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1篇
  免费   478篇
  国内免费   318篇
耳鼻咽喉   66篇
儿科学   142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1264篇
口腔科学   323篇
临床医学   1231篇
内科学   1348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3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482篇
综合类   2736篇
预防医学   936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807篇
中国医学   561篇
肿瘤学   163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574篇
  2011年   621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562篇
  2008年   730篇
  2007年   663篇
  2006年   583篇
  2005年   602篇
  2004年   538篇
  2003年   421篇
  2002年   398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54篇
  1999年   231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在哮喘缓解期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于每年贴敷结束时行肺功能检查,每3个月随访1次并记录患者每次急性发作时的症状、体征及每年急性发作次数。结果:随访治疗过程中,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8%,对照组有效率为75.2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贴敷后第2年,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出量(FEV_1),FEV_1占预计值%(FEV_1%),呼气峰流速(PEF)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在改善患者PEF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贴敷第3年后,观察组患者FEV_1,FEV_1%,PEF均较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贴敷后第3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5)。安全性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21例患者出现皮肤水泡,予以局部处理后水泡吸收,未影响下次穴位贴敷,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结论:冬病夏治三伏贴可以明显减轻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时气喘、胸闷、咳嗽等症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次数,提高治愈率,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明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细菌素免疫蛋白相关基因对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细菌素免疫蛋白与细菌抗菌剂耐受性的关系,为生物膜抗菌敏感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筛选培养细菌素免疫蛋白基因突变株,绘制生长曲线.酶标仪检测不同质量浓度氨苄青霉素(0.04、0.05、0.06、0.07及0.08 mg/L)、氟化钠(50、100、150、200及250 mg/L)及不同质量分数的次氯酸钠(0.078%、0.156%、0.313%、0.625%及1.250%)作用下变形链球菌标准株、△immA-和△immB-突变株菌液的吸光度值.应用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inimal biofilm eradicatin concentration,MBEC)桩钉96孔板以连续稀释法检测醋酸氯己定对3种菌株生物膜的MBEC.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定量分析标准株和突变株生物膜结构.结果 △immA-和△immB-突变株的迟缓期和稳定生长期均比标准株延时1 h.氨苄青霉素为0.06 mg/L时,标准株、△immA-突变株和△immB-突变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334±0.016、0.027±0.016及0.047±0.018;氟化钠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3种菌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254±0.018、0.129±0.011及0.167±0.01;当次氯酸钠质量分数为0.313%时,3种菌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467±0.008、0.017±0.006及0.050±0.006,以上各组抗菌剂中,标准株与突变株吸光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醋酸氯己定对3种菌株的MBEC分别为6.25、1.57及3.13 mg/L.标准株生物膜厚度显著高于△immA-和△immB-突变株(P<0.01);标准株各层活菌比例均高于△immA-突变株(P<0.05);标准株中、外层活菌比例高于△immB-突变株(P<0.01),但内层活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结论细菌素免疫蛋白参与调控浮游细菌生长,尤其在生长初期;细菌素免疫蛋白相关基因缺陷使浮游态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提高、抗菌剂MBEC降低及生物膜结构不成熟.  相似文献   
33.
下颌前磨牙变异根管的显微临床诊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前磨牙变异的根管解剖形态存在许多变异,传统方法对这些变异根管的诊治非常困难。显微根管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根管变异的困难病例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方法。我们介绍1例下颌前磨牙变异根管的显微临床诊治病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测3种口腔链球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有无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点种法、反点种菌落计数法和液体共培养法观测口腔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作用.结果 1)直接点种法中各组均未观察到清晰的抑菌圈;2)唾液链球菌软琼脂上的白假丝酵母菌菌落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3)活菌与白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PgFtsZ)第322位的甘氨酸在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site—directed mutagenesis技术,采用megaprimer方法,使用三个引物进行两轮的PCR,构建Pg—FtsZ第322位甘氨酸的点变异型质粒pYW9(ZG322P,携带PgFtsZ第322位甘氨酸由脯氨酸取代的点变异型基因)和pYW10(ZG322H,携带PgFtsZ第322位甘氨酸由组氨酸取代的点变异型基因),然后将质粒pYW9、pYW10和pEZ1(携带野生型PgFtsZ的基因)分别转化到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LysS中进行表达、分离和纯化目的蛋白质。同时将载体pET3a也转化到E.coli BL21(DE3)pLysS中作为阴性对照。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法鉴定构建的点变异型ZG322P和ZG322H。E.coli的形态通过显微镜观察。结果:野生型PgFtsZ的过表达导致E.coli细胞分裂的明显抑制,含质粒pEZl的E.coli和仅含有载体作为对照的E.coli相比延长大约20倍。然而点变异型ZG322P和ZG322H的过表达并未引起E.coli细胞分裂的抑制,即含质粒pYW9的E.coli和含质粒pYW10的E.coli表现出正常的形态,与仅含有载体作为对照的E.coli细胞的形态相似。免疫印迹分析表明野生型PgFtsZ、点变异型ZG322P、ZG322H在相同位置出现阳性带,并且表达水平相似。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第322位的甘氨酸在细菌细胞分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利用口腔链球菌丙酮酸氧化酶基因(sopox) 的克隆序列,重组构建新的不能产生H2O2 的口腔链球菌变异株。方法:口腔链球菌株ATCC10557 经培养后用酚-氯仿法抽提细菌染色体基因组DNA ,经PCR 扩增sopox 基因,用BamHI 进行限制酶切;参照Chris 方法进行电转化,挑选阳性菌落测定其上清液中H2O2 的含量;将细菌传3~4 代后再次重复上述检测。结果:转化子经筛选后得到1 株阳性菌落,测定上清液中H2O2 含量,第1 次检测表明变异株产生H2O2 的量仅有所下降(介于阳性对照ATCC 10557 和阴性对照大肠杆菌JM109 之间) ,经3~4 次传代后变异株中上清液H2O2 量已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结论:成功构建了口腔链球菌丙酮酸氧化酶基因缺陷型变异株。  相似文献   
37.
