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72篇
内科学   69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86篇
特种医学   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8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1266篇
预防医学   52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43篇
  6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Brugada综合征患者因心电图存在Brugada波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容易发生猝死。目前认为,其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质就位于右室流出道,至今尚无良好的药物治疗。近期,Nademanec在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即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Brugada综合征并获喜人成果。该研究共有9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对猝死患者应用院前急救的治疗价值及效果。方法102例猝死患者,均施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等院前急救干预,分析所有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并比较急救效果相对理想患者与急救失败患者的心脏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除颤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心脏胸外按压时间、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结果102例患者中,79例患者急救失败,占比为77.45%;17例患者急救好转,占比为16.67%;6例患者急救成功,占比为5.88%。急救总有效率为22.55%(23/102)。急救效果相对理想患者的心脏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除颤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心脏胸外按压时间分别为(20.1±8.3)、(2.8±1.1)、(2.9±0.8)min,均短于急救失败患者的(30.1±9.7)、(6.4±2.4)、(6.9±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效果相对理想患者与急救失败患者的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猝死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等院前急救干预,虽然成功率较低,但若相关部门能加强急救流程的互相协作配合,可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产生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价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对冠心病猝死病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的住院病人91例,根据其死亡原因分为猝死冠心病病人22例(猝死组),非猝死冠心病病人38例(非猝死组),并选取存活的冠心病病人31例作为对照(存活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首次心电图Tp-e间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猝死组病人Tp-e间期显著高于存活组和非猝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猝死组Tp-e间期与存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p-e间期延长在冠心病猝死的预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发生院前猝死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有效提高我院急诊科猝死综合防治能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院前猝死病例150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年龄、性别、时间、地点、死因、现场心电图表现、反应时间。结果每日多发时段为4:00-8:00(32%)及8:00-12:00(20%);且约3/4发生在家中(74%);现场心电图多为心室停搏(58%)及室颤(22%);猝死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发生猝死的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者90例(60%),既往有其他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者36例(24%),意外死亡者24例(16%),死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我院急诊科平均反应时间为8 min。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早期预防与监测,其意义远远大于心肺复苏,这对提高本地区居民院前猝死的综合防治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正>猝死也称急死,是指突然和出乎意料之外的非暴力性死亡。在国内外其抢救成功率总体水平普遍不高。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40例猝死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旨在探讨有效地抢救及提高猝死患者的复苏成功率的方法。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40例猝死患者诊断均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并排除外伤、中毒、他杀、自杀及其他事故等。其中男25例,占62.5%;女15例,占37.5%。年龄2091岁,平均68.2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比较接受院前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站收治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将126例患者分为治疗无效组(包括死亡、病情恶化)和治疗有效组(包括病情稳定、症状缓解)进行分析,比较各组中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基础疾病(3个以上)、有无并发症、发病致救治时间。结果治疗有效组97例(其中病情稳定82例,病情缓解15例),治疗无效组29例(其中死亡5例、病情恶化24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74/23和22/7(P=0.84),中青年和老年人比例分别为治疗有效组为26/71,治疗无效组为2/27(P=0.04),合并有基础疾病者和无基础疾病者比例分别为25/72和23/6(P<0.01),存在并发症者和无并发症者分别为17/80和24/5(P<0.01),发病致救治的时间分别为(82.3±8.1)min和(172.5±32.6)min(P<0.01)。我站AMI抢救成功率为76.98%。结论高龄、存在基础疾病、早期出现并发症及就诊时间长短是AMI院外急救的成功危险因素,如能控制以上各因素,可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7.
业已证明,大多数心脏性猝死(SCD)是由心室颤动(VF)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转化为VF所致。尽管一些药物、外科手术和急诊医学研究对预防心脏性猝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SCD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在美国每年有30~40万人死于SCD(约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占全部死亡原因的25%)。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可有效地预防SCD的发生。现将我院自1996年以来植入的8例ICD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8.
猝死14例尸体解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猝死的原因、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猝死尸体14例,进行系统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14例猝死疾病男女比例为2:1,心血管系统疾病居病因首位,占50.0%,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结论科学、正确地进行尸体解剖,可以明确死因、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而且对预防猝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及准确鉴定、调解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总结2005年-2007年7例内科住院猝死病人的护理,认为严密的病情现察、全面的健康教育、周到细致的护理、良好的沟通告知、抢救准确及时、护理文件的准确记录是猝死病人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60.
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患者的复苏疗效.方法 将69例室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胸外按压再除颤组和直接除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能量、首次除颤成功率、入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时间.结果 胸外按压再除颤组与直接除颤组比较,先胸外按压者除颤次数及总能量减少(4.8±2.3 vs 6.5±3.6,P<0.05;1250±320 vs 1890±570,P<0.01);胸外按压再除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高(28.6% vs 17.6%,P<0.05),较高的入院率(28.6% vs 11.8%,P<0.05);自主循环恢复更理想.结论 胸外按压再除颤可提高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