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8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249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0篇
临床医学   867篇
内科学   236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451篇
预防医学   22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2篇
  5篇
中国医学   24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低强度有氧训练对高龄老年人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住院老年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低强度有氧训练,对照组采用康复宣教的常规步行训练,持续干预3个月。用起立行走试验(TUG)和10 m步行测试(10MWT),对2组干预前后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前,2组的TUG和10 MW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TUG和10MWT小于干预前(P<0.001),也均小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TUG和10 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心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低强度有氧训练可有效地提高高龄老年人的步行速度,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i00例伴有行走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康复治疗前后(3个月)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态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系统的评价指导下进行步行能力训练,对照组则不依据步态分析检查结果进行训练。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异常步态具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步态分析系统指导步行训练可有效地矫正或改善偏瘫步态。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是否参与脊髓损伤引起的骨骼肌萎缩过程,观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骨骼肌萎缩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7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脊髓横断7 d组 (简称横断7 d组)、横断15 d组、横断30 d组以及脊髓横断5 d训练2 d组(简称训练2 d组)、训练10 d组、训练25 d组。对照组未给予特殊处理,余6组行T8~10水平脊髓完全横断,各训练组大鼠于脊髓横断5 d后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采用TUNEL方法检测比目鱼肌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实验大鼠脊髓横断后,其比目鱼肌TUNEL阳性细胞核数量较对照组及相应时间点训练组均明显增多(P<0.05~0.001);电镜观察发现,随着脊髓横断时间延长,萎缩肌纤维数量逐渐增多,肌节与肌丝排列紊乱加重,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经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后上述改变有所改善。 结论细胞凋亡参与脊髓损伤后引发的骨骼肌萎缩过程;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抑制肌细胞凋亡、缓解肌萎缩,改善肌肉血供。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管通汤治疗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气虚血瘀、痰浊内阻型HFpEF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管通组和对照组,每组均观察40例;对照组在观察期间予以依那普利、酒石酸美托洛尔、螺内酯,有水钠潴留症状时予以呋塞米利尿;管通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管通汤治疗;2组均以3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指标主要为运动耐量(6 min步行试验)及生活质量(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结果治疗后将2组6 min步行试验(6MWT)、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此研究中,管通组6MWT、MLHFQ组内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加用管通汤治疗HFpEF在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上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6.
包程鸿  章晨  汪晓敏 《新中医》2021,53(21):76-79
目的:观察利心丸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量表(MLHFQ) 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 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3 例给予缬沙坦胶囊口服,观察组42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利心丸。比较2 组临床疗效,并比较2 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MLHFQ 评分、6MWT 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MLHFQ 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降低(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WT 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SD、MLHFQ 评分及血清IL-6、hs-CRP、TNF-α 水平更低(P<0.05),LVEF、6MWT 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85%,高于对照组76.74%(P<0.05)。结论:利心丸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加6MWT,降低MLHFQ 评分。  相似文献   
27.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28.
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行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以Bobath和Brunnstrom方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并配合传统按摩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对恢复期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康复治疗后,病程在1个月的患者的独立步行恢复率为72.00%,与对照组(14.71%)相比差异显著(P〈0.001);恢复早期(病后1~3月)患者的独立步行恢复率为77.78%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异常步行模式被认为与步行时相应的运动和形态适应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脑瘫患儿是如何将能量产生及能量储存能力与行走中的运动和机械能量模式相联系的。资料与方法  6名患有痉挛性偏瘫的脑瘫患儿 (平均年龄 10 .5± 2 .8岁 ) ,与 6名处于正常发育期的儿童 (平均年龄10 .6 7± 1.2岁 )被纳入研究 ,2组研究对象在年龄、身高及体重上无显著差异 ,每组男女患儿各 3名。脑瘫组患儿均可独立行走且无心血管疾病史并在 2年内未接受过外科手术。正常组儿童过去无心血管、神经或矫形外科疾病史。所有研究对象均被要求在很慢…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两阶段康复训练(早期基础康复+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为1999-02/2002-12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共6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由家属进行被动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组患者进行两段康复训练:第1阶段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早期基础康复训练,包括体位训练、按摩和被动运动、关节活动和坐位平衡训练;当患者恢复部分坐位、站位平衡后进行第2阶段减重步行训练,包括减重坐位平衡、减重站立及减重平板步行训练。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0-Ⅳ级,评级越高,步行能力越好),采用Banhel指数(共10项,每项1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首次评定在发病1周病情稳定后进行,再次评定于治疗后10周进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6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康复组治疗前0级6例,Ⅰ级11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3例;治疗后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Ⅴ级9例。对照组治疗前0级6例,Ⅰ级9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4例;治疗后0级1例,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13例,Ⅳ级5例。康复组治疗后步行能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lt;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gt;0.05)。②Banhel指数:康复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lt;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gt;0.05)。结论:第l阶段早期康复训练,促进了患肢和躯干的肌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第2阶段减重步行训练,将步行中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正常步态模式的建立,从而有利于行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