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5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01篇
口腔科学   781篇
临床医学   490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13篇
外科学   163篇
综合类   630篇
预防医学   136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201篇
  7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21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临床上安氏Ⅱ类伴下颌后缩型深覆He病人较为普遍,多采用功能矫治器的方法诱导下颌骨向前发育,达到磨牙的安氏Ⅰ类关系并同时打开咬He。常用的功能矫治器有Twin block,肌激动器和上颌斜面导板等。其中Twin block和肌激动器疗效确切但临床操作较为繁杂,笔者近几年采用改良式上颌带切牙帽斜面导板治疗多例下颌后缩型伴深覆He的安氏Ⅱ类病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组,每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情况。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及牙槽骨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上,HGAC组和Twin-block组中切牙切缘均发生舌侧移动,而HGAC组根尖发生舌侧移动,Twin-block组根尖发生唇向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患者中切牙切缘均发生向下移动,根尖发生向上移动,但HGAC组切缘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较少,根尖垂直方向向上移动较多。HGAC组多数位点牙槽骨厚度增加,而Twin-block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少,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2组牙槽骨总厚度均增加,但Twin-block组牙槽骨总厚度增加更多,HGAC组牙槽骨角度减小更多。结论:2种功能矫治器均可使上切牙区牙槽骨发生积极的生长改建。HGAC在对上切牙实现控制性倾斜内收的同时,可使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压入,同时使上切牙区牙槽骨生长角度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Ⅱ类骨面型。Twin-block可使上切牙倾斜内收,提示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后行固定正畸内收前牙时,需更加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样本人群中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情况及性别、年龄、后牙缺失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分析在病理状态下,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关系,及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侵犯程度对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方法选用334例符合标准患者的双侧上颌窦影像资料,包含636个上颌窦。在NNT软件界面下在矢状及冠状面记录患者上颌窦黏膜厚度(A型:≤2 mm; B型:>2 mm)、性别、年龄和上颌后牙缺失及根尖周病变的存在情况。对于无后牙缺失及存在清晰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患者,记录病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OS型(病变与上颌窦底存在一定距离); CO型(病变仅接触上颌窦底但未突破); IS型(病变突入上颌窦底)。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3个组:18~40岁; 41~60岁;>60岁。结果上颌窦黏膜病理性增厚的比例为40.4%,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有明显影响(P=0.00),黏膜增厚比例为77.9%; 3种不同类型的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窦底的波及关系造成的窦底黏膜增厚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0);男性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45.6%)显著大于女性(36.3%)(P=0.01); 41~60岁及60岁以上人群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显著大于40岁以下人群(P=0.00);上颌后牙有缺失时上颌窦底黏膜发生黏膜增厚的比例(58.9%)显著高于上颌后牙无缺失的情况(35.7%)(P=0.00)。结论根尖周病变是导致上颌窦黏膜增厚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根尖周病损逐渐侵入上颌窦内,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但是,当上颌后牙根尖周存在病变时,即使病变范围未触及上颌窦底,也不能排除上颌窦炎的可能性。另外,男性、中老年人群及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44.
