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49篇
  免费   2425篇
  国内免费   2639篇
耳鼻咽喉   389篇
儿科学   608篇
妇产科学   301篇
基础医学   2109篇
口腔科学   405篇
临床医学   7550篇
内科学   3268篇
皮肤病学   361篇
神经病学   466篇
特种医学   16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5篇
外科学   2971篇
综合类   16245篇
预防医学   6129篇
眼科学   491篇
药学   9714篇
  47篇
中国医学   5601篇
肿瘤学   1796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617篇
  2022年   743篇
  2021年   851篇
  2020年   956篇
  2019年   1064篇
  2018年   612篇
  2017年   994篇
  2016年   1145篇
  2015年   1356篇
  2014年   2236篇
  2013年   2220篇
  2012年   2976篇
  2011年   3115篇
  2010年   3132篇
  2009年   3043篇
  2008年   3721篇
  2007年   3501篇
  2006年   3136篇
  2005年   3488篇
  2004年   2943篇
  2003年   2686篇
  2002年   2019篇
  2001年   1985篇
  2000年   1530篇
  1999年   1367篇
  1998年   1202篇
  1997年   1167篇
  1996年   1134篇
  1995年   1068篇
  1994年   798篇
  1993年   664篇
  1992年   555篇
  1991年   513篇
  1990年   509篇
  1989年   498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目的:测定产妇在不同围产期的休克指数,研究围产期不同时期休克指数的特点,探讨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结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恩平市人民医院妊娠足月待产的产妇共129例,根据患者产后是否发生产后大出血(即阴道分娩后24 h累计失血量>500 mL或剖宫产术后累计失血量>1000 mL),将产妇分为出血组(41例)和对照组(88例)。在两组产妇临产时、胎儿娩出后及产后12 h检测产妇的心率和收缩压,计算休克指数(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比较不同阶段两组产妇的休克指数,并分析不同阶段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量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产妇在临产时和胎儿娩出后所测得的休克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产后12 h,出血组产妇的休克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时及胎儿娩出后,产妇的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产后12 h,产妇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量呈显著负相关(R=-0.382,P=0.029)。结论:临产时和胎儿娩出后产妇的休克指数与产后出血无关,但产后12 h的休克指数与产妇产后出血有一定关系,可用于预测和发现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52.
基于网络药理学吴茱萸致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筛选吴茱萸主要肝毒性成分,预测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服务器、UniprotKB数据库筛选吴茱萸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肝毒性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吴茱萸毒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中筛选得到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芳樟醇、1-甲基-2-戊烷基-4(1H)喹诺酮、辛弗林、柠檬烯等147个潜在毒性成分,涉及靶点F2、PIM1、MMP13、MAOB等49个,经建立网络连接,细胞代谢、催化活性、刺激反应等通路可能与肝毒性作用相关。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发现吴茱萸中的多种潜在毒性成分可能通过多个靶点与细胞代谢、催化活性等通路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产生肝毒性,为后续进一步深入验证吴茱萸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53.
总结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通过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成功救治肝移植术后发生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 SC)1例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发病可能的致病因素。发现肝移植术后由于手术应激等因素, 可能导致患者发生SC;对于循环不稳定者, 可以应用ECMO联合IABP及CRRT治疗,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4.
《抗感染药学》2016,(6):1386-1387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病因和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年1月收治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585例,术前尿培养结果示阴性,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患者6例,分析6例患者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原因,探讨其防治方法。结果:6例患者经血培养检出病原菌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3株占60.00%,变形菌属1株占20.00%和克雷伯菌属1株占20.00%,检出的病原菌对头孢他啶-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均敏感,经治疗6例患者中治愈5例和病死1例。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应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及时采用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有效抗休克治疗,以阻止感染性休克症状的进展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利用实时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 analyze,RTCA)法及Alamar Blue法测定雾霾细颗粒物对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毒性作用,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雾霾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影响的差异。方法分别将BEAS-2B及MRC-5细胞接种于RTCA配套16孔板及普通96孔板。接种24 h后,分别用终浓度为2500、1250、625、312.5、156.25和78.125μg/m L的雾霾细颗粒物进行染毒。选择3、12、24、36和48 h通过RTCA法及Alamar Blue法两种方法进行测定,计算IC_(50)。采用SPSS 16.0,利用配对t检验,对两种方法所得IC_(50)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雾霾细颗粒物作用于两种细胞后分别利用RTCA法及Alamar Blue法测得的IC50具有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雾霾细颗粒物对于呼吸系统细胞有毒性,RTCA法可以应用于雾霾细颗粒物体外毒性检测。  相似文献   
56.
