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277篇
综合类   181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2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1.
目的:观察MEK(mitogen-activated ERK-regulating kinase,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之调节激酶)抑制剂对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并探讨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不打击脊髓;Ⅱ组及Ⅲ组分别为脊髓损伤组及脊髓损伤后干预组,均造成T12脊髓损伤,Ⅲ组每天给予腹腔注射MEK抑制剂(U0126)共9d,其余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的二甲基亚砜(DMSO)。在术后当天、1d、3d、5d、7d、14d、21d、28d时对每组大鼠行BBB评分;术前及术后当天、14d及28d时对大鼠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术后14d及28d时分别处死大鼠,灌注固定,取原打击处脊髓标本行HE染色、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波形蛋白(Vim)免疫组化染色并光镜下进行观察,计算阳性细胞数。结果:Ⅰ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及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脊髓损伤后,Ⅱ组及Ⅲ组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28d时Ⅱ组BBB评分为12.00±1.70分,Ⅲ组为16.5±1.08分,Ⅲ组恢复速度较Ⅱ组更快(P<0.05)。脊髓损伤后,大鼠双后肢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术后观察,Ⅲ组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较Ⅱ组明显增快(P<0.05),Ⅲ组在28d时可达到潜伏期16.86±0.55ms、波幅4.19±0.11μV。脊髓损伤后,HE染色可看到胶质细胞明显增多,胶质瘢痕形成,28d时Ⅲ组较Ⅱ组瘢痕范围小;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增殖,GFAP及Vim的镜下表达数量明显增多。Ⅱ组、Ⅲ组损伤后14d时GFAP的表达分别为143.56±1.09和133.56±3.31,Vim的表达分别为93.82±4.48和89.32±6.50;28d时两组的GFAP表达分别为110.68±9.41和102.44±6.93,Vim的表达分别为72.96±4.16和66.44±4.46,干预后明显下调了GFAP及Vim的表达(P<0.05)。结论:MEK抑制剂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下调GFAP及Vim的表达,减少胶质瘢痕形成;同时可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双后肢行为学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2.
ERCP在胆囊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1987-05/1998-05共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1288例其中PCS205例.男79例,女126例,年龄20岁~86岁,平均46.8岁,全部病例均为胆石症,行传统的开腹单纯胆囊切除术,部分患者行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或腹腔镜下单纯胆囊切除术后.手术后出现症状的时间2d~24a,按照手术后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分为胆囊切除术后<1mo组(16例,)1mo~1a组(45例),>1a~2a组(9例)及>2a组(108例).2结果2.1临床表现本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135例(65.93%),其中表现为腹痛伴黄疸者48例,黄疸及黄疸史37例,…  相似文献   
23.
黄旭梅  章耀  林苗  林斌 《山东医药》2007,47(11):3-3
2003-2006年,我们采用动脉导管分段溶栓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1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2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50天临床痊愈出院。出院后时有肝功能轻度异常,用保肝药治疗,未出现腹水及浮肿等。1984年5月16日患急性胃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行单纯胃修补术,住院12天,伤口一期愈合出院。术前术后查肝功能正常。出院后约半月腹部膨隆,且逐日加重,伴发热、四肢乏力、周身不适、尿少、纳差,于1984年6月10日以  相似文献   
25.
蛇毒抗栓酶应用于血栓病其疗效肯定。但用于白塞氏病所致脑血栓,国内尚来见报导,我院于1985年1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 胡××,男,48岁,住院号11953。患者以右侧肢体瘫痪,语言不清5个月,于1985年1月4日入院。患者于1984年8月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语言不清,但神志清楚,无恶心呕吐。当地医院经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左心室功能状态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及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的相互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0例,根据心功能情况分为心功能正常、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三组,另设正常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用放免法测定血清PCⅢ浓度,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1)高血压患者心功能正常、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三组的BNP与PCⅢ水平分别为:49±18pg/ml,135±31pg/ml,283±96pg/ml;82.3±33.7ug/L,119.4±38.5ug/L,147.4±51.6ug/L;血压正常对照组BNP与PCⅢ水平分别为43±16pg/ml,77.5±23.1ug/L。BNP与PCⅢ水平在高血压患者三组间逐步增高(P<0.05),且以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增高最显著(P<0.05);(2)血浆BNP水平与LVMI、血清PCⅢ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BNP及组织纤维化血清指标PCⅢ可客观反映高血压患者不同左心室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7.
患者,女,24岁.因"腹泻两个月余"于2012年1月20日入院,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每日2~3次,无脓血便,伴间歇性发热,以午后发热明显,最高体温39℃,伴乏力、纳差,无咳嗽、咳痰及盗汗,体重减轻约10kg.曾在外院行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端溃疡,骨髓穿刺不排除真菌感染,给予抗生素和支持治疗1月余,无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Perios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其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的ACS组,筛选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40例;将同期在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纳入健康组.取血清后检测Peri-ostin、VEGF、内皮素-1(ET-1)、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含量.结果:ACS组患者的血清Periostin、VEGF、ET-1含量高于健康组,且病变程度越重,血清Periostin、VEGF、ET-1含量越高;不同病变程度ACS患者的心肌损伤指标有差异,且病变程度越重,血清MPO、MDA、AOPP含量越高;血清Periostin、VEGF、ET-1含量与MPO、MDA、AOPP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Periostin、VEGF、ET-1含量异常升高,并且能够准确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29.
腔镜下肝门血流阻断器在部分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腔镜下肝门阻断器在肝切除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自行研究发明的肝门血流阻断器,在电视腹腔镜引导下,经穿刺卡进入腹腔。在待切肝叶(肝段)肝周韧带游离切断后,将肝门血流暂时阻断,为23例肝胆疾病患者作肝叶、肝段切除术,与另12例未使用阻断器者进行比较,了解术中出血、输血、手术历时、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有无差异。结果使用肝门阻断器组23例病人全部经腹腔镜手术成功,术中出血为10-600mL,平均120mL。手术历时60-300min,平均166min,未使用肝门阻断器者,除1例术中输血400mL外不需输血。未使用5例中有4例需要输血,手术历时120-360min,平均210min,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自制肝门血流阻断器,在腹腔镜下切肝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对保证手术安全,扩大腔镜下切肝的适应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改良Glisson肝蒂法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肝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Glisson组)经过术前精确评估后,术中采取改良Glisson肝蒂法首先阻断肝段肝蒂,然后按照术中B超定位肝静脉主干及分支作为肝内断肝平面,采取精细钳夹法切除单一以及联合肝段。对照组(Prigle组)行常规术前检查及评估,术中采取传统Pri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后,以超声刀不显露肝静脉按照术中B超定位平面切除单一或联合肝段。结果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白蛋白用量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lisso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Prigle组(50.0%),P〈0.05;Glisson组术后病理标本切缘距肿瘤距离为(2.3±0.7)cm,大于Prigle组的(1.5±0.6)cm,P〈0.05。Glisson组术后1年的肿瘤复发率略低于Prigle组〔10.0%(3/30)比16.7%(5/30)〕,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Glisson肝蒂法肝切除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与传统Prigle法同样的安全性,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切缘,同时理论上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