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632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颜晓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1):677-677
目的 :采用诱发瞬间耳声发射 (TEOAE)对 6 32 1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 ,连续监测异常者 ,最后由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ABR)确诊。结果 ,11例听觉障碍 ,其中单耳聋 2例 ,双耳聋 9例。中度听觉障碍 6例 ,重度听觉障碍 5例。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PTEN信号转导的调控,以及对细胞侵袭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K562细胞不同时间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BCR/ABL、PTEN、FAK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FAK蛋白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K562细胞侵袭功能.结果:2μg/mL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K562细胞在36 h内,随着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减低,PTEN mRNA表达上调,FAK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K562细胞侵袭功能明显减弱.作用48 h后,随着BCR/ABL融合基因的抑制减弱,PrEN表达进而减低,而FAK表达升高.BCR/ABL mRNA与PTEN mRNA呈负相关趋势,与FAK mRNA呈正相关趋势.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通过抑制BCR/ABL融合基因调控PTEN/FA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侵袭作用.  相似文献   
33.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在药效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在药效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中主要的几种动物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4.
民族药材白花丹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花丹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 MTT染色法对白花丹五种溶剂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 氯仿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Bre-04)、神经癌细胞(N-04)、肺癌细胞(LU-04)有较好的抑制生长作用,IC50分别为0.269 9 mg/ml、0.263 4 mg/ml、0.496 1 mg/ml,对肝癌细胞HepG2抑制作用差,IC50为0.937 9 mg/ml;白花丹石油醚提取部位对乳腺癌细胞(Bre-04)、神经癌细胞(N-04)、肺癌细胞(Lu-04)、肝癌细胞HepG2的IC50分别为0.590 2 mg/ml、0.572 5 mg/ml、0.793 8 ms/ml、0.637 4 mg/ml;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肺癌细胞(Lu-04)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为0.734 3 mg/ml;水溶性提取物以及正丁醇提取物无明显抑制肿瘤作用.结论 白花丹氯仿提取部位、石油醚提取部位体外抗肿瘤作用较好,值得对其提取部位进一步分离纯化并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5.
白花丹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白花丹醌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MTT染色法和集落形成法探讨白花丹醌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体外抑制生长作用.同时,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MRC-05为对照,初步探讨了白花丹醌对正常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白花丹醌对mda-mb-231有较好的抑制生长作用,IC50=0.263 g·L-1,对乳腺癌细胞克隆原形成的IC50=5.13×10-3g·L-1;而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05的细胞毒作用弱,IC50=5.13×10-3g·L-1.结论 白花丹醌的细胞毒作用可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筛选参七消痞丸中有效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平行实验法以出油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时间。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出膏率、柴胡总皂苷提取率及柴胡总皂苷含量为考察指标,选取加水倍量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筛选水提取最佳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行实验结果显示挥发油的最长提取时间为6 h。正交实验结果显示第1次煎煮加水倍量、第2次煎煮时间、第2次煎煮加水倍量3个因素水平综合平均值的最大值分别为 iii=0.738、ii=0.822、iii=0.807,极差分别为0.049、0.229、0.179。结论6 h 可作为参七消痞丸挥发油提取较优工艺条件的一个参考值。其有效成分水提取工艺的较优因素水平搭配为第1次煎煮加水倍量为5倍、第2次煎煮时间为1.5 h、第2次煎煮加水倍量为10倍。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认识和探索唑来膦酸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唑来膦酸提供参考.方法 以浙江省2012至2014年报告的138例唑来膦酸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因果关系及转归等因素统计并深入分析.结果 138例唑来膦酸不良反应个案报告,患者23~97岁,>60岁占67.4%,男∶女为1∶1.9;原患疾病中,实体瘤转移病例占50.7%、骨质疏松症占46.4%;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达94.2%;唑来膦酸不良反应发热病例占65.9%,其他涉及骨骼肌肉、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等器官或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 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发生不良反应的事件较为常见.老年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实体瘤转移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使用唑来膦酸,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较高;不良反应以发热为主,多为一过性.不良反应性质轻微,一般对症处理即可转归,临床偶见低钙血症、下颌骨坏死,肾、肝功能损害等病例报告,应引起重视,加强用药监测,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8.
哮喘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开发治疗人类变应性疾病的新药.本文主要就哮喘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9.
PTEN基因转染对白血病细胞VEGF调控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在白血病细胞中与张力蛋白同源的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e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gene,PTEN)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1(VEGF receptor 1,VEGFR1)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携带有野生型PTEN及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腺病毒(Ad-PTEN-GFP)及空载体腺病毒(Ad-GFP)转染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细胞株K56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中PTEN、VEGF和VEGF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PTEN、VEGF、Akt和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的侵袭性.通过MTT实验及FCM法检测PTEN基因对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鸡胚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体内血管生长实验检测PTEN基因对鸡胚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与空载体腺病毒(Ad-GFP)相比,Ad-PTEN-GFP 转染人白血病细胞K562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被明显抑制,并呈剂量依赖性负相关;同时,Ad-PTEN-GFP 转染后K562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TEN基因转染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并促进其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PTEN基因转染可明显抑制CAM血管生长.结论:肿瘤抑制基因PTEN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白血病细胞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负调控白血病细胞VEGF表达以及抑制肿瘤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0.
目的建立测定榄香烯及榄香烯注射液含量测定中各组分不能完全得以分离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安捷伦6890型气相色谱仪;安捷伦DB-225毛细管柱,(50%氰丙基苯基)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长30m、内径0.32mm、膜厚0.25μm。程序升温100℃保持2min,以1℃/min速率升至140℃;载气:99.99%氮气,流速1mm/min;采用分流进样,进样量1μL。结果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能较大地提高组分之间的分离度。榄香烯的线性关系为Y=9.55X-0.036(r=0.9991)。平均回收率为10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0%(n=9)。结论本方法准确,专属性好,可用作控制榄香烯及榄香烯注射液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