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从患者的视角探索接受手册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体验。方法:招募失眠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按结构化的治疗手册进行8周个体治疗,分别于第2、4、8次治疗结束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定性的主题分析,提取治疗中患者体验的相关主题。结果:患者对治疗的体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治疗体验”相关主题围绕治疗形式、治疗内容、治疗过程、治疗师等4个方面,各方面均有正性和负性的体验。患者的正性体验在第2、4、8次治疗结束时出现的比率分别为58.9%、69.8%和63.5%,负性体验出现的比率在第2次治疗结束时最高,达到25%,第4次、8次治疗结束时下降至9.6%。结论:手册式CBTI治疗过程中负性体验随着治疗进程逐渐减少,正性体验逐渐增加;手册式CBTI需增强治疗的个性化、形式的多样化,且需关注患者的情绪问题及其在核心技术的执行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评估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MDQ)在双相障碍(BP)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以及与重性抑郁障碍(单相抑郁障碍,UP)患者区分的最佳划界分及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结果.方法 对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诊断标准确诊的284例双相障碍患者(BP组)和134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UP组),使用中文版MDQ进行测评,其中147例双相障碍患者(51.8%)在8~14 d重测.结果 中文版MDQ对BP组评定结果的因子分析显示,选取2因子的方法最佳(因子Ⅰ、因子Ⅱ的特征根值分别为2.98、2.14),2个因子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39.4%;中文版MDQ内部因子一致性分析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7,MDQ重测相关系数为0.63(P<0.01);13项条目的 阳性回答率为32.4%~78.2%;经ROC曲线法评价,MDQ区分BP组与UP组的最佳划界分为7分,相应敏感性、特异性为0.64、0.80.结论 中文版MDQ的信效度指标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并且对于临床上的心境障碍患者,可以选择7分作为区分BP与UP的最佳划界分.  相似文献   
43.
双相障碍(BP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残率和高自杀率。大多数情况下,双相情感障碍以抑郁相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UPD),从而延误治疗和预后不良。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双相障碍早期识别方法。185例样本,其中77例为BPD组,108例为UPD组。筛选出22个变量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的因素集,结合因子分析方法,确定权重集及模糊关系矩阵,通过一定的模糊运算规则可得出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敏感度为71.4%,特异性为85.2%,总正确率为79.5%。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双相障碍及单相抑郁的区分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帮助早期识别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44.
关于微RNA(miRNA)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41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54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相关条目评估自杀倾向,运用M ann-W h itney非参数检验和B 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情感虐待分量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虐待分(β=0.410,P〈0.001)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总分(β=0.134,P〈0.001)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方程的预测准确率为81.1%。结论抑郁症患者有较多早年情感虐待经历;早年情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密切相关,可能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6.
难治性抑郁症认知性电位P_(300)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性电位P300特点,探讨其认知功能缺陷可能的电生理学机制. 方法 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刺激采用纯音"Oddball"诱发模式,对5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和52名正常人进行了认知性电位P300检测. 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抑郁症组P300基本波形变异大,稳定性差.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抑郁症组的非靶指标均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非靶N1潜伏期t=3.970,P<0.01,波幅t=-2.524,P<0.05;非靶P2潜伏期t=3.263,P<0.01,波幅t=-3.937,P<0.01).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抑郁症组的靶指标除了靶P2和靶N2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表现为潜伏期显著延长和波幅显著降低(靶N1潜伏期t=4.790,P<0.01,波幅t=-2.151,P<0.05;靶P2潜伏期t=4.692,P<0.01;靶N2潜伏期t=9.601,P<0.01;靶P3潜伏期t=9.935,P<0.01,波幅t=-5.680,P<0.01). 结论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领悟等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P300有可能是难治性抑郁症特定的脑电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47.
目的:调查上海市中心城区抑郁症状发生率,探索对市民精神卫生干预模式。方法:抽取静安区五个街道各2500户,大于15岁,3356名市民,有效样本3248人。采用按整群抽样方法,并且使用流调用抑郁量表对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在3248名被调查者中,有抑郁症状者占24.9%。结论:静安区市民身心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危害健康的亚健康抑郁症状,亚健康已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工作,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必须加强市民健康教育和认识,对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相应干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态);以早年创伤自评简表(包括普通创伤、躯体创伤、情感虐待和性创伤4个维度)评估早年创伤情况,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得分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发生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发生率及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相关(P<0.001),躯体创伤与患者性别、家庭状态及工作情况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疾病总发作次数相关(P<0.05)。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精神疾病遗传史存在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存在显著关联(P<0.01),性创伤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结论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具有关联性,不同创伤类型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32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按照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焦虑/躯体化因子≥7分,分为焦虑组(229例)和无焦虑组(98例),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对伴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焦虑组平均年龄、首发年龄、HAMD17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高于无焦虑组[(42.58±11.77)岁vs(36.78±11.84)岁,(34.60±11.66)岁vs(30.04±12.60)岁,(27.83±6.93)分vs(23.39±5.59)分,(21.11±6.61)分vs(13.88±4.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组和无焦虑组性别(男:女,OR=0.51)、有无强迫症状(OR=3.67)、未成年和成年发病的构成比(OR=0.3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OR=1.05)、HAMD17总分(OR=1.17)、有自杀观念(OR=2.70)和强迫症状(OR=4.59)与难治性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相关(P<0.05).结论 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具有年龄较大、女性倾向较高、首发年龄较晚、成年发病的倾向较高、抑郁程度更严重、更可能伴强迫症状等特点;年龄、抑郁严重程度、自杀观念和强迫症状可能是难治性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