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68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15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7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慢性便秘(CC)患者生物反馈(BF)疗法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 对70例CC患者进行BF治疗,治疗前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及生活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治疗前后通过症状积分量表评定患者5项主要症状,以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作为BF疗效判断指标,对治疗前采集的可能影响BF疗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出BF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F疗效与生活质量中的“生理职能”维度呈正相关(r=0.256,P=0.031),与SDS评分(r=-0.315,P=0.007)、初始感觉阈值(r=-0.278,P=0.020)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DS评分(β=-0.263,P=0.033)、初始感觉阈值(β=-0.281,P=0.013)是BF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存在抑郁倾向、直肠低敏感的CC患者BF疗效较差,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助于优化BF疗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行18F-FDG PET/CT显像,且有明确吸烟史、同机CT示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SPNs的1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68(63,75)岁。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或肺内病灶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2年)为标准,判断结节良恶性;运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的临床特征(年龄、吸烟指数)、形态特征(病灶最大径、密度、位置、分布、与纤维化区域相对位置、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气肿及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和代谢特征[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及k折交叉验证(k=10)验证模型。结果共发现SPNs 222个,其中恶性157个、良性65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结节是否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钙化、肺气肿,结节大小,与纤维化区域的相对位置,SUVmax,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在良恶性结节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514~9.858,χ2值:4.353~18.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max为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048~2.534,均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为:恶性概率P=1/(1+e-x),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max(结节具有钙化或血管集束征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身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95%CI:0.895~0.969),模型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7.9%、86.2%。k折交叉验证示,测试组预测准确性为0.847±0.075,训练组预测准确性为0.862±0.010。结论钙化、血管集束征和SUVmax是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SPN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的模型判断恶性SPN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时间平均尿素浓度 (Tim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urea TACurea)在预测血液透析间期 (IHD)心力衰竭 (H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 TACurea作为评价血液透析 (HD)充分性的客观指标 ,对 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于 IHD发生 HF进行分析。结果 :MHD82例于 9986例次 IHD中发生 HF2 2 9例次 (2 .2 9% ) ,主要原因依次是 HD不充分、感染、高血压控制不良、贫血未纠正。HF组平均 TACurea为 (2 4 .6± 4 .5 ) mmol/ L,表明 TACurea≥ (2 4 .6± 4 .5 ) mmol/ L 易并发 MHD间期 HF。结论 :HD不充分是诱发 HD间期 HF的最主要因素 ,TACurea可以作为 MHD间期 HF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我国新医改以来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与发展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收集相关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利用 GM(1,1)灰色模型预测2014—2020年基层卫生人员发展趋势。结果近5年,我国基层卫生人员年增长率(2.76%)低于全国卫生人员年均增长率(5.91%);2013年,基层卫生人员总数达351万人,其中全科医生11.7万人,每千人口基层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数为0.77和0.42人,医护比为1??0.55;预计到2020年基层卫生人员总数将达到目前的1.3倍,每千人口基层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数将达到0.95和0.67人,医护比达到1??0.71;按目前发展速度,基层卫生人员配备水平要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10年时间。结论我国基层卫生人员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结构不合理、供给速度缓慢,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建设,提高人员配备数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35.
