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1篇
  2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 1 VIPR1)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切片原位杂交法检测VIPR1 mRNA在正常表皮、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和未受累皮肤表皮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的全层、表皮中下层可见VIPR1 mRNA表达(63.6%);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非皮损表皮的中下层或个别细胞内可见VIPR1 mRNA的表达(54.5%);在正常皮肤表皮的基底层或少量细胞内可见VIPR1 mRNA的表达(18.2%)。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中VIPR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VIPR1 mRNA在银屑病发病早期阶段的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耳鼻喉疾病中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诊治方法.方法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例,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3例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炎性溃疡,1例可能是Meyenburg-Altherr-Uehlinger综合征.结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发病机理可能是免疫功能异常,溃疡局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9岁,因32周妊娠,腹痛10h,发热1d,于2004年5月9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2003年9月28日,预产期2004年7月5日.月经15(4~5)/(30),孕产次为G2P0A1.入院时查体:T38.7℃,P100次/分,R22次/分,BP90/7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产科情况:宫高30cm,腹围95cm,胎位ROA,胎心好,肛查宫口容指尖,先露-2.双下肢无浮肿,全身无明显出血点,咽部和颊粘膜也无出血点.入院诊断:32周妊娠,上呼吸道感染,先兆早产.入院后2天体温39.1~39.7℃,给以降温、抗感染等治疗.  相似文献   
44.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行开放式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的复发性腹股沟疝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采用下腹部直或横切口,不解剖腹股沟管,直达腹股沟管后壁。单一切口同时修补双侧疝5例。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3/21),包括腹股沟区出血、切口脂肪液化和阴囊残留疝硬肿症各1例。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平均住院时间5.5 d。随访3个月至5年,无术后复发。结论开放式后入路行复发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和复发率低等特点,同时减少了手术进路损伤,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泛素和cul-1(cullin-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将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15例腺瘤性息肉和35例慢性胆囊炎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泛素和cul-1染色方法采用EnV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胆囊腺癌泛素和cul-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9%和48.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1.7%和15.2%,腺瘤性息肉的13.3%和6.7%,以及慢性胆囊炎胆囊上皮的2.9%和0.0%(均P0.01)。泛素和cul-1阳性的胆囊良性病变胆囊上皮均呈不典型增生;高分化腺癌和无淋巴结转移病例泛素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腺癌和淋巴结转移者(P0.05);高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cm者、无淋巴结转移和未侵犯周围组织者的cul-1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cm者、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者(P0.05或P0.01)。胆囊腺癌中泛素与cul-1表达水平存在高度一致性(P0.01)。结论泛素及cul-1表达与胆囊腺癌发生、进展、临床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后尿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后尿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泌尿系统感染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实验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存质量(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卒中后尿便障碍患者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及排便障碍发生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8.
雷公藤内酯醇诱导人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仙酯醇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关系。探讨该化合物导致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以人外周血T细胞为研究对象,选择流式细胞分析术,DNA凝胶电泳及DNA片段测定等作为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只能造成活化的T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且与雷公藤内酯醇的浓度正相关;雷公藤内酯醇诱导活化T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的作用与细胞活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大黄酸对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转染系膜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通过观察大黄酸对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基因转染系膜细胞(MCGT1)功能的影响,探讨大黄酸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建立GLUT1基因转染的大鼠系膜细胞,以β-半乳糖苷酶转染细胞(MCLacZ)为对照.用2-脱氧-3H-葡萄糖(2-DG)测定细胞葡萄糖摄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3H-脯氨酸掺入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合成,采用比色法测定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GFAT)的活性,RT-PCR检测细胞胶原Ⅳ、FN和GFAT的表达.结果MCGT1的2-DG摄入率明显高于MCLacZ[(741±60.5)dpm*μgprot-1比(92.2±9)dpm*μgprot-1],同时表现出细胞大小、RNA/DNA和蛋白/DNA明显增加的细胞肥大表型,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MCGT1的3H-脯氨酸掺入量明显高于MCLacZ[(7.0±0.4)dpm*cell-1比(4.6±0.6)dpm*cell-1],GFAT活性明显增强(约增加1.8倍).大黄酸能够减少MCGT1的糖摄取[(560±64)dpm*μgprot-1比(741±60.5)dpm*μgprot-1),纠正MCGT1的肥大状态,并抑制MCGT1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表达,降低MCGT1的GFAT活性.结论GLUT1的过度表达会明显改变系膜细胞的功能,大黄酸能逆转GLUT1基因转染所致系膜细胞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50.
葡萄糖转运蛋白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己糖胺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己糖胺通路(HBP)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基因转染系膜细胞功能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建立GLUT1基因转染的大鼠系膜细胞,以β-半乳糖苷酶转染细胞(MCLacZ)为对照.用2-脱氧-3H-葡萄糖(2-DG)测定细胞葡萄糖摄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合成,采用比色法测定HBP限速酶--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GFAT)的活性,RT-PCR检测细胞GFAT基因的表达.结果 MCGT1的2-DG摄入率明显高于MCLacZ[(741.0±60.5)dpm/μg蛋白质 vs (92.2±9.0)dpm/μg 蛋白质,P<0.01],动力学分析发现MCGT1的Vmax是MCLacZ的3.7倍,而两者Km值无明显差别.MCGT1的GFAT活性明显高于MCLacZ[(3.25±0.25)OD365·μg蛋白质-1·30 min-1·10 vs (1.15±0.16)OD365·μg蛋白质-1·30 min-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