菌斑固相、变形链球菌及葡聚糖对酸的缓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代谢后菌斑固相缓冲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40名18~21岁的大学生的饥饿牙菌斑,体外10%蔗糖孵育1h。体外制备无糖培养和2%蔗糖培养的变链菌团。以25mmol/L KCl制备菌斑固相、变链菌团和不溶性葡聚糖混悬液及可溶性葡聚糖溶液,用1mmol/LHCl滴定并计数细菌密度,统计学分析。结果变链菌团代谢蔗糖后的缓冲容量为(0·099±0·047)mmol/L,比无蔗糖培养的变链菌团的缓冲容量(0·609±0·202)mmol/L低,且缓冲力随细菌密度降低直线下降,葡聚糖几乎没有缓冲作用[(0·028~0·032)mmol/L]。人牙菌斑固相缓冲力的变化规律与体外纯菌培养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菌斑固相缓冲力与所含细菌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在小儿开颅癫痫病灶切除术中连续监测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PPV)和脉搏容积变异(plethysmographic variability index, PVI)3项心脏前负荷动态指标,评价这些常用动态指标的一致性,探索三者之间是否可以互换,以简化临床决策过程。方法: 30例行择期开颅癫痫病灶切除术的0 ~ 14岁患儿术中常规监测SVV、PPV和PVI, 根据上述指标和动脉收缩压实施目标导向液体管理。所有数据对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选取3 ~ 8个数据对,用Bland-Altman法分析数据对数值的一致性,用四象限图和极图分析数据对的同向变化趋势。结果: 患儿术中动脉收缩压为 (94±19) mmHg,平均SVV、PPV和PVI分别为8%±2%、10%±3%和15%±7%,共分析834个数据对。Bland-Altman分析显示SVV-PPV的平均偏倚为-2.3,一致限为-6.0 ~ 1.5,误差百分比为26%。SVV-PVI和PPV-PVI的平均偏倚分别为-7.5和-5.0,一致限分别为-22.7 ~ 7.8和-20.5 ~ 10.5,误差百分比分别为54%和43%。四象限图分析中3项指标变化的符合率分别为ΔSVV-ΔPPV 88.6%、ΔSVV-ΔPVI 50.1%、ΔPPV-ΔPVI 50.4%。<3岁者PPV-SVV符合率高于≥ 3岁者(92.7%与84.2%)。极坐标图分析中SVV-PPV变化的角符合率为86.6%,基于动脉压力波形的指标(SVV和PPV)与PVI变化符合率较差(分别为29.1%和29.9%)。结论: 小儿开颅术中SVV和PPV变化趋势一致性较高,尤其<3岁者,二者可以互换,无需额外使用SVV监测设备;但基于动脉压力波形的指标(SVV和PPV)与PVI之间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较差,不能互换。联合PPV和PVI用于监测心脏前负荷可能有助于提高小儿术中补液反应性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39.
高山  张永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4):581-585
  目的  比较下腔静脉超声指标、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 R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27例,于液体复苏前以床旁超声测定下腔静脉直径(diameter of inferior vena cava,d-IVC)及计算其呼吸变异度(variation with respiration,v-IVC)、测定中心静脉压(CVP)、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lactate), 采用PiCCO监测复苏前后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液体复苏方法:20 min内输入乳酸钠林格液注射液7 mL/kg(理想体重),复苏后监测ΔCI≥15%定义为容量反应阳性,阳性为有反应组(R组),阴性为无反应组(NR组)。根据复苏前所测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价其预测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  结果  与容量反应阴性组比较, 容量反应阳性组复苏前v-IVC明显增大,IVCmin、IVCmax明显减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复苏前动脉血乳酸水平、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应用ROC曲线分析v-IVC取17.65%为截断值,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阳性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87.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95% CI: 0.781~1.000)。  结论  下腔静脉超声计算指标v-IVC可以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补液前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指标,当v-IVC>17.65%时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0.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造成婴幼儿与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和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开发疫苗、抗体及药物成为防控RSV的热点,其主要靶点是融合蛋白(fusion glycoprotein, F)。本文分析了现有RSV病毒株融合蛋白的变异情况,剖析了融合蛋白的结构特点,并针对融合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小分子药物的结合部位及逃逸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设计广谱、高效的RSV疫苗及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