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利用2-巯基丙酸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建立一种筛查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细菌的简便方法,了解产金属酶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2-巯基丙酸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来检测金属酶.结果:27株耐亚胺培南细菌共检出产金属酶菌株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株.8株产金属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及亚胺培南全部耐药,仅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较敏感.结论:络合金属离子的纸片扩散法是一种简便、敏感的细菌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产金属酶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42.
目的为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e pseudomon asaeruginosa,IMPRPa)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将分离所得的18株全部耐亚胺培南的PA菌株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在检测,并对部分耐药基因进行了DNA测序。结果10(55.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纸片协同法检测阳性,IMP、VIM、DHA、GES、CARB、TEM阳性率分别为22.2%(4/18)、33.3%(6/18)、11.1%(2/18)、33.3%(6/18)、16.7%(3/18)、22.2%(4/18),oprD2缺失率77.8%(14/18)。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可存携带2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能在同种和不同种细菌间横向传播,并产生多重耐药,严重影响临床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43.
本文新设计提出一个诱变剂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即在家蚕(Bombyxmori)蛹体内代谢环境中检测环境诱变剂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的致突变效应和分析与病毒多角体异常有关的三个诱变靶基因的突变分子事件。这一新模型简称“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与分析模型”。选用三种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与BmNPV共同接种蚕蛹后,诱变剂对BmNPV的致突变表型效应分别导致蚕蛹发病时间延迟,蚕蛹发病死亡率的下降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病蛹血淋巴中发生较…  相似文献   
44.
鼻渊康是笔者根据中医理论与多年的临床经验拟定的经验方,具有清热解毒、清窦排脓、祛风通窍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鼻渊(急慢性副鼻窦炎)获得满意疗效。为探讨中药剂型的出路,笔者对鼻渊康袋泡剂与汤剂治疗鼻渊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5.
目的 了解2017年“江苏省细菌耐药监测网”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1日-2017年9月30日监测网内CRE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仪器MIC法,结果判断参照2017年版CLSI M100-S27标准。结果 10405株CRE菌株中,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分别为56.3%、12.8%、10.2%;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最多者为呼吸道标本(占60.1%)和重症监护室(占27.2%);全省CRE的平均检出率为8.4%,其中徐州地区高达16.8%,泰州仅为3.9%。CRE菌株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除阿米卡星的耐药率(40.4%)低于5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5.1%~96.8%;儿童分离菌株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成人分离株,但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却略高于成人分离株。结论 CRE菌株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严重限制临床抗感染治疗药物的选择。CRE菌株分布呈现地区和院内不同病区的差异性,如重症监护室相对集中,故应对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以遏制其在医院中的播散。  相似文献   
46.
目的 了解双源CT(DSCT)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29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及胸疼等症状.回顾分析293例老年患者冠状动脉DSCT检查结果,并对照分析DSCT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被检测出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共157例324支,其中Ⅰ级狭窄者177支(54.6%),Ⅱ级狭窄者103支(31.8%),Ⅲ级狭窄者39支(12.0%),Ⅳ级狭窄者5支(1.5%).DSCT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SCT应用于老年冠心病诊断,要求条件低,诊断准确率高,且安全、无创,特别适用于无法开展冠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47.
目的 了解ACL200血凝仪测定血栓与止血实验的性能。方法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评价内容,针对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了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性试验、相关性试验、线性试验和交叉污染试验评价。结果 ACL200血凝仪测定PT、FIB和 APTT变异系数<5%,误差<10%,交叉污染<1%,具有良好的线性,与手工法相关性好。结论 ACL200血凝仪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线性宽及交叉污染少,适合临床测定血栓与止血实验。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小鼠肝脏的病理作用。方法 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重组HMGB1组和重组HMGB1加抗HMGB1抗体组,每组5只,腹腔注射重组HMGB1和抗HMGB1抗体的剂量分别为100μg/只和500μg/只,注射后24 h,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以及肝组织形态病理学的变化。另外,采用腹腔注射高剂量的重组HMGB1(500μg),观察小鼠存活情况。结果注射重组HMGB1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显示凝固性局部坏死、血管充血并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同时使用抗HMGB1抗体处理后,血清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0.05),组织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5只小鼠注射高剂量重组HMGB1后24、48 h各死亡1只。结论 HMGB1对小鼠肝脏组织细胞具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调查外科手术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8例健康者和51例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HMGB1水平,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外科手术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存在正相关性(P〈0.01);预后良好者血清HMGB1水平降低,而术后并发脓毒症、急性肺炎等患者血清HMGB1水平保持高值。结论外科手术后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血清HMGB1测定对术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0.
目的了解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后药代动力学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例,其中14例患者接受肝素钠6250U,15例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4 100U(速避凝0.4ml)腹部皮下注射,注射前及注射后30min,1、2、4、8、12h测血浆肝素浓度(Hep),Xa因子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素皮下注射后30min即可见到血浆中肝素浓度上升,作用高峰时间为4h,8h时基本恢复正常(P<0.01)。血浆肝素浓度从小于0.01U/ml上升至4h的0.11U/ml(平均)。同时PT、TT、APTT也同步上升。肝素与PT、TT、APT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723、0.708(P<0.01)。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血浆Xa因子浓度上升较为平稳,1h与8h时的Xa因子浓度无明显差异,12h时血浆申仍有一定浓度的Xa因子,于用药前相比P<0.05。但PT、TT、APTT基本不变,与血浆Xa因子无明显关系。结论肝素皮下注射后,其药代动力学变化比较快,对凝血因子影响较大,但不稳定,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血浆中Xa因子的变化较为稳定,对凝血因子无明显影响。在皮下注射时应首选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