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7篇
  免费   989篇
  国内免费   807篇
耳鼻咽喉   94篇
儿科学   2240篇
妇产科学   439篇
基础医学   992篇
口腔科学   68篇
临床医学   2272篇
内科学   882篇
皮肤病学   114篇
神经病学   217篇
特种医学   3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719篇
综合类   4653篇
预防医学   1497篇
眼科学   2378篇
药学   1419篇
  10篇
中国医学   886篇
肿瘤学   50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270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348篇
  2016年   458篇
  2015年   448篇
  2014年   813篇
  2013年   845篇
  2012年   1302篇
  2011年   1366篇
  2010年   1317篇
  2009年   1322篇
  2008年   1610篇
  2007年   1348篇
  2006年   1270篇
  2005年   1296篇
  2004年   1020篇
  2003年   803篇
  2002年   598篇
  2001年   437篇
  2000年   342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4眼)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OCTA与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等传统影像学对比运用的临床体会。结果12眼FFA存在荧光素渗漏,但形态模糊,不能确定是否伴有CNV,行OCTA则可以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影像。8眼FFA未检出CNV,但OCTA清晰显示出新生血管形态。3眼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高度怀疑CNV的存在,但因荧光素钠皮试阳性,均无法实施FFA,而OCTA则显示出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明确了CNV的存在。6眼FFA无明显荧光素渗漏,OCT示无神经上皮层脱离、无色素上皮层脱离,但OCTA提示CNV的存在。5眼通过随访过程中的病情跟踪观察,发现给予患者单一抗VEGF或PDT治疗之后视网膜下积液无明显吸收,而联合治疗后积液明显吸收。结论OCTA在CNV的检查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检测手段。OCTA可以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慢性CSC患者的CNV进行观察,从而指导该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52.
本文报告1例围产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诊治经过及围产结局。孕妇孕37周+2因"严重肝功能异常"行急诊剖宫产娩出一活男婴。术后第2天产妇出现发热,经咽拭子核酸检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经隔离及对症支持治疗12 d,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痊愈出院。患者血、尿、乳汁及新生儿咽拭子均未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新生儿心肌酶升高,隔离14 d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3.
〔摘 要〕 目的:探讨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联合使用小梁切除术和球内注射抗血管生长因子(VGF)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 2016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间台山爱尔新希望医院收治的 NVG 患者 120 例,以治疗方式的差异平均分为对照组 (60 例)和观察组(60 例)。所有患者均予以球内注射抗 VGF 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 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眼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虽 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各类并发症 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于 NVG 患者的治疗联合使用小梁切除术和球内 注射抗 VGF 两种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眼压情况,缓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还可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4.
一例女性18岁Bietti结晶样视网膜变性右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2次抗VEGF治疗后OCTA随访检查CNV病灶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了解贵阳市某高校新入学本科生的结核病发病情况,为该高校搞好本科生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贵阳市某高校2016—2018 年新入学本科生采用PPD试验和DR胸片进行结核病筛查后,到定点结核病医院进行肺部CT检查和咯痰病菌分离确诊,以SPSS 24.0软件和χ2检验分析结核病检出情况。结果 2016—2018 年受检入学新生21 673人,PPD试验强阳性1 457人,DR胸片异常80人,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18人,其中:2016 年受检入学新生7 667人,PPD试验强阳性517人,DR胸片异常13人,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4人;2017年受检入学新生6 790人,PPD试验强阳性634人,DR胸片异常20人,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5人;2018年受检入学新生7 216人,PPD试验强阳性306人,DR胸片异常47人,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9人。2016—2018年该校入学新生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检出率分别为52.17/10万、73.64/10万和124.72/10万(χ2=0.08[2017/2016],0.11 [2018/2017],0.27[2018/2016],P>0.05)。结论 贵阳市某高校2016—2018年入学新生均检出结核病患者,需要重视加强高校学生结核病的管理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βⅡ(PKCβⅡ)在肝细胞癌(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免疫印迹法观察PKCβⅡ在肝细胞系L02和肝癌细胞系SK-hep1、HepG2、BEL-7404、7721、Hep3B和huh7中的表达,构建稳定高表达PKCβⅡ的细胞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观察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放线菌酮(CHX)追踪实验,观察PKCβⅡ调控E-cadherin、N-cadherin和Snail表达的分子机制;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transwell assay)以及裸鼠尾静脉注射观察PKCβⅡ对肝癌细胞转移的影响;成管实验观察PKCβ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PKCβⅡ对肝癌细胞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含量的影响。结果 PKCβⅡ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肝细胞系L02,PKCβⅡ促进肝癌细胞形态从鹅卵石样上皮细胞向梭行间质样细胞的转变,通过mRNA水平下调E-cadherin(P<0.05)和上调N-cadherin(P<0.01)的蛋白表达,通过翻译水平上调Snail蛋白表达,PKCβⅡ还促进了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P<0.01)以及VEGFA的分泌(P<0.01)和血管新生(P<0.01)。结论 蛋白激酶CβⅡ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及血管新生在肝癌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索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患儿产后5种评分模型对预后的评估效能及其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9月至2018年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共126例,均经产前超声、产后X线影像、手术或病理确诊,其中>28 d入院的CDH患儿45例,产前诊断后引产或流产患儿16例,此61例患儿不纳入本研究,余65例符合入组标准,纳入研究,入组65例。将入组患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所有入组患儿产后临床指标数据,代入5种评分模型中(包括SNAP-Ⅱ、Brindle、CDHSG、WHSRpf和BOI-d1评分),分别对整体分值、分度病情和两两联合三部分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出最适合的评估模型。结果整体分值:SNAP-Ⅱ在这5个评分模型中准确性及拟合度最高(AUC为0.813)。病情分度:SNAP-Ⅱ和Brindle评估准确性较好(AUC分别为0.803和0.725),SNAP-Ⅱ准确性高于Brindle。两两联合:SNAP-Ⅱ+Brindle联合模型的准确性和拟合度最好(AUC为0.841,H-Lp值为0.737)。结论产后5种评分模型中SNAP-Ⅱ的评估效能最好,其次为Brindle,可用于目前CDH患儿的预后评估,进而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450±700)g,范围为1010~5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χ^2=6.147](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