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51.
新型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在皮质骨内的降解和成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液态骨移植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牛物材料,它可充分填充于任何不规则的骨缺损部位,并可通过局部注射的方式来进行临床及实验操作.因此目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在皮质骨缺损周围的生物降解和成骨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4-12/2008 12-05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根据相关文献合成一种含有β-磷酸二钙、磷酸二氢钙、碳酸钙和纳米相羟基磷灰石的磷酸钙骨水泥,并用含藻酸钠的液相成分将该骨水泥调制成可用注射器和16号穿刺针操作的沣射物.方法:取12只新两兰大白兔,在双下肢股骨髁部钻取直径为2 mm的骨洞,左侧骨洞注入该骨水泥0.5~1.0 mL为实验组,右侧骨洞作为空白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16周取材,于光镜下观察该骨水泥在皮质骨内的降解及再生新骨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新生骨超微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不同阶段骨水泥的成分,能谱分析测定降解区的钙磷比.结果:骨水泥在体内相容性良好,8周时降解反应明显,12周为降解反应的高峰期,16周降解反应基本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的骨小梁生成.空白对照组无新骨形成.X射线衍射图谱证实骨水泥的主成分是β-磷酸三钙,能谱分析提示降解区钙离子含量显著升高.结论:该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可注射性,骨皮质内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良好等特性,是一种较好的骨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52.
慢性滑膜炎所致的关节溶骨性破坏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滑膜炎是关节滑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导致滑膜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和关节液渗出增多,并表现为受累关节的长期肿胀、活动受限,该病对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引起关节溶骨性破坏的却很少发生。笔者于2006年8月与2007年9月,收治2例慢性滑膜炎所致关节溶骨性破坏患者,  相似文献   
53.
腰椎内固定翻修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疗效不佳并需要进行翻修病例的常见原因、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寻求减少腰椎内固定失败和内固定翻修的有效措施。方法:从1994年1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因腰椎滑脱症,腰椎骨折、腰椎不稳症及多间隙椎管狭窄症等并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645例,需行翻修术者50例,翻修率为7.75%。同期收治在外院行腰椎内固定术后失败而再行翻修术者10例。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25~72岁,平均47.20岁。翻修原因:椎弓根螺钉位置不当并造成神经根刺激症状31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2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断裂7例,内固定相邻节段腰椎不稳7例,椎间隙撑开过大3例。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患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肌力减弱等。翻修的手术方式有内固定取出、更换、调整以及椎体间植骨融合等。并对翻修术后的病例与同期行初次内固定手术者在腰腿痛症状缓解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技术性因素(如内固定选择不当或位置不正确等)是造成腰椎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内固定材料疲劳性断裂、术后患者腰椎生物力学改变、人体对金属捧异反应、术后过早进行腰部负重等也是翻修术的常见原因。翻修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基本缓解,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翻修术疗效较初次内固定患者差。结论:严格掌握内固定的适应证、选用合适类型的内固定器材、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腰部运动等是减少翻修的有效途径,腰椎内固定翻修只要处理得当,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可注射的磷酸钙骨水泥,并测试该骨水泥的成分、理化学特性及其在骨内的生物降解和成骨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实验室完成。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体质量2~2.5kg根据相关文献合成一种含有β—磷酸二钙(β—TCP)、磷酸二氢钙、碳酸钙和纳米相羟基磷灰石的磷酸钙骨水泥,并用含藻酸钠的液相成分将该骨水泥调制成可用注射器和16号穿刺针操作的注射物在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部钻取直径为2mm的骨洞,并注射入该骨水泥在术后4,8,12,16周分别取标本,骨脱钙后石蜡包埋并行苏木精-伊红(HF)染色,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该骨水泥在股骨髁的降解及再生新骨情况。能谱分析测定降解区钙磷比.X射线衍射图(XRD)检测骨水泥在骨内剩余物的成分。结果:采用Gillmore双针法测试该型骨水泥的初凝时间为25~30min.终凝时间为17~20h,扫描电镜发现骨水泥的颗粒小、孔隙率高。术后切片见骨水泥在骨内相容性良好,4周后体内降解反应明显,8~12周为降解反应的高峰期,16周时降解反直基本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的骨小梁生成。能谱分析证实降解区钙离子含量显著升高,降解区以外钙离子含量较低;XRD显示术后12周时骨水泥的剩余成分为β—TCP。结论:该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可操作性、生物相容性、骨传导作用良好等特性,并可有效地促进新生骨的形成,是一种较好的骨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瘤段骨术中体外辐照灭活与乙醇灭活再植术在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助临床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瘤段骨灭活方法。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8年1月—2016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4例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男27例、女27例,年龄7~58(20.58±12.89)岁。