《中国药房》2019,(15):2031-2036
目的:基于脂类代谢组学研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对小鼠的早期肝损伤毒性,为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参考。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APAP肝损伤组,每组10只。APAP肝损伤组小鼠腹腔注射APAP 300 mg/kg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正常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 h后取血并分离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Triple-TOF-MS)法检测小鼠血浆代谢产物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以及正交偏二乘法分析(OPLS-DA)区分组间代谢轮廓的整体差异,并根据HMDB、Metlin、LIPID MAPS数据库对脂类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同时检测小鼠血浆中APAP水平变化。认定OPLS-DA分析中变量权重值(VIP)大于1且P<0.05的脂类代谢物为差异代谢物,并将脂类差异代谢物与血浆中APA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CA、PLS-DA以及OPLS-DA结果显示,正常组和APAP肝损伤组样品点位于图形不同的区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APAP肝损伤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中5个脂肪酰类代谢产物水平出现显著的升高或降低,8个甘油磷脂类代谢产物水平均显著降低,1个鞘脂类代谢产物水平显著上升;9-硫杂硬脂酸、十四烷二酸、9-过氧化氢-10,12-十八碳二烯酸、三-肉豆蔻酰基肉碱(脂肪酰类)和Scyphostatin A(鞘脂类)水平与血浆中APAP水平显著相关。结论:APAP染毒1 h后血浆脂类代谢组学显示异常,共发现14个相关脂类差异代谢物,其中5个与血浆中APAP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7.
曲芳萱  边义莹  于洋  安洋 《解剖科学进展》2020,26(4):374-377,382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失血性休克模型组(HS组)及肾康注射液治疗组(SK组),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HS组自体血液回输复苏,SK组予以腹腔注射肾康注射液,各组于HS发生后4h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浓度变化,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smad3、p-smad3蛋白表达。结果 HS组大鼠肾功能损伤严重,血清中SCr、BUN浓度明显升高,病理学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结构破坏严重,界线不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胶原蛋白沉积,肾脏纤维化程度较高。经肾康注射液干预后,SK组肾功能明显减轻,血清中SCr、BUN浓度明显降低,病理学观察到肾小球上皮细胞结构完整,界线清楚,细胞排列基本有序,仅可见少量胶原蛋白沉积,纤维化程度较轻,同时,肾脏组织中TGF-β1、smad3、p-smad3蛋白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结论肾康注射液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肾功能损伤,抑制肾脏纤维化,与其下调TGF-β1、smad3、p-smad3蛋白表达,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对斑马鱼的耳毒性及肾毒性。方法①使用不同浓度的马兜铃酸处理受精后5天(5 dpf)的AB系斑马鱼,探索马兜铃酸对斑马鱼的最大非致死浓度(maximum non-lethal concentration,MNLC)。②依据MNLC选取4个浓度(MNLC、1/2MNLC、1/4MNLC及1/8MNLC)为实验组,2.5μg/ml庆大霉素为阳性对照组,溶剂组[1.0%二甲基亚砜(DMSO)]为阴性对照组,每组分别处理30尾斑马鱼。24 h后,每组取10尾斑马鱼用DASPEI染料对斑马鱼身体侧线毛细胞进行荧光染色,分析马兜铃酸对毛细胞的影响。每组剩余的20尾斑马鱼继续饲养至72 h,观察肾包膜的情况。结果①实验所用马兜铃酸浓度无法得出其MNLC,取其中未出现斑马鱼死亡的最大浓度(3.4μg/ml)为MNLC。②庆大霉素组毛细胞的损伤率为88.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马兜铃酸MNLC组、1/2MNLC组、1/4MNLC组及1/8MNLC组毛细胞损伤率分别为-7.2%、6.9%、-0.4%、12.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继续处理斑马鱼至72 h后,马兜铃酸MNLC组斑马鱼全部死亡;1/2MNLC组10%的斑马鱼死亡,余下11.1%的斑马鱼出现严重的肾包膜水肿;1/4MNLC组、1/8MNLC组未观察到肾包膜水肿。结论本实验所用浓度的马兜铃酸对斑马鱼有肾毒性,无耳毒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纳米SiO_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剂量和时间效应。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0、5、10、20、40mg/L)纳米SiO_2颗粒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不同时间点(6、12、24、48h)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释放量。结果细胞培养液上清中LDH活性、TNF-α释放量和IL-6释放量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加。染尘6、12h,SOD活力随染尘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染尘24h则先增后减,染尘48h则随染尘浓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所有染尘浓度组SOD活力先增后减。结论纳米SiO_2颗粒能够诱导HUVECs发生膜损伤、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且存在剂量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脓毒性休克患者24h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状况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接诊的90例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60例和死亡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与入院30d内APACHEⅡ和SOFA评分。结果:肺部、血液、泌尿、腹腔不同病灶部位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0.16±2.06)分、(19.98±4.26)分、(20.45±1.12)分、(20.67±1.16)分,肺部、血液、泌尿、腹腔不同病灶部位患者的SOFA评分分别为(7.93±0.32)分、(7.88±0.64)分、(8.12±1.06)分、(8.24±1.15)分,不同病灶部位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患者在入院第5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分别为(28.43±0.65)分、(8.93±0.24)分,死亡组患者在入院第5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分别为(28.65±0.46)分、(9.01±0.19)分,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患者在入院第10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分别为(22.16±0.58)分、(5.36±0.18)分,死亡组患者在入院第10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分别为(25.14±0.39)分、(7.62±0.05)分,入院第10天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存活组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年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对ICU脓毒性休克患者均有一定的预后评估价值,多指标联合的评估价值更高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