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08篇
内科学   163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255篇
预防医学   147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122篇
  2篇
中国医学   92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皮肤牵张闭合器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7月,采用皮肤牵张闭合器治疗的24例糖尿病足患者(试验组)临床资料,与同期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植皮修复的2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TEXAS分级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同时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术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例发生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顺利愈合,其中试验组愈合时间为(12.8±11.6)d,较对照组(22.3±10.4)d显著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P=0.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创面无裂开,随访期间溃疡无复发。结论与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植皮修复相比,应用皮肤牵张闭合器治疗糖尿病足创面更简便,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创面愈合外观后与邻近皮肤相似。  相似文献   
22.
HPLC法测定扁咽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扁咽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XDB-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5%冰醋酸溶液(45∶5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7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黄芩苷在1.064~106.4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26%(n=6),RSD为1.92%。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扁咽口服液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产生听觉的最小电流值(T值)和声场主观测听阈值的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方法:于2001-01/2004-12选择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耳鼻咽喉专科中心收治的接受人工耳蜗植入者20例,年龄3~6岁,无耳蜗畸形,植入后电极阻抗测试完全正常。植入者在开机后的3,6,12个月3个时间点调机和声场测听。人工耳蜗调试采用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提供的调试软件R126 V2.1,采用游戏行为测听法确定T值。对开机后3,6,12个月的声场主观测听阈值与人工耳蜗调试中T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声场测听阈值在开机12个月中呈逐渐降低趋势,开机12个月时声场测听的听力水平较3个月和6个月有明显提高(P<0.05)。植入者术后12个月声场主观测听(啭音)听阈为15~35dB nHL,听力水平较术前有明显提高。20例植入者T值在开机12个月后降到144~158mA,明显低于6个月和3个月的水平(P<0.05)。结论:开机后12个月内产生听觉的最小电流值和声场测听阈值都呈逐渐下降趋势。植入者在熟悉适应了电声信号后,可以在刺激电流强度下降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研究血型不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本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进行了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96例的临床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临床情况分析显示无一例发生溶血反应等血型不合并发症生。结论采取了移植前血型检查结果明示于移植计划表、移植中注意控制输注干细胞滴数、移植后注意成份输血过程及滴数这一系列综合措施,有助于减少临床血型不合给造血干细胞移植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5.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患者需求不断提高,护理理念也在更新。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本文设计了一种折叠式的平车挡雨装置,经过实践证实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信息技能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小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和中小学生信息技能评估问卷对1280名小学四年级到初二的中小学生进行施测,并取得他们的学校期末考试成绩。结果互联网使用的信息获得偏好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生的语文(B=0.163,P0.01)、英语成绩(B=0.153,P0.01),娱乐偏好则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语文(B=-0.167,P0.01)、英语(B=-0.202,P0.01)、数学成绩(B=-0.161,P0.01)。信息获得偏好可以通过信息技能的中介作用对语文、英语成绩产生正向影响,娱乐偏好可以通过信息技能的部分中介作用对语文、英语、数学成绩产生负向影响。结论要合理看待和引导中小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使用互联网时从事不同内容的活动,会导致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缺血皮瓣微循环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先行背部2×7cm皮瓣手术后平分为两组,分别尾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0.8ml/kg,实验组)和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每日一次,持续7天。采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0min)、60min、1天、4天、7天测量各组大鼠皮瓣血流灌注量;并在术后第7天测量两组皮瓣成活面积;同时取两组大鼠皮瓣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皮瓣组织学和微血管口径变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数量。结果:两组皮瓣近、中、远段区域在术前、术后0min、60min血流灌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实验组远段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天和第7天实验组血流量近、中、远段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不同区段血流量与蒂部距离呈显著负相关(r_(60min)=-0.58,P0.01;r_(1天)=-0.69,P0.01;r_(4天)=-0.52,P0.01;r_(7天)=-0.83,P0.01)。与药物作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_近=0.71,P0.01;r_中=0.58,P0.01;r_远=0.54,P0.01)。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大于对照组(12.12±0.89cm~2 vs 9.53±0.55cm~2,P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近、中区段皮瓣组织炎症改善和微血管扩张均较对照组明显。CD34染色显示实验组各区段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缺血皮瓣微循环。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研究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设计原理,定性、定量地解析研究加速器的技术关键,深入探索加速器的核心细节。方法:应用总分类的逻辑思路,从国内肿瘤情势的分布、行业的需求及放射治疗设备本身的技术发展,研究分析医用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应用、设计细节。结果:医用电子加速器电子的获得、微波加速及内部环境支撑,其核心是微波类型的应用,而且加速管的结构至关重要。结论:驻波电子直线加速器较行波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展晚,是由于稳定的加速电子结构和技术不成熟所致。巧妙的新型边耦合加速结构,为加速器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眩晕症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以提高眩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5-02—2016-04接受治疗的眩晕症病人中选取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眩晕症病因依次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43.75%),前庭神经炎11例(22.92%),后循环缺血6例(12.5%),梅尼埃病6例(12.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6.25%),其他1例(2.08%).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神经内科眩晕症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医护人员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0.
小窝蛋白-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磊  孙耕耘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919-1921
概述 一、小窝小窝最早是由Palade于1953年在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时发现,当时称之为"质膜囊泡",而"小窝"一词是由Yamada在1955年提出,描述胆囊上皮细胞上"与细胞外相交流的小口袋、囊泡、洞穴或凹陷"。随后,在其他多种细胞上也发现类似结构,其直径为50~100 nm,呈烧瓶形或Ω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