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1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减重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每周6次,每次15~30min,起始减重量为体重的30%~60%,平板速度0.25m/s;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ugl-Mey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减重组患者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得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步行功能、步速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早期应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更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02.
背景:近年来由于溶栓治疗的开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1-12/2002-06在泰山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蒙古种沙土鼠63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阿司匹林干预组,每组21只。根据脑缺血再灌注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24h,3,7d3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7只。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沙土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显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显露双侧颈总动脉,动脉夹夹闭,7min后去除动脉夹恢复血流。阿司匹林干预组:术前经胃管灌入肠溶阿司匹林(50mg/kg)。显露双侧颈总动脉,动脉夹夹闭,7min后去除动脉夹恢复血流,动物在处死前,每日仍经胃管给予阿司匹林。分别于术后24h,3,7d断头处死沙土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干预对二者表达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结果:纳入动物63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缺血再灌注24h,缺血再灌组动物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开始增加,3d后明显增强,至7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缺血再灌组分别为(3.36±2.26)%,(5.68±3.13)%,(4.98±2.10)%,假手术组分别为(1.53±1.07)%,(1.56±1.23)%,(1.62±1.33)%,P<0.05];而阿司匹林干预组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在所有时限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96±0.83)%,(2.76±2.10)%,(1.96±1.09)%,P<0.05]。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3,7d缺血再灌注组动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都呈弱阳性表达[分别为(3.12±2.26)%,(2.68±2.04)%,(2.57±1.97)%];而阿司匹林干预组则呈强阳性表达[分别为(4.98±2.47)%,(5.97±2.35)%,(6.04±2.40)%]。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上调,并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和增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从而达到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3.
目的:探讨白细胞增多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50例ACVD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CSF)白细胞计数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ACVD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和CSF中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外周血和CSF中白细胞计数在病后48小时开始升高,72小时达高峰;随着病情改善,白细胞计数逐渐恢复正常;且白细胞计数与ACV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r=0.395,P<0.01);病变部位不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明显不同〔基底节出血(或梗死)>脑叶出血(或梗死)>其它部位出血,P<0.01或P<0.05〕。结论:外周血和CSF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ACVD病情、病变部位及预后的辅助指标;白细胞参与了ACVD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在其发病和脑组织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4.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的方法及疗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6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其中15例为早期康复组,15例为延迟康复组,另外30例为对照组。根据才藤分级法分级并在康复训练前后进行评分,进行3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间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康复组、延迟康复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早期康复组与延迟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较延迟康复治疗改善吞咽障碍更明显,早期康复治疗较延迟康复治疗可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0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合并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少见。其严重并发症 ,特别是肺栓塞 ,将直接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 ,我院收治的妊高征 2 4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4例 ,年龄 2 1~ 35岁 ,平均 2 5 .5岁。初产妇 2 0例 ,经产妇 4例。患者血压 2 0~ 2 8k Pa/ 12 .5~ 18k Pa,平均动脉压均大于 17.3k Pa。2 4例患者均无血栓家族史 ,其中合并肾炎、胎死宫中、脑梗塞各 1例。患者妊娠 30~ 35周发病4例 ;36~ 40周发病 16例 ;大于 40周者发病 4例。全部病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其中 2例是通过静脉造影证实…  相似文献   
306.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水平改变及其动态变化,探讨神经肽Y、CGRP参与老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脑梗死患者42例,依病情轻重分为轻型12例,中型18例,重型12例。依病灶大小分为大灶组22例,小灶组20例。按病程分为≤24h组19例,1~3d组22例、4~7d组27例、8~15d组21例及>15d组18例。按伴发病积分分为<6分组25例与≥6分组17例。按有无高血压史分为有高血压史组18例与无高血压史组24例。选择30例健康老人查体者作为对照组。用放免法检测血浆神经肽Y与CGRP浓度。结果:神经肽Y的变化:老年脑梗死组神经肽Y水平犤(590.66±305.45)ng/L犦显著高于对照组犤(114.76±65.92)ng/L犦(t=5.2846,P<0.0001),于发病后24h内犤(439.13±237.80)ng/L犦显著升高,1~3d犤(668.54±261.44)ng/L犦达高峰,8~15d犤(528.59±215.67)ng/L犦开始下降,15d犤(372.80±200.96)ng/L犦后仍在较高水平;重型犤(698.96±206.85)ng/L犦与大灶组犤(769.61±296.48)ng/L犦显著高于轻型犤(488.60±201.75)ng/L犦与小灶组犤(483.40±312.31)ng/L犦(P<0.01),发病积分≥6分组犤(631.28±286.86)ng/L犦显著高于<6分组犤(573.35±337.64)ng/L犦(t=2.9687,P<0.  相似文献   
307.
目的探讨注意障碍的康复对伴注意障碍的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强化注意力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注意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注意障碍影响脑损伤偏瘫的康复疗效,应用针对性方法提高患者的注意能力。  相似文献   
308.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腹部皮下注射,1次/d,7~10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经骨髓穿刺采集自体骨髓230~330mL,分离提取骨髓单核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椎管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注射后当日给予干细胞原位治疗。干细胞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外周血细胞监测,并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患者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控制在(35~40)×109L-1。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患者中发热2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h后体温恢复正常;有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h后缓解。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与干细胞原位治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30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34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8例,均经CT或MRI确诊并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两组在年龄、病程、损伤程度(ASIA分级)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治疗,经髂骨穿刺采集自体骨髓,分离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1次性或分次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均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7、15、30、60、90天进行运动与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膀胱功能评定。结果:①治疗组感觉、运动和膀胱功能均有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ASIA分级评定:治疗组共有5例患者在第90天评估中分别提高1—2级,对照组4例患者在第90天评估中分别提高1级;③MNCs移植的不良反应包括蛛网膜下腔移植后出现低热9例,头痛4例,腹胀1例;1例患者在注射后出现双下肢麻木、脑膜刺激征。经对症处理均于72h内消失。结论:自体骨髓MN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近期有一定疗效而且安全,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10.
缺血性卒中与炎症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缺血性卒中存在着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流损伤,再灌流损伤的机制与缺血性卒中炎症反应有密切的关系。缺血性卒中的炎症反应是由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链锁过程。阻止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干扰这一链锁的某些环节有可能成为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