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66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暴力风险评估目前已成为精神卫生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回顾了经验性评估、统计性评估及结构化临床判断3种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过程,并对各阶段风险评估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指出将动态因子与静态因子相结合的新型短期评估工具,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的暴力;同时,建议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估工具和模式。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年龄滞后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年龄评估问卷、应付方式问卷、防御方式问卷(DSQ)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012年9-11月在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171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医生评定的心理年龄低于患者实际年龄(t=28.972,P0.05);心理年龄高滞后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评分高于低滞后组(t=2.751,2.082,3.438,2.254;P0.05);心理年龄高滞后组退缩、制止的防御方式评分高于低滞后组(t=2.854,2.176;P0.05)。父母养育方式两组无明显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退避(P0.05,OR=1.276)是心理年龄滞后程度的危险因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心理年龄滞后现象,滞后程度不同使用的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不同。更多使用退避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加大患者心理滞后的程度。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探查生眼球活动对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取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各200例,正常对照组100例进行探究性眼球运动轨迹描记.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眼球运动轨迹各观察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心境障碍组、神经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EF、TESL、MESL无差别,R...  相似文献   
54.
汶川地震后四个月平武县部分灾民的精神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灾后4个月时灾民的精神健康状况.方法 以四川省平武县地震重灾区灾民点的1 164名灾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为本次调查的筛选工具,以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中有关抑郁和焦虑障碍的章节为本次调查的诊断工具,以SRQ总分≥7分为高危人群,<7分为低危人群,对部分高、低危人群进行SCID-I/P检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国修订版对灾民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SRQ的平均分为(8.20±5.57)分,SRQ总分<7分者517人(44.4%),SRQ总分≥7分者647人(55.6%),灾民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灾民的睡眠质量较低,有亲人死亡的灾民睡眠问题更加突出.震后4个月,与地震有关的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为37.5%.结论 地震所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障碍发生率高,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药物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5.
孙秀丽  栗克清  成玉敏  严保平 《河北医药》2012,34(19):2919-2921
目的研究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门诊就诊的102例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和122例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组)做他评自编问卷调查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DY-BOCS)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裂症组以无业/待业(34.4%)为主,性格多孤僻;强迫症组以学生(27.5%)为主,性格具有道德观念强、注意细节、追求完美、按部就班及小心谨慎。对目前存在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92例)和强迫症(98例)比较,分裂症组强迫行为的比率高于强迫症组(χ^2=11.69,P〈0.05),而强迫思维的比率低于强迫症组(χ^2=10.85,P〈0.05)。强迫症组DY-BOCS量表总分高于分裂症组(t=4.486,P〈0.001)。在强迫思维方面分裂症组所花时间、功能妨碍、痛苦、控制效果及总分均低于强迫症组;在强迫行为方面分裂症组中功能妨碍、痛苦均低于强迫症组,但抵抗高于强迫症组(P〈0.05)。结论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出现更多的强迫行为,伴表现出痛苦及功能妨碍方面不如强迫症明显,在临床上应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中自杀意念与失眠的关系。方法选取559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估自杀情况,以ICD-10中失眠症诊断标准诊断失眠症,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分析有无自杀意念精神障碍患者失眠症发生情况,及失眠和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结果受试者中32例有自杀意念。自杀意念组与非自杀意念组失眠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vs.10.1%,χ~2=13.55,P0.01);自杀意念组PSQI评分高于非自杀意念组(9.16±4.75 vs.5.56±3.71,t=5.24,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PSQI评分与自杀意念相关联(OR=1.21,95%CI:1.12~1.32,P0.01)。结论精神障碍患者自杀意念与失眠相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了解河北省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方法 本研究为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调查的部分资料。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Ⅳ)为诊断标准,用《DSM- Ⅳ轴Ⅰ障碍用 临床定式检查》(SCID- Ⅰ/P)作为诊断工具。对筛选出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了自制的精神卫生服 务利用问卷调查。结果 共取得有效问卷1 826 例,曾就诊过者有233 例,就诊率为12.76%。在一般资 料方面,农村/ 城镇户口、年龄、婚姻情况及就业情况对就诊率有影响(P< 0.01)。其中符合心境障碍、 精神病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和进食障碍的诊断患者就 诊率分别为15.32%(95/620)、66.18%(90/136)、1.75%(7/400)、5.72%(37/647)、17.39%(4/23);病种之间就诊 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068,P< 0.01)。就诊患者首发症状排在前3 位的是焦虑抑郁、失眠、幻觉 妄想。首次就诊时,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仅为5.6%。结论 大部分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未 能得到相应的精神卫生服务,目前的精神卫生服务仅能为小部分人群利用,提示河北省精神卫生服务 利用水平较低,精神卫生服务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8.
目的:了解一般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情况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中诊断的现患抑郁症399例为研究对象,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 AxisI Disorders-Patient Edition SCID-I/P)为诊断工具。采用大体功能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GAF)、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国修订版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睡眠质量。结果:399例抑郁症患者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为48.4%,其中37.1%共病1种精神障碍,11.3%共病2种精神障碍。共病焦虑障碍占35.6%,共病未特定的焦虑障碍20.05%,共病心境恶劣障碍14.04%,共病创伤后应激障碍5.26%,共病广泛焦虑症4.26%,共病惊恐障碍3.01%。共病组患者精神运动性激越、自杀观念和行为等症状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非共病组(62.69%vs.48.06%,45.08%vs.35.44%,7.77%vs.1.94%,Ps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信仰宗教是共病心境恶劣障碍的保护性因素,60~69岁是共病未特定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20~29岁、60~69岁、低收入、独居是共病惊恐障碍的危险因素,40~59岁是共病创伤后应激障碍高风险年龄,已婚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抑郁症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现象比较常见,其中共病心境恶劣障碍和未特定焦虑障碍较多见,共病不同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59.
目的总结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美国美可达公司思倍通治疗仪(SPECTRN),联合麻醉技术,对年龄15~74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279例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靶症状主要有明显的幻觉、妄想、严重的冲动行为、自杀、自伤、木僵、拒食等症状。结果对靶症状的治疗有效率达72.4%以上,对抑郁症的有效率86%,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66%。少数患者有一过性头痛、发烧和短暂的记忆障碍。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焦虑状况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综合性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 I)、自尊量表(SES)、心理控制源量表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23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分裂症患者父母状态-特质焦虑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状态t=2.57,特质t=2.647,P0.05;母亲状态焦虑t=5.080,特质t=3.947,P0.001)。患者父母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和自尊、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t=0.722,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特质焦虑是状态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较强预测作用,高焦虑的分裂症父母自尊水平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