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1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刘爽  李义召  张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74-176
背景:近年来由于溶栓治疗的开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1—12/2002—06在泰山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蒙古种沙土鼠63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阿司匹林干预组,每组21只。根据脑缺血再灌注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24h,3,7d3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7只。 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沙土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显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显露双侧颈总动脉,动脉夹夹闭,7min后去除动脉夹恢复血流。阿司匹林干预组:术前经胃管灌人肠溶阿司匹林(50mg/kg)。显露双侧颈总动脉,动脉夹夹闭,7min后去除动脉夹恢复血流,动物在处死前,每日仍经胃管给予阿司匹林。分别于术后24h,3,7d断头处死沙土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干预对二者表达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结果:纳入动物63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缺血再灌注24h,缺血再灌组动物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开始增加,3d后明显增强,至7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缺血再灌组分别为(3.36&;#177;&;#177;2.26)%,(5.68&;#177;3.13)%,(4.98&;#177;2.10)%,假手术组分别为(1.53&;#177;1.07)%,(1.56&;#177;1。23)%,(1.62&;#177;1.33)%,P〈0.051;而阿司匹林干预组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在所有时限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96&;#177;0.83)%,(2.76&;#177;2.10)%,(1.96&;#177;1.09)%,P〈0.05]。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3,7d缺血再灌注组动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都呈弱阳性表达[分别为(3.12&;#177;2.26)%,(2.68&;#177;2.04)%,(2.57&;#177;1.97)%];而阿司匹林干预组则呈强阳性表达[分别为(4.98&;#177;2.47)%,(5.97&;#177;2.35)%,(6.04&;#177;2.40)%]。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上调,并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和增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从而达到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for-α,TNF-α)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TNF-α的改变及与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对其干预治疗的临床价值,为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4-01/2004-06期间的相关章,检索词“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tumor necrosis factor-α”,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维普医学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生物医药全信息系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和《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01/2004-06期间的相关章,检索词“脑缺血/脑梗死,再灌注损伤,肿瘤坏死因子”,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资料选择:按以上检索要求进行检索,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关于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脑缺血后TNF-α的表达及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有关献,其中9篇因系重复研究而被筛除。选取的21篇章分别选自15种不同杂志。资料综合:将21篇章资料予以综合。并按脑缺血后TNF-α的表达及动态变化、TNF-α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TNF-α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有关干预治疗等不同研究内容对献进行分类分析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TNF-α表达增加,TNF-α以多种作用机制发挥其神经毒性作用,导致严重的缺血性脑损伤。用单克隆抗体或药物等抑制TNF-α的表达,则可缩小脑梗死体积,增加脑微血管再灌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结论:TNF-α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影响其预后;干预TNF-α的产生、降低TNF-α表达水平,将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且白细胞介素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也不清楚,本研究选择7例动脉瘤破裂所致的SAH患者,均于发病后24h内行手术治疗,放脑池引流管,于3~4天(早期)、7~8天(中期)及13~14  相似文献   
44.
将120例伴颈动脉粥群斑块的息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低分子肝素大剂量组用量为4100 IU皮下注射,2次/d;小剂量组用量同大剂量组,1次,/d;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静滴;疗程均为21d。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减小(P〈0.01,〈0.05);未见严重出血情况。提示大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肯定.且无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45.
蛋白 S 是蛋白 C 的协同因子,它可大大加强蛋白 C 与磷脂的亲合力,当蛋白 C 结合到脂质表面后,可抑制活化的凝血因子Ⅴ和Ⅷ的凝血活力。体内60%~65%的血浆蛋白 S 是 C4b 结合蛋白,不与蛋白 C 起协同作用。当蛋白 S 浓度下降时,可致静脉血栓形成,但近来也有蛋白 S 缺乏致动脉血栓形成的报告。作者从267例血栓性卒中病例巾随机选择22例(男11例,女11例)病人,测定其游离蛋白 S 抗原、蛋白 C 抗原、抗凝血酶Ⅲ、狼疮抗凝物和抗心脂  相似文献   
46.
脑出血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国  朱士文  李义召 《山东医药》2008,48(42):105-105
随着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幸存者大部分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有效的康复治疗对提高其生存质量十分重要。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以运动疗法为主,应用最广泛的是神经发育疗法(DNT)。近年研究发现,DNT在治疗环境中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早期诱发手指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诱发手指功能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诱发手指的屈伸动作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12周分别采用Brunnstorm分级评定、Fugl-Meyer运动积分(FMA)、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及手精细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0.01)。结论 早期诱发手指功能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8.
肝豆状核变性的磁共振影像学所见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以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变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为特征的疾病。HLD的磁共振影像(MRI)研究较少,自1990年以来笔者观察了12例HLD患者的MRI改变,为研究HLD患者MRI表现与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9.
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是Carraway和Leeman从牛下丘脑中分离提取出的一种由13个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学活性多肽。目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NT的cDNA克隆已经成功,但对于其复杂性的生物学效应,以及与临床意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NT的分布、代谢、分泌、生物学效应及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0.
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病程为3~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