背景 心理-社会因素是卒中后抑郁(PSD)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病耻感给患者带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可能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却很少被重视。目的 探讨病耻感与首发卒中患者PS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和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首发卒中患者299例。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和卒中病史资料。使用卒中病耻感量表(SSS)、9条目患者健康量表(PHQ-9)、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卒中后1个月时病耻感、抑郁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共纳入299例首发卒中患者,完整随访221例,脱落78例。根据PHQ-9评分分组,PSD组65例(29.4%,PHQ-9评分≥5分),非PSD组156例(70.6%,PHQ-9评分为0~4分)。PSD组SSS总分及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PHQ-9、mRS评分均高于非PSD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Q-9评分与SSS总分及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mRS评分呈正相关(rs=0.606、0.319、0.441、0.369、0.616、0.38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S总分是首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OR=1.263,95%CI(1.158,1.379),P<0.05〕。结论 首发卒中患者早期的病耻感对PS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应采取相应措施,警惕P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背景 性别-年龄-肺功能(GAP)分期和复合生理指数(CPI)均作为预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死亡风险的工具,常被国内外学者使用,而哪一种模型更具有优势或临床应用价值,目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GAP分期与CPI对IPF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2019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确诊的有完整临床数据及回访记录的200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1例(90.5%),女19例(9.5%);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6.0±7.6)岁。分别使用GAP分期与CPI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GAP Ⅰ期109例(54.5%),GAPⅡ期75例(37.5%),GAPⅢ期16例(8.0%);CPI评分≤41分99例(49.5%),CPI评分>41分101例(50.5%)。对不同GAP分期及CPI分组下IPF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肺功能等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其符合GAP分期与CPI的模型分布特征。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IPF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两模型预测IPF患者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两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利用Medcalc 软件分析两模型在总体以及不同时间点上对IPF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GAP评分高〔HR=1.038,95%CI(1.023,1.054)〕、CPI评分高〔HR=1.509,95%CI(1.286,1.771)〕、GAP Ⅱ期〔HR=2.622,95%CI(1.536,4.475)〕、GAP Ⅲ期〔HR=4.002,95%CI(1.947,8.226)〕是IP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AP分期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分别为0.685〔95%CI(0.616,0.749)〕、0.675〔95%CI(0.606,0.740)〕、0.642〔95%CI(0.571,0.708)〕、0.668〔95%CI(0.598,0.733)〕,CPI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分别为0.750〔95%CI(0.684,0.809)〕、0.745〔95%CI(0.679,0.804)〕、0.735〔95%CI(0.669,0.795)〕、0.745〔95%CI(0.679,0.804)〕。GAP分期与CPI预测IPF患者2年内死亡率、3年内死亡率、总体死亡率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93,P=0.028 3;Z=2.918,P=0.003 5;Z=2.529,P=0.011 4);GAP分期与CPI预测IPF患者1年内死亡率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99,P=0.072 1)。结论 CPI与GAP分期对于IPF预后均是非常有效的预测指标,且CPI在总体死亡率以及2年、3年内死亡率的预测上明显优于GAP分期,但AUC仅为0.64~0.75,其准确预测能力有限,仍需探索建立更为实用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7.
韩姗姗  丁樱  代彦林  张霞  王龙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137-4144
背景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部分可累及肾脏发展为紫癜性肾炎(HSPN),影响预后。因此在HSP的发病早期寻找肾脏损伤的预测因子十分必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可能是HSP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然而未见系统的循证研究。目的 全面搜集相关文献,评估HSP发病早期脂质代谢异常是否能作为HSPN的预测因子。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02-10。收集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国家、诊断标准、性别、年龄、例数(HSPN组/非HSPN组)、观察指标〔两组人群起病时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M(ApoM)〕、研究类型、发生情况(初发/复发)、病程、随访时间,运用纽卡斯尔-沃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5 312例患者,失访26例,纳入HSP患儿5 286例,其中1 997例发展为HSPN,NOS评分均≥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HSPN组患者起病时的TC水平〔WMD=0.72,95%CI(0.51,0.92)〕、TG水平〔WMD=0.61,95%CI(0.45,0.77)〕、LDL水平〔WMD=0.65,95%CI(0.41,0.89)〕高于非HSPN组,ApoM水平〔OR=0.32,95%CI(0.12,0.85)〕低于非HSPN组。结论 高水平的TC、TG和LDL可能是HSP发展为HSPN的预测因子,HDL水平与HSPN关系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ApoM有望成为HSPN的新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8.
