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52.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和布比卡因重比重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患者和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和蛛网膜下隙阻滞组,每组40例。监测并记录患者麻醉前、硬膜外或蛛网膜下隙给药后各时点SBP、DBP、MAP、HR、SpO2的变化。记录硬膜外或蛛网膜下隙给药后药物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评价两组患者肌松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新生儿Apgar氏评分以及麻醉并发症。结果:SB组药物起效时间较EB组显著缩短(P<0.01)。EB组患者给药后10~30min患者MAP有明显下降(P<0.05),而给药后60~180min MAP水平与给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SB组患者给药后3~10min患者MAP较给药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给药后30~180min患者MAP与给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SB组肌松效果明显较EB组好(P<0.01),两组新生儿Apgar氏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B组患者术中有牵拉反应,而且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SB组并未出现此类症状。结论:针对剖宫产手术采用布比卡因重比重蛛网膜下隙阻滞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学影像资料1680例,观察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8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存在8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可以借此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5.
通过三例典型病案的分析,阐述了“症因相关”思维在推拿临床的应用,充分结合了西医的解剖和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体现了范师在内科、伤科疾病推拿治疗中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剖析了创新运用物理学原理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方法,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观,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6.
摘要:通过二个典型病例的分析,阐述了“症因相关,治因为先”的诊治思维在推拿临床的应用,展示了中医推拿在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结合运用解剖使诊断明确,体现了范师在神经内科、伤科疾病的推拿诊治中独特的见解,剖析了风池穴定点推拿的具体运用方法和骶髂关节错缝的整复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罗哌卡因EC_(50)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43~58岁,BMI 21~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组(BR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选择T_(8-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R组硬膜外镇痛泵配方为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共100 ml,BR组硬膜外镇痛泵配方为罗哌卡因、布托啡诺5mg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共100 ml,采用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浓度,初始浓度为0.1%,相邻药物浓度比值为1.2。采用Dixon-Massey法确定罗哌卡因EC_(50)及其95%CI。术后2 h患者VAS评分3分则镇痛有效,VAS评分≥3分则镇痛无效。记录患者术前15 min(T_0),术后1 h(T_1),术后3h(T_2),术后6 h(T_3),术后12 h(T_4),术后24 h(T_5),术后48 h(T_6)HR、MAP和RR,并进行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记录。结果 R组EC_(50)为0.19%(95%CI 0.17%~0.20%);DR组EC_(50)为0.11%(95%CI 0.10%~0.12%)。两组T_0—T_6时HR、MAP、RR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运动阻滞评分达到1分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R组(P0.05),R组恶心发生率明显高于BR组(P0.05)。两组均无皮肤瘙痒、尿潴留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布托啡诺可增强罗哌卡因PCEA镇痛效果,降低罗哌卡因浓度,对患者呼吸循环无影响,不伴有皮肤瘙痒和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58.
汪芳俊  吕一 《中医正骨》2010,22(9):71-72
颈肩痛是指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或伴有颈部僵硬不适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目前临床上对其发病原因说法不一,治疗方法也较多。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笔者从前中斜角肌入手治疗颈肩痛患者3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探讨其最佳的全麻诱导剂量.方法 将96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全麻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0.06 mg/kg、依托咪酯0.3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雷米芬太尼剂量分别为1μ9/kg(R1组)、2μg/kg(R2组)、3μ9/kg(R4组)和4μg/kg(R4组).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2min(T4)、3min(T5)、5min(T6)和10min(T7)的SBP、DBP、HR的变化.结果 与T0比较,各组T1时SBP、DBP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R1组T2、T3时SBP显著升高(P<0.05).与T0比较,各组患者T1时的HR均明显减慢(P<0.01),R1组患者T2、T3时HR显著增快(P<0.05或P<0.01).R2、R3组气管插管期间血压波动幅度均较R1、R4组小(P<0.05).结论 采用2~3μg/kg的雷米芬太尼麻醉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重密度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患者和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B组)和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BS组),每组各40例。监测并记录患者麻醉前、蛛网膜下腔给药后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HR、SpO2的变化。记录蛛网膜下腔给药后药物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和痛觉恢复时间,评价两组患者肌松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肌松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给药后3~10min MAP有明显下降,而给药后30~120min MAP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术中发生牵拉反应率为27.5%,而Bs组患者术中无牵拉反应。BS组患者痛觉恢复时间较B组显著延迟(P〈0.01),BS组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度皮肤瘙痒率为17.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可以增强和延长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镇痛效果,而不影响布比卡因的肌松效果和药物作用时间,有利于患者下肢及早恢复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