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1 临床资料例1 男,12岁,学生。7d前感右下肢肿胀、疼痛,逐渐加重,气憋,咯血2次,量约50ml。于1997年3月27日以右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收住普外科。查体:急性病容,呼吸急促,紫绀,体温39.5℃,心率165次/min,血压16.0/8.70kPa,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有少量湿口罗音。入院后急查血常规:Hb110g/L,WBC28.9×109/L,N0.81,L0.17,M0.02。ECG示:窦性心动过速。胸片示:双上肺浸润性肺结核改变,以左上肺为主,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血气:…  相似文献   
32.
正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尤其是侵袭性肺曲霉(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是由各种曲霉菌属感染肺部组织~[1]而导致的、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有较高发病率及病死率~[2]。造成病死率高的罪魁祸首即IPA的早期诊断十分困  相似文献   
33.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是治疗肺心病严重呼吸衰竭患都的有效方法。但经口气管插管时由于难度大、风险高,医患双方都对尽早插管有顾虑,往往待患昏迷、呼吸微弱或停止时才插管,更易引起心跳、呼吸停止。我们对需建立人工气道的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进行充分的插管前准备,尽量减少插管的不利因素,提高了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危重型支气管哮喘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我们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支气管哮喘患者16例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6例患者中 ,男 11例 ,女5例 ;年龄 2 5~ 6 4岁 ;均符合支气管哮喘危重状态的诊断标准 〔1〕。 12例为突然发作性危重哮喘 ,给沙丁胺醇、必可酮喷雾剂并结合糖皮质激素、茶碱等药物治疗短时间内无好转 ;4例为药物治疗无效并呈进行性恶化。所有患者均无颅内压增高症及左、右心衰竭。1.2 方法 :16例患者采用控制性低通气 ,上机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呼气末正压 (SIMV PEEP) ,吸入氧浓度(Fi O2 )为 0 .4~ 1…  相似文献   
35.
社区获得性肺炎为ARDS的重要病因之一,其所致ARDS患者病情凶险,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极易增加院内死亡率。NPPV具有更安全、创伤少等优点,易为患者所接受,相关研究也表明,NPPV在降低ARDS患者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围绕国内外NPPV治疗此类患者的最新进展及相关临床研究,从NPPV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无创通气的优势、无创通气途径的选择、无创通气患者的选择、肺保护性通气及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6.
国内、外研究提出序贯性通气方法,即在呼吸衰竭(简称呼衰)的最严重阶段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ETI—MV),以克服面罩机械通气(FMMV)的缺陷,提高通气效率,在病情改善且不满足拔管和撤机的情况下提前拔管,改用FMMV,可避免ETI—MV的并发症,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但在方法学上从ETI-MV过渡到FMMV的最佳时机尚无定论,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7.
郭斌  徐思成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3):967-97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呼衰)患者早期拔管后过渡到面罩机械通气(FMMV)的时机。方法24例研究对象均以支气管-肺感染为诱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例。两组均采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ETI-MV),分别于ETI-MV2~3d、6d拔除气管插管,经鼻导管吸氧(氧浓度为35%)观察1~3h,不管是否存在呼衰均采取FMMV。观察在拔管后与FMMV之前两组仍存在呼衰的例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例数、死亡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拔管后两组仍存在呼衰例数分别为12和5例(P=0.007);VAP例数分别为0和5例(P=0.019);死亡例数为0和2例(P=0.478);总机械通气时间(15.2±1.6)d和(18.2±2)d(P=0.001);住院时间为(18.3±1.4)d和(20.8±1.8)d(P=0.001)。结论COPD呼衰患者在支气管-肺部急性感染减轻的基础上,于ETI-MV2~3d拔管,序贯FMMV是安全可行的,而且可明显减少VAP发生,缩短总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8.
随着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抑制患者增多,肺是最常见感染的靶器官,发生机会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升高,病情快速进展至重症肺炎(SP)。免疫抑制性重症肺炎临床表现隐匿,病原体复杂,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免疫抑制性重症肺炎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免疫学技术及分子诊断技术,其中基于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的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技术成熟,诊断价值高,是病原体检测及鉴定的重要方法,但分离培养的优势依赖病原体的活性,操作周期长、失败率高、阳性检出率低,明确致病菌为感染或定植困难。免疫学技术中的抗原检测对特殊病毒而言,耗时、灵敏度低,易出现假阳性;血清学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具有时间滞后性,免疫抑制患者可在感染后出现假阴性。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相比,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灵敏度高、特异度强、不受抗生素影响,缩短了病原体诊断的窗口期,但在反映病原体药物敏感或耐药方面不能取代培养。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mNGS)可检测同一标本覆盖的细菌、病毒、真菌及罕见病原体,弥补了PCR不能检测未知病原体的局限性,对已启动抗感染治疗者也可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在免疫抑制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