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ayw亚型转基因小鼠的肝、肾等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选取15只5-48周龄的清洁级C57BL/6J-HBV转基因小鼠及15只C57BL/6J小鼠为对照进行病理大体观察,并取心、肝、脾、肺、肾、肠等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后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C57BL/6J-HBV转基因小鼠肝脏产生局部明显的炎症反应;肝细胞肿胀,毛玻璃样变性,灶性坏死伴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肝细胞质内嗜酸性小体,局部可见巨核肝细胞,偶见多核肝细胞,心,脾、肺、肾、肠等脏器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分析说明,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为阳性的15只小鼠肝组织有HBsAg的存在,且HBsAg的分布呈胞质型,但不存在于脾、肺、心等组织中,血清HBsAg为阴性的15只小鼠其心、肺,肝,脾,肾,肠等组织中均未见HBsAg的存在;发现两只48周龄C57B羁J-HBV转基因小鼠患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42.
双靶区反义RNA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双靶区反义R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对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分子克隆法构建表达HBVX、P双靶区正、反义RNA的重组载体质粒,转染PA317细胞,用NIH3T3细胞扩增法检测假病毒颗粒滴度,以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用酶标法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并以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方法检测2.2.15细胞内DNA和RNA含量。结果 HBVX、P双靶区反义RNA抗HBV的作用较单靶区反义RNA更明显,且对HBVS、C、P三个开放读码区的DNA和RNA抑制作用大,正义RNA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细胞内表达HBV反义RNA具有明显抗HBV复制和表达的作用。双靶区反义RNA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检测在HBV感染相关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合并肝癌(290人)、慢乙肝合并肝硬化(333人)、慢乙肝(361人)、无症状HBV携带(113人)及正常健康者(240人)血AFP水平,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AFP升高的因素,用Spearme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AFP升高幅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五个观察组中,AFP>20ng/mL的阳性率分别为70.7%、44.4%、16.3%、2.7%和0%;AFP>200ng/mL阳性率分别为46.6%、9.3%、1.7%、0.9%和0%;AFP>400ng/mL阳性率分别为37.4%、4.8%、0.8%、0%和0%;AFP>1000ng/mL阳性率分别为26.6%、1.5%、0.6%、0%和0%。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慢乙肝、饮酒量、饮酒年数、年龄及ALT和AST与AFP>20ng/mL相关;慢乙肝与AFP>200ng/mL相关;AST与AFP>400ng/mL相关;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与AFP>1000ng/mL相关。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发现AFP升高幅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r=0.533,P<0.01)。结论:AFP升高在不同HBV感染相关疾病组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慢乙肝、饮酒、年龄及肝功能等因素可影响AFP的水平;AFP>400ng/mL高度提示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人干扰素-α(hIFN-α)基因的转移、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体外扩增hIFN-α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hIFN-α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DOR-IFN-α),用NIH 3T3细胞扩增法测定其假病毒颗粒滴度,用染料吸收法检测hIFN-α活性;将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用固相放免法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用斑点杂交法结合计算机扫描检测其细胞HBV DNA密度.结果PCR克隆出648 bphIFN-α全基因;假病毒颗粒滴度为1×106CFU/ml;hIFN-α生物活性为239 IU/ml/1×106/48 h;对HBsAg的抑制率随培养时间(2、4、6和8 d)的延长而逐渐增高,抑制率分别为33%、55%、55%和62%,而对HBeAg的抑制则在转染后的第2天抑制率最高,以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其抑制率分别为67.7%、40%、19.5%和25.3%.而对照组对HBsAg第2、4、6、8天的抑制率分别为0%、10.8%、0%和13%,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0%、0%、0%和1.2%.而且对HBV DNA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66%;而对照组(空白载体)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hIFN-α基因可以成功地转移和表达,并有抑制HBV复制和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构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rs2304204野生型及突变型重组质粒并比较二者启动子活性。为进一步研究IRF-3对HBV感染的影响打下基础。方法以人全血DNA为模板,扩增含rs2304204位点的IRF-3启动子区1355bp目的序列,插入pGL3-Basic载体中,构建rs2304204野生型的重组质粒(wIRF-3)。以wIRF-3为模板,利用基因定点突变试剂盒构建rs2304204突变型重组质粒(mIRF-3)。wIRF.3、mIRF-3和pGL3-Basic质粒分别转染HEK293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并计算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单位(RLU)。结果成功构建IRF-3rs2304204野生型及突变型重组质粒,且wIRF-3质粒转染组RLU明显高于mIRF-3质粒转染组(P〈0.005)。结论野生型重组质粒的启动子活性明显高于突变型重组质粒,启动子活性的不同可能进而影响机体抗HBV感染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HBsAg、抗-HBs双阳状态对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1975年7月1日-2019年3月27日发表的有关血清HBsAg、抗-HBs双阳状态对HCC发生风险的文献。采用RevMan5. 3和Stata11. 2软件对纳入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纳入的各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如果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若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显著,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比值比(OR)和相应的95%可信区间(95%CI)被用于评估HBsAg、抗-HBs双阳状态与HCC发生的关系。采用Begg漏斗图和Egger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通过每次去除一篇文献的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Meta分析的质量和可信度。结果最终纳入4篇文献,其中2项研究来自韩国人群,2项研究来自中国人群,共30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BsAg、抗-HBs双阳状态与HCC发生之间无显著性关联(OR=1. 46,95%CI:0. 76~2. 80,P=0. 25)。基于国别的亚组分析显示,在韩国人群中,双阳状态与HCC发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OR=2. 67,95%CI:1. 61~4. 43,P=0. 000 1);而在中国人群中无显著性关联(OR=0. 89,95%CI:0. 48~1. 64,P=0. 70)。结论 HBsAg、抗-HBs双阳状态与HCC发生无明显关联,未来需更多研究证实这一可能。  相似文献   
47.
Toll样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oll样受体是近年来发现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他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在先天免疫中通过对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s)的识别发挥作用,通过刺激信号的级联反应诱导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基因多态性影响机体对疾病的遗传易感性,TLRs的位点多态性与炎性应答损伤和感染性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目前多数研究表明TLR4的Asp299Gly和Thr399Ile,TLR2的Arg753Gln和Arg667Trp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其他TLRs的基因多态性也有研究.本文就TLRs家族的功能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8.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共存的矛盾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其产生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HBsAg新增N-糖基化突变、HBV准种多样性、宿主遗传基因的突变和免疫组库表达的差异可能与HBsAg和HBsAb的共存有关。该文就CHB患者HBsAg和HBsAb共存机制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9.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e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共存的矛盾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其产生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HBsAg新增N-糖基化突变、HBV准种多样性、宿主遗传基因的突变和免疫组库表达的差异可能与HBsAg和HBsAb的共存有关。该文就CHB患者HBsAg和HBsAb共存机制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