反应是一种很复杂的反应,泛指身体内外环境刺激条件下出现的一系列生理性乃至病理性反应,无论是机体接受的各种刺激或精神压力或心理创伤都可引起应激反应,包括情绪变化、神经内分泌变化、免疫系统变化等等.近若干年来,应激的副作用包括对脑高级功能的损伤作用受到普遍关注,但关于其对脑功能发育的影响甚少被研究,为此本实验观察了电刺激应激对幼年大鼠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小脑齿状-中位核在豚鼠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500 ms正弦波纯音和100 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训练的第4~6天,向豚鼠双侧小脑齿状-中位核微注射蝇蕈醇.整个实验过程中,使用高分辨率的张力换能器检测豚鼠的眨眼反应.结果 ①蝇蕈醇注射组豚鼠训练第4~6天的条件反应率均显著低于第3训练日水平(P1=0.005,P2=0.004,P3=0.010);②蝇蕈醇注射组豚鼠训练第7、8天条件反应率仅分别相当于对照组豚鼠第4、5训练日水平(P1=O.061,P2=0.669);③在此过程中,蝇蕈醇注射组豚鼠非条件眨眼反应的幅度和峰潜伏期均无显著变化(P1=0.926,P2=0.939).结论 小脑齿状一中位核是运动性学习神经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眨眼条件反应的获得和表达.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介绍一种简易的豚鼠眨眼反应测量方法,并观察其在眨眼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2 kHz的正弦波纯音和压强为3.0 psi的束状医用氧气流先后作用于豚鼠左侧眼角膜,训练豚鼠建立眨眼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利用高分辨率、低扭矩的肌肉张力换能器测量眨眼活动.结果 训练第14天豚鼠追踪性眨眼条件反射习得率为(87.0±12.9)%,显著高于训练第1天的习得率(8.0±6.3)%(P=0.003);训练第10天豚鼠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习得率为(86.0±13.0)%,显著高于训练第1天的习得率(5.5±5.0)%(P=0.001).在此过程中,测量了豚鼠习得条件眨眼反应的峰潜伏期、持续时间和幅度,所得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结论 本教研室设计的眨眼反应测量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用于研究小型啮齿类动物眨眼条件反射训练中眨眼活动的拓扑学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54.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fi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ppocampal pyramidal cells and interneurons in the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cognition. Methods:Thirteen guinea pigs were studied by the paired (active cognition group, n=10) or unpaired (passive cognition group, n= 3) training with 1 kHz (CS^+)and 500 Hz tones (CS^-) and the air puff (US) applied 250 ms after the CS^+ onset. Results: In active group, 32 pyramidal cells showed exciting response to the CS^+ tone, 16 cells inhibited response and 4 cells revealed no response to the high frequency tone and 18 interneurons almost unchanged. In passive group, the pyramidal cells responded to the tone casually and 10 out of the 13 interneurons remained invariably. Conclusion: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pyramidal cells play a major role in coding auditory information by the networks, and the interneuons may modulate it via forward and feedback.  相似文献   
55.
去皮质直视条件下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在体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观暴露条件下在体记录动物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7/2004-08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完成。选用正常健康Wistar系大鼠,在麻醉条件下,将其头部固定,开窗,去除覆盖在海马上的大脑皮质,暴露背侧海马。直视条件下定位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使用短暂高频刺激诱发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结果:在海马暴露的情况下。内嗅皮质穿通纤维-齿状回上记录到的短暂高频刺激前单个刺激诱发的(population spikes,PS)幅值为(1.58&;#177;0.12)mV,短暂高频刺激后单个刺激诱发的群体锋电位幅值为(2.25&;#177;0.10)mV,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群体锋电位振幅增大42.4%,持续时间30min以上。有9只大鼠成功诱发LTPO Schaffer侧支-CAl区的LTP记录到的短暂高频刺激前单个刺激诱发的PS幅值为(1.12&;#177;0.08)mV,短暂高频刺激后单个刺激诱发的PS幅值为(2.18&;#177;0.10)mV,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PS振幅增大94.6%,持续时间30min以上,有8只大鼠成功诱发LTP。结论:去皮质暴露大鼠海马后电极定位更加准确,可以记录到该区长时程增强现象,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6.
目的:介绍一种颅内埋置绝缘电极,并应用它建立豚鼠的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和记录豚鼠的小脑间位核场电位.方法:设计和制作了一种颅内埋置绝缘电极,通过手术将其尖端置于豚鼠右侧前额叶和左侧小脑间位核内.分别采用以右侧前额叶电刺激(电刺激组,n=6)或声音作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声音刺激组,n=...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分析内侧前额叶(mPFC)不同亚区在惊吓反射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雄性英国种白化豚鼠随机分成4组:前扣带回损伤(n=6)及假损伤(n=6)(实验1);缘前皮质损伤/缘前皮质+前扣带回联合损伤(n=6)及假损伤(n=6)(实验2).分别注射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采用条件刺激(CS,声音)与非条件刺激(US,气流冲击角膜)配对训练,观察各组听觉惊吓反射(acoustic startle reflex,ASR)变化.结果 实验l表明前扣带回损伤后SR率无显著变化(时间效应F=15.421,P=0.098;组间效应F=14.753,P=0.084).实验2表明单独缘前皮质注射利多卡因后SR率无显著变化(时间效应F=14.975,P=0.178;组间效应F=18.643,P=0.089);但缘前皮质和前扣带回同时注射利多卡因后,SR发生率则有显著下降,并且没有随着训练而恢复(组间效应F=67.743,P=0.009).结论 mPFC中缘前皮质和前扣带回联合损伤导致ASR发生率显著下降,且没有随着训练而恢复,表明mPFC参与了对听觉惊吓反射的调控,但其调控机制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58.
脑老化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老龄化形势不断严峻,脑老化问题也日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众多学科都对脑老化的不同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正确认识脑老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机制、治疗与预防等的深入研究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脑老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正确选择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9.
60.
胃肠电生理起搏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胃肠电生理起搏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疗效 ,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2例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低频和高频起搏组分别为 5 0和 32例 ,分别采用1 .1~ 1 .2倍内源性胃慢波频率 (IGF)叠加 1 0Hz的双极脉冲方波和 4 .0倍IGF叠加 30Hz双极脉冲方波进行起搏。胃起搏 1次 /d ,每次 4 5min ,共 1 5d。采用 8导联胃电图仪 (EGG)记录患者空腹状态和进食试餐后的胃电活动各 1h。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 5d后对胃电图和各种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 1 5d后 ,除高频起搏组反酸外 ,患者各症状评分均有改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4 )。高频起搏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的改善较低频起搏组更为明显 (P <0 .0 5 ) ,而低频起搏组早饱、嗳气的缓解则较高频起搏组更显著 (P <0 .0 5 ) ,但两组间症状总积分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后低频起搏组餐后过速频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3.4 3± 0 .2 5 )次 /min比 (3.0 1± 0 .2 0 )次 /min ,P <0 .0 5 ],餐后过缓频率则显著增加 [(2 .4 1± 0 .4 3)次 /min比 (2 .6 7± 0 .2 6 )次 /min ,P <0 .0 5 ]。但无论在空腹状态或餐后 ,高频起搏组治疗前后其胃电主频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两组患者治疗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