王亚林  张静  朱慕云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7):3358-3364
背景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低衰减区比例(LAA%)及胸大肌参数与肺通气功能具有相关性,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LAA%及胸大肌参数与肺通气功能受损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完成胸部CT及肺功能检查的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70例,根据GOLD分级分为GOLDⅠ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l%pred)≥80%,n=47〕、GOLDⅡ级组(50%≤FEVl%pred<80%,n=88)、GOLDⅢ级组(30%≤FEVl%pred<50%,n=84)、GOLDⅣ级组(FEVl%pred<30%,n=5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CT定量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LAA%、胸大肌参数与肺功能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LAA%及胸大肌面积(PMcsa)对FEV1%pred<50%及FEV1%pred<80%的预测价值。 结果 GOLDⅠ级组体质指数(BMI)、胸大肌密度(PMD)均高于GOLDⅢ级组和GOLDⅣ级组(P<0.05),GOLDⅡ级组、GOLDⅢ组BMI高于GOLDⅣ组(P<0.05);GOLDⅠ级组PMcsa、胸大肌指数(PMI)、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高于GOLDⅡ级组、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Ⅱ级组PMcsa、PMI、FEV1%pred、FEV1、FVC均高于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Ⅲ级组PMcsa、PMI、FEV1%pred、FEV1、FVC均高于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Ⅰ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Ⅱ级组、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Ⅱ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 Ⅲ级组、GOLD Ⅳ级组(P<0.05),GOLD Ⅲ级组左肺LAA%、右肺LAA%、总肺LAA%低于GOLD Ⅳ级组(P<0.05)。FEV1%pred、FEV1、FVC均与PMcsa、PMI、PMD呈正相关(P<0.05)。FEV1%pred、FEV1均与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总肺LAA%、PMcsa是FEV1%pred的影响因素(P<0.05)。男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50%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2、0.827、0.834、0.809;女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50%的AUC分别为0.844、0.801、0.845、0.839;男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80%的AUC分别为0.830、0.815、0.831、0.844;女性患者右肺LAA%、左肺LAA%、总肺LAA%、PMcsa预测FEV1%pred<80%的AUC分别为0.805、0.817、0.807、0.846。 结论 LAA%及PMcsa能够评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筛查和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9.
背景IgA血管炎(IgAV)的长期预后取决于肾脏损伤的程度,有关IgAV肾损害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介导、驱动肾脏的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通过研究IgAV及肾损害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IgAV肾损害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内科住院的IgAV患儿1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脏损害分为IgAV肾损害组(n=97),IgAV组(n=97),选取同时期本院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儿童及患儿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4、IL-6、IL-10、IL-17、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患儿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E。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gAV肾损害的影响因素,绘制细胞因子对IgAV肾损害诊断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lgAV组IL-2水平高于lgAV肾损害组、对照组,且lgAV肾损害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gAV肾损害组IL-17水平高于lgAV组、对照组,lgAV组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gAV组IL-6、IL-10和TNF-α水平高于lgAV肾损害组和对照组(P<0.05);lgAV肾损害组和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lgAV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2、IL-17、IFN-γ、TNF-α是IgAV肾损害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IL-2预测IgAV肾损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89,灵敏度为38.0%,特异度为47.0%;IL-17预测IgAV肾损害的AUC为0.621,灵敏度为47.4%,特异度为77.3%;IFN-γ预测IgAV肾损害的AUC为0.688,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55.7%;TNF-α预测IgAV肾损害的AUC为0.614,灵敏度为42.0%,特异度为37.0%;IL-17和IFN-γ联合预测IgAV肾损害的AUC为0.710,灵敏度为71.1%,特异度为66.0%。结论细胞因子IL-17、IFN-γ与IgAV肾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检测两者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可对肾脏受累的早期发现及调整治疗方案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40.
BackgroundDecisions about trial funding, ethical approval, o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require expert judgments about the potential efficacy of new treatments. We tested whether individual and aggregated expert opinion of oncologists could predict reliably the efficacy of cancer treatments tested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Materials and MethodsAn international sample of 137 oncologists specializing in genitourinary, lung, and colorectal cancer provided forecasts on primary outcome attainment for five active randomized cancer trials within their subspecialty; skill was assessed using Brier scores (BS), which measure the average squared deviation between forecasts and outcomes.ResultsA total of 40% of trials in our sample reported positive primary outcomes. Experts generally anticipated this overall frequency (mean forecast, 34%). Individual experts on average outperformed random predictions (mean BS = 0.2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28–0.33] vs. 0.33) but underperformed prediction algorithms that always guessed 50% (BS = 0.25) or that were trained on base rates (BS = 0.19). Aggregating forecasts improved accuracy (BS = 0.25; 95% CI, 0.16–0.36]). Neither individual experts nor aggregated predictions showed appreciabl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positive and nonpositive trials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0.52 and 0.43,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se findings are based on a limited sample of trials. However, they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basing research and policy decisions on the results of randomized trials rather than expert opinion or low‐level evidence.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Predictions of oncologists, either individually or in the aggregate, did not anticipate reliably outcomes for randomized trials in canc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oled expert opinion about treatment efficacy is no substitute for randomized trials. They also underscore the challenges of using expert opinion to prioritize interventions for clinical trials or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