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9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腔内激光+膝下经皮点状贯穿缝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腔内激光+膝下经皮点状贯穿缝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389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腔内激光+膝下经皮点状贯穿缝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0 min。住院4~8 d,平均住院6 d。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深静脉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无一例复发。迂曲、成团曲张静脉消失,溃疡愈合,色素沉着减轻或消失,下肢肿胀沉重感、酸困感消失。术后1个月彩超复查大隐静脉主干均全程闭塞,无血流信号,曲张的静脉均消失,膝下小腿部皮肤无条索状硬结及瘢痕。结论大隐静脉腔内激光结合膝下经皮点状贯穿缝扎术,使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大出血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再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18例术中确诊的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并大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急诊手术,其中Nissen法12例,Graham法5例,Bancroft法1例.全部顺利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第1天再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均痊愈,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手术是挽救患者的关键,术后正确静脉使用奥美拉唑,维持胃内pH值>6.4是防止术后再出血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3.
压疮在骨科常见于截瘫、长期卧床、年老体弱的患者,因躯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1-7].我科2005年2月~2010年4月采用脂肪乳注射液联合碘伏、氧气治疗Ⅲ期压疮18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药品风险指已知或未知的药品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及药品变质等,任何上市的药品都可能存在风险.近年我国先后发生了几起重大药源性事件,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药品风险管理及防范的重要性.以上事件均在医院这一药品流通最后关口被发现和上报,说明医务人员在预防此类药害事件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我院从保证药品质量、强化药品使用过程中安全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方面对医院药品风险进行管理及防范,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5.
压疮在骨科常见于截瘫、长期卧床、年老体弱的患者,因躯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1-7].我科2005年2月~2010年4月采用脂肪乳注射液联合碘伏、氧气治疗Ⅲ期压疮18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6.
47.
1病历资料 患者,男,56岁,主因咳嗽、咳痰、气短1个月余,于2012年10月17日在某医院行气管镜检查,镜检诊断:右主支气管开口癌;病理学诊断:可见少许鳞状细胞癌组织,10月25日以“右肺癌”收治入我院肿瘤科。自入院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一般,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带少量暗红色血丝,较易咳出,无发热、畏寒等不适;无过敏史。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比分析我院I类切口围术期患者抗感染药物预防用药在实施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干预措施前后的使用情况,评价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8月、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院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出院患者120例的病历资料。2011年3—8月的病例为非干预组(60例),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的病例为干预组(60例)。对比2组干预前后使用时机、住院时问、用药时间、预防用药率及药品品种的差异。结果非干预组和干预组术前2h内抗感染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6.7%(10/60)和78.3%(47/60),干预组明显高于非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干预组和干预组I类切口围术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5±1.6)d和(4.6±1.5)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和干预组I类切口围术期患者平均用药时间分别为(5.6±2.5)d和(3.7±2.5)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预防用药率前3位为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24例次,占40.0%)、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1例次,占18.3%)、注射用头孢西丁钠(9例次,占15.0%),而干预组前3位为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20例次,占33.3%)、注射用头孢唑啉钠(18例次,占30.0%)、注射用头孢呋辛钠(8例次,占13.3%),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和盐酸头孢唑啉钠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应用单种抗感染药物56例次,占93.3%,非干预组使用48例次,占80.0%,干预组单种用药使用率虽高于非干预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干预措施是有效可行的,能使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感染药更加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药师参与临床急诊会诊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意义。方法:对药师参与2次急诊会诊患者发生ADR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药师在临床合理用药、ADR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药师以丰富的药学知识参与临床急诊会诊患者发生ADR,可发现潜在的ADR,给临床提供及时、正确的用药指导,因此药师参与临床会诊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0.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传染病,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发。在非洲,死亡儿童有1/5由疟疾导致。在疟疾流行国家,人口的1/3和住院病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