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究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基因。方法收集并鉴定该院2013年2~12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55株。肠杆菌基因间重复性共有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改良 Hodge 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亚胺培南+乙二胺四乙酸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PCR 方法检测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 ERIC‐PCR 将55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4型,以Ⅰ型为主,共41株。55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除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外的其他抗菌药物显示了较高的耐药性。改良 Hodge 试验阳性43株,金属酶检测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PCR 结果显示,K PC‐2型44株,CTX‐M‐9型27株,S HV 型22株, TEM 型23株,其中有25株同时携带3种或3种以上的耐药基因。结论该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显示较高水平的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主要是 K PC‐2碳青霉烯酶,CTX‐M‐9、S HV 和 TEM 型β‐内酰胺酶同时参与其多重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特征,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结果 39例病例大多有羊接触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0%)、骨关节疼痛(64.1%)、多汗(51.3%)、乏力(33.3%)、淋巴结肿大(23.1%)、肝脾肿大(12.8%)。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异常、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布鲁菌抗体凝集试验阳性,静脉血或骨髓培养阳性,经细菌学鉴定为马耳他布鲁菌。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苏北地区散发病例逐年增多,应重视流行病学线索,加强对布鲁菌病的认识,对不明原因发热者应及早进行血培养和布鲁菌凝集试验。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归纳总结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245例患者资料,对其痰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率为83.6%;共分离出334株病原菌,G-杆菌224株占67.1%。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3.4%)、金黄色葡萄球菌(17.4%)、克雷伯氏菌属(11.7%)、不动杆菌属(10.5%)、大肠埃希菌(9.6%)。药敏结果显示:所选抗菌药物中,对G-杆菌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有亚胺培南(73.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1.1%), 对G+球菌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有万古霉素(100%),呋喃妥因(92.9%)。 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的G-菌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的耐药率呈现上升趋势(P<0.05)。结论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部分细菌的耐药率明显增加,应积极开展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产碳青霉烯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P-hvKP)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教学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临床首次分离的CP-hvKP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通过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进行同源分型,拉丝试验检测表型,PCR方法检测常见的ESBLs基因(SHV、TEM、CTX-M1、CTX-M2、CTX-M8、CTXM9)、碳青霉烯酶基因(KPC、SME、GES、VIM、IMP、OXA-48)、血清荚膜基因(K1、K2、K5、K20、K54、K57)和毒力基因(rmpA、aerobactin、Kfu、Alls、magA、Iron)。结果共收集到11株CP-hvKP,患者均为男性,多具有基础疾病,接受过侵袭性操作或治疗,使用过三代头孢菌素;MLST分型以ST11(9例)为主,拉丝试验均为阳性,ESBLs基因以TEM、CTX-M9为主,碳青霉烯酶基因以KPC-2为主(100%),血清荚膜分型以K1和K2为主,主要携带rmpA、magA毒力基因。结论 CP-hvKP同时具有高耐药性、高侵袭性和高传播性,这种细菌极易造成医院内的传播与流行,应该针对其临床特点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针对性护理措施,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手卫生意识,以阻断此类病原菌在医院的流行。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及外膜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CRAB 64株,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改良Hodge试验和酶粗提取液水解底物法检测碳青霉烯酶,EDTA-Na2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PCR法检测主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性序列PCR(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接合试验探讨耐药基因的可传递性,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菌株外膜蛋白的表达。结果 64株CRAB仅对多黏菌素B保持良好的敏感性(100%);改良Hodge试验结果为阴性,酶粗提液水解底物法结果显示弱阳性;EDTA-Na2双纸片协同试验呈阴性;与敏感菌株相比,CRAB全部扩增出OXA-23基因;同源性分析将其分为4型,Ⅰ型为主要流行株(40株),其中30株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合试验未获成功;外膜蛋白分析发现,CRAB主要改变为缺失相对分子质量(Mr)27 000的蛋白质条带和出现Mr 30 000新蛋白质条带。结论本院ICU病区存在CRAB的克隆流行,其耐药机制可能与OXA-23基因的表达及外膜蛋白的缺失与新增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产MUS-1型碳青霉烯酶香味类香味菌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特点。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患者尿标本中分离的1株革兰阴性细菌,用Vitek 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16S 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鉴定,PCR扩增bla_(MUS-1)基因。用肉汤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发现1株产MUS-1型碳青霉烯酶的香味类香味菌。药敏结果显示,该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耐药,对米诺环素、美罗培南敏感;亚胺培南的MIC为8μg/mL,判定为中介。结论携带bla_(MUS-1)基因可能是导致该株香味类香味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19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置管后的维护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CRBS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病密度为3.82/1000导管日,调查时间段中后三个季度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5%、3.30%和2.99%,明显低于监测开始的4.73%,综合ICU CRBSI的发生率为3.50%,高于专科ICU的1.74%,导管留置天数和置管地点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CRBSI发病率,注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维护和操作时的最大无菌屏障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重要措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以减少CRBSI的概率。  相似文献   
38.
任玲  周宏  茅一平  康海全 《护理研究》2007,21(23):2101-2102
医院感染涉及面广,危险因素多,不仅影响医疗质量,而且关系着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由于微生物的变异与定植所形成的“医院菌群”,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威胁[1],现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卫生部通过制订下发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规范、指南,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的科学体系。但是,我国医学院校的高等护理课程设置中仅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作为《护理学基础》中的一个章节进行简要介绍,而其他医学专业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知识涉及更少。有研究资料显示[2]:45.45%实习护生对医院…  相似文献   
39.
实习护生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院感染涉及面广,危险因素多,不仅影响医疗质量,而且关系着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由于微生物的变异与定植所形成的“医院菌群”,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威胁,现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已经历了加年的发展历程,卫生部通过制订下发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规范、指南,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N)和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KOX)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变迁情况和分布情况,用以指导临床用药和医院感染防控。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临床首次分离KPN和KOX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采用Phoenix 100全自动分析系统,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 920株KPN(12.0%)和87株KOX(0.5%),送检标本以痰液标本为主(76.5%),送检科室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为主(43.9%),二者总体检出率以秋季最高(26.7%),冬季最低(22.0%)。二者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最低,KPN分别为19.0%、19.8%、30.4%,KOX分别为17.0%、2.0%、8.6%。结论:3年间临床分离的KPN和KOX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感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