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本研究利用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人口及死亡资料,分析中国人群自杀死亡现状,为自杀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国人群2010年自杀死亡率为1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8.83/10万,自杀死亡在伤害中位居第2位。城市人群自杀死亡率为6.53/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8/10万),农村为12.3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24/10万),农村人群自杀死亡率是城市人群的1.89倍。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略高于女性。但15~34岁女性人群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因此,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模式已发生转变,但农村人群、农村育龄妇女,老年人群依然是开展自杀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全身红斑痒1年,加重伴纳差半年,幻视、四肢麻木2个月。1年前臀部及双下肢散发数个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伴瘙痒。多次以"湿疹"给予对症治疗。半年前皮疹扩大至全身,融合成大片暗红斑伴脱屑,皮损颜色加深呈暗褐色及棕黑色,夏重冬轻,在外院以"红皮病"予药浴、中药口服治疗,无明  相似文献   
33.
1病例报告患者男,75岁。因肺部感染静脉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ml,2h后依次在颜面、颈部、躯干、四肢出现对称性红斑,瘙痒,搔抓后皮疹融合成片,来我科就诊并以过敏性皮疹住院。查体:既往体健,有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过敏史。体温37.8℃,脉搏80/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mmHg;白细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三伏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经耳鼻喉科确诊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三伏灸组和安慰剂组。三伏灸组采用将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研成细末,按2∶2∶1∶1比例混合,新鲜生姜榨汁调敷。安慰剂组采用荞麦粉加新鲜生姜榨汁调敷。取穴均以大椎、风门、肺俞、肾俞、膏肓、志室为主穴。观察临床疗效和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三伏灸组总有效率89.29%,安慰剂组总有效率38.46%,两组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与同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总分的分值比较,三伏灸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时的值均降低,而安慰剂组仅在治疗后的值有降低﹙P<0.01~0.05﹚。与安慰剂组比较,三伏灸组治疗后及半年后随访时的生活质量总分分值下降明显(P<0.05)。结论:三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可取得满意疗效,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患者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了一种测定大鼠血浆中亚胺培南(IMP)浓度的LC-MS/MS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的IMP在SD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血浆样品使用乙腈蛋白沉淀,色谱柱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HILIC柱(50 mm × 2.1 mm,2.6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1乙酸铵)-乙腈,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IMP定量离子对为m/z 300.0 → m/z 142.0。大鼠腹腔注射IMP(50、100和200 mg·kg-1)后于不同时间采血并检测其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测定血浆中IMP的线性范围为0.20 ~ 200 μg·m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 11.46%,准确度为91.67% ~ 105.38%,基质效应为91.33% ~ 104.63%,回收率为88.90% ~ 101.55%,均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大鼠腹腔注射50、100和200 mg·kg-1 IMP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86.15 ± 31.59)、(165.59 ± 23.57)和(322.32 ± 63.97)μg·mL-1;t1/2分别为(26.31 ± 6.87)、(29.90 ± 2.27)和(49.71 ± 5.25)min;AUC0-∞分别为(5 261.40 ± 1 513.08)、(13 803.56 ± 1 308.5)和(36 412.38 ± 6 309.41)μg·min-1·mL-1。结论:本法准确、灵敏,适用于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IMP后的浓度检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在胃恶性肿瘤患者中开展阿帕替尼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C-MS/MS测定2021年1月 ~ 2023年3月期间我院胃恶性肿瘤患者体内阿帕替尼的暴露水平,分析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疗效及不同联合用药种类之间的关系,考察性别、年龄、联合用药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对稳态谷浓度的影响。结果:阿帕替尼回归直线方程为Y = 0.065 12X + 0.027 45,r2 = 0.998 7,血清样本在1.00 ~ 500 μg·L-1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定量下限为1.00 μg·L-1。50例患者中,血清药物谷浓度范围为10.39 ~ 364.74 μg·L-1,未发现疾病状况及不良反应与药物稳态谷浓度存在显著关联。与单抗类药物联用的阿帕替尼患者血药浓度显著高于紫杉醇组(P < 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影响稳态谷浓度的重要因素。结论:在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利用稳态谷浓度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有限。阿帕替尼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肾功能的监测,并且在与不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阿帕替尼代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三维步态分析(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评估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 4.423,|Z|> 5.292, P <0.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3.748,|Z|=2.646, P <0.05)。结论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8.
阿伐他汀对亚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阿伐他汀对亚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及其机制。用链脲佐菌素(35mg/kg)诱发亚糖尿病大鼠,并分别用阿伐他汀(20,100 mg/kg)治疗2周后,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测定相应的胰岛素水平;测定肝微粒体中CYP3A1/2和CYP2C9的活性,并测定肝脏和胰腺中CYP3A1/2 mRNA表达。在细胞水平考察阿伐他汀对HepG2细胞糖利用、CYP3A酶以及ROS生成的影响,并考察阿伐他汀对INS-1细胞胰岛素释放以及RO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阿伐他汀可以损伤亚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CYP3A、CYP2C酶活性出现轻微增加,QT-PCR结果显示肝脏和胰腺中CYP3A1/2 mRNA表达也被低剂量阿伐他汀诱导。离体实验结果表明,阿伐他汀对HepG2细胞CYP3A酶活性呈现了低剂量诱导、高剂量抑制的现象。同时,阿伐他汀还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HepG2细胞的糖利用,并增加HepG2细胞ROS水平,这一作用可以被CYP3A抑制剂红霉素逆转;阿伐他汀在抑制INS-1细胞胰岛素释放的同时,也能增加INS-1细胞活性氧(ROS)含量,这种作用也可被红霉素逆转。上述结果显示,阿伐他汀加重亚糖尿病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P450酶和ROS过度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9.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是潜在的抗炎、抗纤维增生、抗新生血管形成及神经保护因子,其在动物和人体组织中的生理病理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PPARγ与眼科疾病的研究受到关注。目的研究PPARγ在眼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为PPARγ激动剂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SPF级C57BL/6J小鼠6只及SD大鼠1只,用质量分数3%水合氯醛麻醉处死后立即摘除眼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PPARγ在小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睫状体及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PPARγ在小鼠角膜、晶状体、视网膜中均呈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显示,PPARγ在角膜组织中主要表达于上皮层,以基底细胞染色最强,而角膜内皮及基质细胞上仅有弱表达。PPARγ在晶状体中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和浅皮质层;在视网膜组织中,PPARγ主要表达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外丛状层和内核层,此外PPARγ在SD大鼠睫状体组织中主要表达于无色素上皮。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显示,其在视网膜中与Muller细胞标志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共定位表达明显;PPARγ在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共定位表达明显。结论PPARγ广泛分布于眼不同组织中并呈特异性表达,该结果为相关眼科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疏肝清脂汤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2月—2020年7月于该院就诊的患者进行筛选,参照纳、排标准,共纳入11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9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肝清脂汤,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变情况,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水平、踝肱指数(ABI)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麻木,下肢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胁肋胀痛等症状均有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ABI、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内皮素(ET)均明显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53%(54/59),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97%(46/59),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肝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