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观察解毒通瘀复肾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的疗效,探讨延缓慢性肾炎纤维化的有效方法。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解毒通瘀复肾汤加减配合西药,对照组用洛汀新或代文。结果:两组在总体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上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均能够有效减低尿蛋白和尿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水平,缓解慢性肾炎纤维化的进程,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中医症候上相对西药治疗更加有优势。  相似文献   
32.
电针肾区穴位对蛋白尿型MsPGN患者RAS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肾区穴位对非肾综的蛋白尿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患者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及对尿蛋白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MsPGN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直流电针肾区穴位(三焦、肾俞、胃俞、胃仓、肓门穴),观察治疗前后血浆PRA、AngⅡ、尿蛋白、肾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电针组血AngⅡ、24h尿蛋白、尿IgG明显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提高(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低频直流电针肾区穴位有助于MsPGN患者减少尿蛋白量,电针通过调节RAS是其中有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3.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程迁延,反复不愈,治疗困难,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疗效均不够理想,为了提高疗效,我们对55例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尚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5例中住院46例,门诊9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12~62岁;病程1~23年,其中1~5年37例,6~10年6例,11年以上12例。按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讨论修正的“肾小球疾病临床  相似文献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我们选择肾病综合征30例,并设相应条件肾病综合征30例,以单用西药治疗作对照,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具有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全身性水肿等临床特征为治疗对象,即24h排出尿蛋白>3.5g,血胆固醇>7.76mmol/L,血浆白蛋白<30g/L,伴有高度浮肿。全部病例均属于原发性。二、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0~56岁,平均24岁;病程15天~9年6个月,平均288天。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4~52岁,平均27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对4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建者用PGE1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比较.结果应用PGE1治疗前后血生化和尿检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说明PGE1具有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保护残余肾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36.
49例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病理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患者肾脏的病理变化,了解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患者(尿蛋白≤0.3g/24h)的病理改变与尿特定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9例肾小球性血尿患者(10~50岁)的特定尿蛋白指标,进行肾活检作普通光镜、免疫病理和电镜检查。结果49例患者肾组织光镜检查显示:48例均为系膜增生,其中单纯系膜增生31例,IgA肾病12例,系膜增生伴局灶硬化1例,乙肝相关性肾炎(系膜增生型)4例,薄基底膜肾病1例。肾小管1级损伤与2、3级损伤之间尿α1-MG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无症状尿检异常镜下血尿患者,尿α1-MG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作为评判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一项指标有一定的意义。当尿α1-MG正常时建议仅行定期随访观察;当尿α1-MG持续增加或伴有蛋白尿或伴有乙肝病毒感染时,可行肾活检明确其病理诊断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7.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常见肾脏疾病之一,也是肾活检病例中最为常见的非特异性肾小球损伤之一.其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均呈多样性,治疗相对棘手.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住院的122例患儿(细菌性感染67例,病毒性感染55例),检测所有患儿PCT,hs-CRP和WBC的浓度水平,并在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治疗前细菌感染组PCT,hs-CRP和WBC分别为7.26±2.24 ng/ml,15.45±8.37 mg/L和(13.57±2.39)×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为0.91±0.56 ng/ml,5.27±3.85 mg/L和(9.79±3.65)×109/L;对照组分别为0.76±0.45 ng/ml,2.45±1.35 mg/L和(6.77±2.35)×109/L;治疗后细菌感染组分别为1.15±0.86 ng/ml,6.21±3.57 mg/L和(9.35±4.56)×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为0.64±0.48 ng/ml,3.68±2.94 mg/L和(8.48±4.73)×109/L.治疗前三组间PCT,hs-CRP和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4-16.56,P均<0.01),细菌感染组PCT与hs-CRP,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3,5.83,P均<0.01).细菌感染组PCT,hs-CRP,WBC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7.23,P均<0.01),但病毒感染组治疗后PCT,hs-CRP,WB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57-4.21,P均>0.05).②在细菌感染组中PCT,hs-CRP和WBC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P<0.05),局部与严重细菌感染组中PCT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5);hs-CRP,WBC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0.85,P均>0.05),且局部细菌感染组中PCT,hs-CRP,WBC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严重细菌感染组PCT,hs-CRP和WBC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8.57,P<0.05),且PCT与hs-CRP,WBC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5.37,9.00,P<0.05,0.01).③对于诊断细菌感染以0.5 ng/ml为临界值,PCT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80.6%,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92.6%;以2 ng/ml为临界值,灵敏度为55.2?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应用CIMT。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测试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患儿MAS得分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EFT评分在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治疗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FDC)网在各种类型淋巴瘤中的形态变化模式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例各种类型的淋巴瘤进行CD2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FDC网的形态变化模式。其中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6例、浆细胞瘤6例、MALT淋巴瘤3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5例、NK/T细胞淋巴瘤8例、滤泡性淋巴瘤4例、套细胞淋巴瘤3例、AITL 3例、FDC肉瘤2例。结果 FDC网在各种类型淋巴瘤中的形态变化可归为4种模式:①破坏消减型:绝大部分淋巴瘤FDC网完全或部分破坏,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浆细胞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 ②存在型:FDC网存在,甚至有数量增多,包括MALT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 ③增生紊乱型:FDC网增多、变形、紊乱,如AITL; ④全表达型:FDC网在肿瘤组织中每个细胞表达,如FDC肉瘤。结论 FDC在各种类型淋巴瘤中存在不同的形态变化模式,在淋巴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