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7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血液安全性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免疫隐匿性感染、病毒变异等原因,使血液无法保证零风险.为评估现有检测体系、献血模式、和管理体系下我国血液的残余风险度,并探讨我国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了历时2年多的NAT检测多中心国际合作研究.现将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用α-半乳糖苷酶制备可供输注的人通用型O型红细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的目的是将人群中28%的B型血改造成通用O型血,提高O型血的储存和使用比例,以缓解战争、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等紧急状态下对O型血的大量需求用α-1.3半乳糖苷酶作为B→O血型改造的工具酶,摸索改造一个使用单位B型血红细胞(100m1)的最佳条件,结果实现了在密闭、无菌条件下使用50U/ml工具酶.pH5.6,26℃ 2小时,进行B→O的血型改造。结论:改造后的通用型O型血红细胞符合生物制品检定规程的要求.并可在4℃存放21天  相似文献   
43.
血液成分疗法,是将血液中一些有效成分加以分离,提纯、浓缩,制成血液制剂,根据不同病人的各自需要而选择输用,也称成分输血。七十年代初成分输血已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七十年代中期达到高潮,从此输血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成分输血时代。在1980年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输血学术会的总结中提出“七十年代是输血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  相似文献   
44.
不同处理和保存条件下体外HCV RNA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献血者或病人进行HCV核酸检测时,如果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不当,会造成病毒核酸降解,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不同抗凝剂、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HCV RNA病毒稳定性进行研究,以考察常规采供血过程中,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NAT检测的影响。采集7例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采用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含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抗凝剂抗凝的全血于4℃保存48小时过程中,病毒含量下降至原滴度的42.7%;EDTA抗凝组各时间点的滴度均低于其它3组(分别相当于其它3组的67.6%-25.1%)。②ACD抗凝的全血在4、25和37℃保存48小时.病毒含量分剐下降到原滴度的53.8%、72.5%、29.8%。③ACD抗凝的全血离心分离出血浆,4℃或25℃继续保存7天,病毒含量分别下降至原滴度的70.9%和25.1%。④ACD抗凝的全血分离的血浆,反复冻融4次,病毒含量下降到原滴度的38.9%。结论:①用于核酸检测的标本应该用无菌采血管采样;②在无菌采血管采样的前提下,核酸检测标本用未抗凝血、EDTA、ACD、CPDA抗凝血均可;③采集的全血应避免放置37℃以上,ACD抗凝全血在4℃、25℃保存48小时内、37℃保存14小时内,HCV RNA病毒仍较为稳定;④分离后的血浆应避免放置25℃以上,ACD抗凝全血分离后的血浆在4℃保存7天,25℃保存3天,HCV RNA病毒仍比较稳定;⑤血浆标本应避免多次冻融,但冻融3次的血浆HCV RNA病毒含量仍然较为稳定;⑥无菌采样对维持病毒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单纯的机械性溶血并不会明显导致病毒的降解;只要注意无菌的问题和有合适的核酸提取方法去除血红素,HCV RNA病毒实际上比以前认为的要稳定得多。  相似文献   
45.
献血者血清标本共82份,使用不同的抗-HCV试剂盒,用两种方法(ELISA和PHA)进行对比检测。结果用混合抗原试剂盒A_1测得的抗-HCV阳性率为56.09%,用A_2为71.95%,A_3为47.56%,A_(4-1)为63.41%,B为59.75%。用单一抗原试剂盒A_(4-2)、A_(4-3)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41.46%和62.19%。其中8份血清经过四基因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进行确证,A_1、A_2、A_3、A_(4-1)、A_(4-3)全部符合。RIBA阳性的76号血清A_(4-2)阴性,RIBA阴性的82号血清B为阳性。提示国产试剂虽可检出大部分抗-HCV阳性献血者,但在试剂的抗原匹配、组装、临界值确定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识别影响献血者实施保密性弃血的因素,归纳保密性弃血原因,为进一步改进献血招募策略和保密性弃血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6月61例保密性弃血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和保密性弃血原因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因保密性弃血血液报废的报废率约为4.7/10万;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呈反应性的为2人,1例梅毒反应性,1例乙肝表面抗原反应性;首次献血、大专以上学历的献血者相比多次献血、高中及初中学历组的献血者更有可能实施保密性弃血;保密性弃血的原因中患有各种疾病的最多为16例(26.23%),其次是服用药物为16例(26.23%),高危行为15例(24.59%)。  相似文献   
47.
