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皮质下失语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皮质下失语一直是神经科医师争论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功能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皮质下失语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都有了新的认识,但尚未达成共识。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5-04期间与皮质下失语相关文章,检索词“subcorticalaphasia”、“thalamicaphasia”、“gangliaaphasi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筛除明显不随机或没有对照组的临床研究及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8篇相关文献,排除的27篇中,有19篇为重复性研究,8篇为个案报道。纳入61篇,其中关于皮质下失语的病因及分类25篇、临床表现24篇、发病机制及预后22篇。资料综合:皮质下失语的病因有缺血病变、脑出血及其他3类。按部位不同包括内囊纹状体区(基底节)失语、丘脑失语、脑室旁白质失语及小脑失语4类,而临床表现也因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皮质下失语的机制为:皮质下损害的直接效应、语言的实质皮质结构断开、损害了公式化的皮质语言输出中的语言“释放”片断、、神经机能失联系、皮质功能障碍、皮质执行功能障碍综合症。但发病机制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结论:皮质下失语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不祥,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应用二步PCR检测法筛选及鉴别诊断脑膜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快速筛选及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脑膜炎的方法。方法 二步 PCR法 ,第一步检测真细菌 ,所用引物 U3- r U8,区分细菌性和非细菌性 ;第二步检测目的菌 ,引物为 r U 8- NM,r U8- HI,r U8- STIEP,TB1-TB2 ,区分化脓性和结核性。应用此法检测临床脑膜炎 CSF标本总共 113例 ,对照组 6 6例。结果 第一步真细菌引物特异性试验阳性模板均为阳性结果 ,第一步各菌引物对应目的菌阳性 ,其余阴性。PCR灵敏度各菌最低检测浓度为 2 0 CFU /m l。临床检测 1周内特异性为 10 0 % ,敏感性为 93.75 % ,准确性为 98.32 %。 1周后临床检测特异性为10 0 % ,敏感性为 86 .5 7% ;准确性为 94.6 7%。结论  1周内早期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更高。联合检测法为脑膜炎早期快速筛选鉴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3.
脑膜癌病的周围神经病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MC)周围神经损害特点,方法将宣武医院41例病理证实的脑膜癌病中有周围神经损害的35例患者进行总结并与国外资料比较分析。结果我院脑膜癌病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比较较大,但临床观察欠深入,与国外比较发现率低。结论脑膜癌病的周围神经损害发病率很高。以周围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者易误诊。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改变,探讨1^H-MRS在TI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0例TIA和24例脑梗死患者行1^H-MRS检查,同期选择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TIA患者病变侧和对侧半卵圆中心、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与对侧正常脑组织代谢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含量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再对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脑内NAA、Cho、Cr和Lac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TIA患者病变侧半卵圆中心NAA降低、Cho升高,与对侧相应区域以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侧Cr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内NAA、Cho和Cr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IA患者NAA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TIA患者、23例脑梗死患者于病侧发现Lac峰,TIA的Lac含量低于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IA患者缺血脑组织存在代谢异常,但较脑梗死轻微,1^H-MRS能够早期发现这种异常,对TI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观察吸烟状态是否会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产生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发病的急性非心源性栓塞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并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202例,分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连续服用氯吡格雷每日75 mg,5 d后,抽取外周静脉血,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率。结果与非吸烟组相比,吸烟组患者氯吡格雷诱导的二磷酸腺苷抑制率更高(55.29%±25.92%vs 53.25%±27.02%,P=0.589),出现氯吡格雷反应低下(二磷酸腺苷抑制率30%)的患者比例更低(15.8%vs 19.5%,P=0.49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吸烟有提高氯吡格雷反应性,增强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趋势。但吸烟者中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反应的变异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6.
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通过血管内通道,使用导管技术治疗血管性疾病或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以及肿瘤的化疗等微创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以及神经介入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适应证、技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3月至2001年10月收治的经血管内方法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14例患者中9你是2001年以前的病例,单纯采用血管内球囊扩张术,而2001年5例患者全部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采用球囊扩张的9例患者成功扩张5例,从术前平均狭窄67%扩张到术后的18%,2例由于球囊到位困难而放弃,2例患者出现与技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该5例手术成功的患者,经过平均21个月随访,症状消失2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病情平稳,无卒中发生。5例近期使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4例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从术前的平均85%下降到术后的平均10%,大脑中动脉血流明显增加。1例在支架到位后出现血管破裂。短期随访无卒中再发作(3-5个月)。结论: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术对于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有效,技术可行。支架血管内成形术虽然刚刚起步,更有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28.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约有1/3的脑卒中病人在5年内可能复发。为什么会复发呢?主要是第1次发病后,病情虽经治疗得到了控制,但病因却没有完全消除。引起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病多属慢性疾病,彻底治疗是不容易的。因  相似文献   
29.
小脑出血32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默力  高富强 《北京医学》1991,13(3):129-132
  相似文献   
3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传统观念认为,TI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24h之内均能完全恢复,可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但随着近年来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学者对TIA后是否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提出了疑问,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TIA患者的记忆功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