 影像技术是牙周病和种植体周围病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影像技术不仅使牙周病和种植体周围病的检查和诊断越来越快捷、准确,而且在治疗计划的设计和疗效评价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将对数字化影像技术在牙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BCT)显像分析在测量支抗种植体患者颧牙槽嵴区软硬组织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口腔科就诊并接受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治疗的52例正畸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CBCT影像学资料,患者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角度、颊侧及腭侧骨厚度和骨皮质厚度,于不同冠状层面测量上颌窦底的角度。结果所有支抗种植体的平均植入角度为(28.41±8.67)°,不同性别、植入侧的支抗种植体植入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支抗种植体的颊侧骨厚度为(2.53±0.86)mm,骨皮质厚度为(2.33±0.71)mm;腭侧骨厚度为(5.41±1.48)mm,骨皮质厚度为(1.51±0.43)mm。颊侧与腭侧的骨厚度、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性别、植入侧的支抗种植体颊侧及腭侧骨厚度、骨皮质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冠状层面上颌窦底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抗种植体周围的骨皮质量是保障术后初期稳定性的关键,不同层面上颌窦底的角度可反映上颌窦底形态,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上颌窦底形态差异决定支抗种植体的植入角度与深度,以降低上颌窦穿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帽状腱膜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82例帽状腱膜(实验组)和98例硬脑膜下(对照组)引流的CSDH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内血肿复发、预后及硬脑膜下血肿/积液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拔管前及6个月复查血肿/积液厚度比较:①两组血肿/积液厚度有差异(F =1.684,P =0.000);②实验组与对照组血肿/积液厚度无差异(F =0.277,P =0.758);③两组的血肿/积液厚度变化趋势无差异(F =2.164,P =0.142)。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二次手术、术后感染、癫痫发作、死亡率、随访期内复发率及6个月来院复查MR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皮层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帽状腱膜与硬脑膜下引流临床疗效相当,且手术时间更短,更简便、安全,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应用球帽附着体修复上颌骨Ⅱ类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球帽附着体修复上颌骨半侧切除术后上颌骨Ⅱ类缺损患者1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和1年,检测患者上颌赝复体的固位、语音清晰度及咀嚼效率。结果:联合球帽附着体与上颌铸造支架赝复体修复上颌骨Ⅱ类缺损,颌面赝复体的固位、语音清晰度及咀嚼效率与修复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结论:应用球帽附着体修复上颌骨Ⅱ类缺损可以加强赝复体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8.
易萍  张虹燕 《护理研究》2008,22(7):653-654
宫颈锥切是将子宫颈外口部分作为圆锥的底面,并将子宫颈管组织锥形切除的手术.宫颈锥切在子宫颈病变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傅里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D-OCT)对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帽的早期临床观察,评价帽厚度的精确性、重复性、均一性及规整性,并研究SMILE术后不同方向不同时间帽厚度变化及其角膜上皮等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44例(87眼)拟行SMILE术的近视患者,采用FD-OCT测量术后1周、1个月角膜6 mm直径范围内水平和垂直子午线方向的角膜帽厚度。应用RVe软件工具在每个截面图上特定的7个点标定角膜帽的厚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术后帽厚度预期值与实际值差异及术后不同时间帽厚度差异,术后角膜帽厚度与术前参数等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精确性:术后实际角膜帽厚度均较理论值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重复性:术后1周、1个月水平方向帽厚度标准差分别为2.64 μm、3.41 μm,术后1周、1个月垂直方向帽厚度标准差分别为3.36 μm、3.10 μm;均一性:术后1周水平方向各位点的帽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6,P=0.004)、术后1个月水平方向各位点的帽厚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295,P=0.034);术后1周、1个月垂直方向各位点帽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帽厚度相关影响因素:中央角膜厚度(CCT)与术后1周、1个月角膜帽厚度均存在正相关性(r=0.438、0.360,P<0.001、0.001),术前角膜中央区上皮厚度与术后1周、1个月角膜帽厚度均存在正相关性(r=0.323、0.296,P=0.002、0.005),且CCT对术后角膜帽厚度的影响较大。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术后1周角膜帽厚度=96.226+0.032×CCT+0.212×术前角膜中央区上皮厚度,术后1个月角膜帽厚度=97.022+0.029×CCT+0.219×术前角膜中央区上皮厚度。结论 飞秒激光制帽早期可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且角膜帽形态均一、规整。随着术前CCT及角膜中央区上皮厚度的增厚,术后帽厚度较预设帽厚度厚,影响制帽的精确性。其中术前角膜CCT是影响角膜帽厚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0.
颈胸上段食管癌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摆位误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颈、胸上段食管癌使用颈肩膜、体膜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时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治疗更优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6例拟行放射治疗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A组定位时采用热塑颈肩膜固定,B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利用CBCT对每位患者首次治疗前摆位误差进行测量,然后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上测量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14)、(0.15±0.15)、(0.23±0.15)cm,而B组为(0.16±0.13)、(0.24±0.16)、(0.18±0.12)cm,A组误差数据优于B组,特别在头脚(Y)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肩膜固定技术可以减少颈、胸上端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