目的验证不同真空采血管、保存温度、时间等对核酸检测(NAT)结果的影响,为NAT检测的采血管选取、过程控制、检测策略等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进行3个试验:1)标本保存温度、离心前保存时间及采血管对NAT联检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含HIV-1(150 IU/ml)或HCV(60 IU/ml)或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按照保存温度分为30℃组、4℃组,之后依据标本离心前的保存时间不同分为4 h,6 h,8 h,10 h,12 h,24 h组,再依据采血管生产厂家不同分为A、B、C组,对所有标本进行NAT联检试验,利用卡方统计分析各因素对NAT联检试验结果的影响;2)标本保存时间、采血管对NAT鉴别试验结果的影响:将含HIV-1(150 IU/ml)或HCV(60 IU/ml)或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按照保存时间不同分为0 d、1 d、2 d、3 d、4 d、5 d、6 d、7 d组,再依据采血管不同分为采血管A、B、C组,对所有标本进行NAT鉴别试验,利用卡方统计分析标本保存时间、采血管对NAT鉴别试验结果的影响;3)保存时间对HCV阳性标本NAT定量结果的影响:选取9份浓度范围在1.04×102IU/ml~4.86×103IU/ml之间的弱阳性标本,依据标本在4℃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0 d、1 d、2 d、3 d、4 d、5 d、6 d、7 d组,进行定量HCVRNA检测,分析4℃保存条件下保存时间对血浆中HCV RNA浓度的影响。结果试验1:对于全血标本,4℃或30℃的保存温度,4~24 h的离心前保存时间以及采用不同的采血管对弱阳性标本NAT检出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在4℃保存条件下,采用A采血管保存含HIV-1(1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0~7 d,保存后d 3,d 4、d 5、d 6、d 7弱阳性标本的NAT检出率与0 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B采血管保存含HBV(50 IU/ml)的弱阳性标本0~7 d,保存后d 3和d 7此标本的NAT检出率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标本的NAT检出率与保存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试验3:9份HCV弱阳性标本的浓度7 d内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变化范围均在0.56log之内,且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4℃保存2 d后,其浓度开始下降。结论采用Procleix Ultrio Assay和Procleix Ultrio Discriminatory Assay分析系统,在不超过30℃的采血环境中,NAT标本采集后可以在24 h内离心处理;为提高鉴别阳性率,建议4℃保存的献血者标本在NAT联检阳性后2d内完成NAT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超速离心浓缩(简称超浓缩)技术对HBV和HCV病毒颗粒的富集效果.方法 将8份不同浓度的HBV阳性标本(10、102、103 IU/ml各2个、104和105 IU/ml各1个)和9份不同浓度HCV阳性标本(102 IU/ml 1个、103 IU/ml 3个、104 IU/ml 3个,105、106 IU/ml各1个),4℃ 24 600 g超速离心1h,9.6倍浓缩富集病毒;使用Roche 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BV及HCV定量试剂盒对原标本及浓缩标本做HBV及HCV定量测定,计算病毒回收率.结果 经9.6倍超浓缩处理后,8份HBV阳性标本的病毒含量均明显上升,平均是原标本的(5.92±1.98)倍,浓缩处理的病毒回收率为(61.65±20.67)%;9份HCV阳性标本的病毒含量亦均明显上升,平均是原标本的(4.70±1.43)倍,浓缩处理的病毒回收率为(48.95±14.84)%.结论 超速离心处理可有效富集HBV及HCV颗粒,病毒浓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评估献血者血小板采后计数实际测量值与AMICUS血细胞分离机估算值之间的差异和符合性,以期验证本中心血小板采集程序的安全性.方法 625名献血者分别在单采前、采后即刻、采后30 min、1h留取1ml静脉血标本,动态观察单采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从而比较采后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Amicus采后即刻,估算值与实测值正相差14.04×109/L;采后30min,估算值与实测值负相差7.23×109/L;采后1h,估算值与实测值计负相差9.4×109/L.结论 采后即刻、采后30 min、采后1h,“预测采后血小板数”的95%置信区间均大于100×109/L,证实依照现行采集标准,使用Amicus采集血小板,将预测采后估算值作为安全捐献指标,就目前本中心的血小板采集程序而言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0.
正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涉及四川、甘肃等10个省、市、区,约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1万7 923人失踪[1]。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玉树县、称多县部分地区共12个乡镇受灾,重灾区面积约4 000 km2,极重灾区约900km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