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 毫秒
21.
背景:目前腰椎峡部裂引起滑脱的患者术中由于峡部裂,腰椎移位明显,局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给椎弓根定位造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找到新的定位方法来解决。目的:通过腰椎峡部裂快速定位椎弓根螺钉位置,减少术中软组织显露,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法:通过解剖影像学正侧位测量,分析峡部裂部位与椎弓根中心的位置关系,以椎弓根中心向峡部裂作一垂线,测量L4及L5根弓根中心与峡部裂的距离。选择40例峡部裂伴腰椎滑脱患者,根据峡部裂来定位椎弓根螺钉,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置钉准确率,并与既往传统的AO置钉法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L4及L5椎弓根中心与峡部裂的平均距离为(8.2±3.6)mm。利用腰椎峡部裂快速定位椎弓根螺钉位置,可减少术中软组织显露,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置钉过程中及置钉后未发现神经根损伤表现。  相似文献   
22.
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锁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 ,约占全身骨折的 5 98%。自2 0 0 0年 8月~ 2 0 0 3年 5月收治锁骨骨折 194例 ,根据骨折分型及锁骨的解剖特点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4例中男 12 1例 ,女 73例。年龄 5~ 5 6岁 ,病程 1h~ 6个月。骨折部位 :锁骨中段骨折 14 2例 ,其中粉碎性骨折 76例 ;锁骨外 1/ 3骨折 4 7例 ,其中粉碎性骨折 35例 ,合并肩锁韧带损伤 19例 ;锁骨内侧段骨折 5例 ,其中粉碎性骨折 2例。固定方法 :钢丝固定 5 2例 ,钢板固定 6 9例 ,张力带固定 7例 ,克氏针固定的 6 1例 ,交叉克氏针 +钢丝固定 5例。1 …  相似文献   
23.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交界性的、具有局部浸润性的肿瘤,好发年龄为30~40岁,女性多于男性,且好发于四肢长骨干垢端^[1]。脊柱骨巨细胞瘤较少见,占所有GCT的1.3%~6.5%^[2-3]。脊柱骨巨细胞瘤早期临床表现较少且隐匿,诊断困难,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4]。目前临床上肿瘤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主要是通过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植骨完成。但植骨材料来源受限,且往往不能精准匹配骨缺损部位需求,造成植入物与缺损区不匹配、重建困难。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术后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OLIF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患者采用斜前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椎间隙恢复高度、椎间融合时间等,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 结果 32例患者中,单节段患者25例,两节段5例,腰椎退行性变术后邻椎病2例。所有患者获得1~2年(平均1年)的随访。患者椎间隙恢复高度、腰椎前度角度、侧弯纠正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时间为(3.2±1.3)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5±2.8)分下降至(2.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由术前(48.7±19.7)%下降至(15.2±9.6)%,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小、并发症少,对骨质疏松患者和邻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5.
背景: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出现神经根神经症状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植骨/钛笼固定仍然是其主要治疗方式。目的:总结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纳入41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行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内固定后有3例出现螺钉钛板松动,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减少颈前路钛板螺钉松动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3例螺钉松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症状,确诊后2周内行2次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重新固定钛板,远期观察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症状缓解。提示适应证及置入方法的选择,内固定器材的合理应用,正确的置入后管理是预防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后螺钉松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6.
在灭菌设备验证中,应用Excel对验证中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FH、F0值。利用Excel编制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方便简单,结果准确。本文利用Excel表的自动计算功能进行计算,能极大地提高计算效率并减少出错的可能。  相似文献   
27.
背景:对股骨骨折的类型作出新的力学分类,突破以往单纯从肌肉的牵拉来解释股骨骨折的分类,同时也为进一步进行内固定物的力学提供进一步研究方向。目的:探讨股骨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分布。方法:利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股骨三维重建,然后对股骨的不同部位进行约束、应力分布,以模拟不同状态下的应力最集中的部分,从而为临床股骨骨折内固定提供建议。结果与结论:股骨在直立行走时,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的中段,在中下段有一螺旋形的应力集中区。在跪立位时,股骨下段的应力明显增加,而且在股骨髁间出现应力集中。在向后摔倒位时,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颈的部位。说明股骨在不同状态的应力集中的部位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不同类型的骨折类型,进而为内固定后如何减少内固定物的应力、避免内固定失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损伤大,出血多,卧床时间长,且破坏了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关系。选择一种创伤小,脊柱生物力学破坏少且疗效好的治疗方法,是骨科医生追求的目的。我院2004年5月起应用MED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对29例腰间椎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背景:椎弓根螺钉系统已是最为常用的脊柱内固定器械,但其钉棒断裂在临床上仍时有发生。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临床中断裂的并发症,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分析,于2007-11/2008-0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1名成年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4 cm,体质量63 kg,经X射线检查排除脊柱疾病。 方法:建立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5种生理载荷,对比分析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的应力分布。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各部分的应力。 结果:椎弓根螺钉系统各部分于垂直压缩下的应力远小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所受压力。垂直压缩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近棒段,而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应力主要集中在连接棒上。 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设计及类型的选择,术中的规范操作,术后康复活动的指导及保护、适时取出内固定等对预防其断裂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0.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效果,分析影响髋关符表面置换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科自2005~2007期问共完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3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前后Harris评分,并均进行规范随访.结果 和结论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在所有的病例中均无髋关节脱位、周用神经麻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均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术前Harris评分:36.69,术后评分升至89.63;术后拐杖使用最多为4周,所有病例均在4周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