54例患者均未出现肿瘤转移,均接受瘤段骨灭活再植术治疗;根据瘤段骨灭活再植方式分为辐照组25例,乙醇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骨愈合率、灭活骨愈合时间,以及骨不连、骨折或内固定断裂、感染、骨吸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5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辐照组25例随访时间(20.48±6.39)个月,复发1例(4%),骨愈合16例(64.00%),灭活骨愈合时间(8.75±2.38)个月,感染2例(8%);乙醇组29例随访时间(41.79±24.74)个月,复发5例(17.24%),骨愈合13例(44.83%),灭活骨愈合时间(25.31±13.62)个月,感染2例(6.4%)。两组患者灭活骨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组间复发率、骨愈合率、骨不连率、钢板断裂率,以及灭活骨骨折率、感染率、骨吸收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切除瘤段骨术中离体辐照灭活再植术与乙醇灭活再植术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辐照灭活法在安全性、灭活骨愈合速度方面显著优于乙醇灭活法;但辐照灭活需要专业设备,限制了其应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保留骨骺的瘤段骨灭活再植重建手术治疗青少年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08行瘤段骨术中灭活再植重建手术治疗的12例青少年膝关节周围骨肉瘤,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6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91.67%(11/12),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8.33%(7/12)。7例肿瘤无转移,无需二次手术。3例肿瘤于双肺及其他部位多发转移,2例出现内固定断裂(及时进行二次手术固定),1例术后15个月多处转移而死亡。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感染和排斥现象。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双下肢不等长。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24.69±1.24)分,LSOLS影像评分(32.17±2.38)分。结论青少年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术中瘤段骨灭活再植重建可保留关节功能,提高灭活骨原位植入的稳定性,有助于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既往经验对手术方案进行调整后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28例骶骨肿瘤患者基本资料、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以及术前、术中和术后不同处理方式对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128例骶骨肿瘤患者中有21例(16.4%)出现术后切口感染。手术次数、放疗史、手术时间、放置内固定、缝合前手术视野行双氧水冲洗、切口距肛门距离和围手术期行胃肠道准备是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χ2=9.969、12.764、10.557、10.819、19.574、14.131、25.71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疗史和放置内固定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2.376和1.461,95%CI=1.213~2.869和1.044~2.805),缝合前手术视野行双氧水冲洗和围手术期行胃肠道准备是其保护因素(OR=0.772和0.731,95%CI=0.512~0.895和0.498~0.836)。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放置内固定要有严格的适应证。缝合前手术视野应行双氧水冲洗,围手术期应行胃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通过骨骺牵开术保留骨肉瘤患儿患侧股骨远端骨骺及膝关节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7例股骨下段骨肉瘤患儿行外固定架牵引以分离股骨远端骨骺,配合瘤骨切除、大段同种异体骨置换术.术后对肿瘤控制、并发症、关节功能、肢体长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12~58个月,所有患儿无局部复发.按照国际保肢学会(ISOLS)评估标准,优良率为71.4%.末次复查患儿健、患侧肢体长度分别为(65.7±2.3)cm、(64.9±2.0)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骺牵开术可较好地保留骨肉瘤患儿的患肢生长机能及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59.
目的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是脊髓功能恢复的基础,但再生轴突受神经自身条件及损伤微环境的限制。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损伤区早期、大量的巨噬细胞聚积可改善局部微环境,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并促进其再生;而周围神经移植可为随后发生的再生轴突提供通道和营养物质,两者联合应用则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方法将72只S—D大鼠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4组,A组大鼠在T。脊髓半切加洞性损伤;B组在上述基础上行肋间神经移植;C组行巨噬细胞移植;D组行巨噬细胞和肋间神经联合移植。术后1、3天和1、2、4、8周收集脊髓标本并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巨噬细胞及神经纤维计数。结果D组大鼠术后4周以上时BBB运动功能评分平均提高1分,镜下观察见C、D组大鼠在伤后4周内巨噬细胞及再生轴突数目均高于A、B组。结论该方法可减轻脊髓损伤并促进其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0.
颈椎外伤性滑脱的诊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腰椎滑脱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颈椎滑脱文献上却少有报道。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加,外伤性颈椎滑脱已成为临床上不容忽视的一种伤病,而且近年来有逐步增多的趋势。本文对该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我院1990年至2003年间收治外伤性颈椎滑脱的病人3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发病年龄在21~57岁之间;发生部位分别多在C4、C5、C6、C7,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并有上肢的放射性疼痛伴或不伴有脊髓损伤的表现。确诊方法为颈椎X片;颈椎牵引复位后采用颈前路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等手术治疗方法。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1年。34例患者颈部及上肢症状基本缓解,复查X线片见滑脱椎体基本复位并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外伤性颈椎滑脱诊断较为容易,椎体融合是治疗该病的最为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