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3D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8具新鲜尸体,采用选择性颜料灌注、动脉造影及CT扫描与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及其跨越正中线的有效吻合血管。然后,层次解剖观测腹前外侧壁外径≥0.5 mm 的穿支, 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其供血面积。结果 腹壁下动脉的出现率为100%,平均每侧发出(4.8±1.7)支肌皮穿支,直径(0.7±0.2)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33cm2,单个穿支皮瓣大小为20cm×15cm。结论 腹壁下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双侧肌皮穿支间有丰富的、跨越正中线的真性吻合,具备截取跨越中线的横向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横向皮瓣面积可达20cm×42cm。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为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移植修复足跟后深层组织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5具(1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防腐标本,解剖观测腓骨肌腱鞘筋膜及相邻脂肪筋膜血供的来源,测垦其血管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②8具(16侧)全身动脉灌注氧化铅一明胶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下肢筋膜层组织,并取下拍摄X线片,观察腓骨肌腱鞘筋膜层与相邻脂肪筋膜层之间的血供及交通吻合情况.③将2具(4侧)下肢标本构建血管铸型图,直观地了解瓣区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并于临床应用了8例.结果 根据腓骨肌腱鞘的长度范围,重点观察了自外踝尖下4 cm至外踝尖上14 cm区域内腓骨肌腱鞘筋膜与相邻脂肪筋膜较为粗大的供血血管,联合筋膜瓣血供呈多源性分布:外踝尖上下4 cm瓣区主要有跟外侧动脉恒定发出3.7(2~5)支,外径(0.5±0.2)mm;外踝后动脉发出1.5(1~2)支,外径(0.6±0.2)mm;腓动脉穿支降支发出2.5(2~3)支,外径(0.5±0.2)mm.外踝尖4 cm以上腓骨肌腱鞘及相邻脂肪筋膜主要由腓动脉发出肌间隔支发出1.7(1~3)支,外径(1.0±0.2)mm以及腓动脉穿支升支的细小分支营养.以上各动脉支在腱周组织内恒定吻合,并发出多数细小分支构筑筋膜层丰富血管网.临床应用的8例术后转移筋膜瓣、移植皮片完全存活.随访3个月至2年,供、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形态恢复满意.结论 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切取近端蒂携带腓骨肌腱鞘、滑筋膜瓣或逆行远端蒂携带脂肪筋膜、肌腱鞘筋膜瓣,联合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跟后难愈性中小面积缺损.  相似文献   
24.
As an important acupoint on the shoulder, Jianjing (GB 21) is indicated for stiff neck, pain in the shoulder and back, mastitis and stiffness of the arm. However, improper needling on this acupoint may cause pneumothorax due to its location close to the apex and upper lobe of the lung. This is a condition which is often seen in clinic reports. Following is the detailed topography we obtained from 20 cadavers (40 shoulders) and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our colleagues.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为临床肩井穴针灸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40例成人尸体肩部。结果 :肩井穴直刺进针时 ,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及前锯肌 ;针尖前下方深层为肋及肋间隙、壁胸膜及肺上叶 ;针尖前内方为胸膜顶及肺尖 ;针尖后下方为冈上肌及肩胛骨。针体经皮肤、皮下组织达斜方肌深面的深度为 2 .0 2± 0 .63cm ,达前锯肌表面的深度为 3.82± 0 .79cm ;针体由皮肤穿达肋或肋间隙表面的深度为 5 .2 3± 0 .94cm ;针体经皮肤刺入点达肩胛骨上缘所成的线与刺入点处皮肤成角 67.5± 1 0 .0°(向上的角 )。结论 :针刺肩井穴时 ,进针角度可选择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 ,应避免向前下方或前内下方深刺 ,以免刺破胸膜及肺 ;同时 ,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 2 .5cm(瘦弱的人以不超过 1 .5cm为宜 ) ;进针角度以针体与刺入点处皮肤成角 (向上的角 )小于 67.5± 1 0 .0°为安全角度。  相似文献   
26.
本文观察慢性复合应激对海马长时程增强(LTP)和一氧化氮合酶1(NOS1)表达变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在学习与记忆中的作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复合应激组,每组各10只。应激组动物采用4种应激原无规律、交替性地进行长达6周的慢性复合应激试验。实验过程中测定动物血清皮质酮(CORT)水平,采用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测试大鼠学习和记忆成绩,记录海马齿状回LTP群体峰电位(PS)幅值的变化,同时观察海马CA1及齿状回区NOS1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慢性复合应激组动物在应激第4周和第6周时,血清皮质酮浓度的比值显著增高(P<0.05,P<0.01);(2)高频刺激(HFS)后各时间点的PS幅值增高更为明显(P<0.01);(3)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实验后慢性复合应激组动物的学习和记忆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P<0.01);(4)慢性复合应激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齿状回NOS1阳性神经元个数分别为8.80±3.91和5.44±1.14,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的学习和记忆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与齿状回群体峰电位幅值增强和NOS1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7.
小腿部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小腿部穿支的出现规律,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皮瓣切取部位、简单易行的皮瓣切取方法。方法:(1)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血管密度变化趋势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2)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26侧,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结果:每侧小腿部有外径≥0.5mm的穿支(30±13)支。其被覆组织内有4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沿皮神经及浅静脉分布。其中小腿内侧穿支的外径为(0.8±0.2)mm,供血面积为(32.6±13.3)cm2,总供皮面积可达293cm2。结论:小腿部单个穿支的供血面积较小,但由于血管链的存在而可以极方便的拓展小腿部皮瓣的裁取面积;小腿内侧及后部营养血管链紧邻,可互为解剖学供区与动力学供区。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对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的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例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对双束股骨及胫骨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结果 后交叉韧带的双束股骨止点中点至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8.52±1.81)mm和(11.63±1.81)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67±0.55)mm和(10.32±1.23)mm;胫骨止点中点至胫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8.43±1.21)mm和(14.52±2.31)mm,至胫骨内侧软骨边缘的距离分别为(47.44±6.23)mm和(45.95±6.32)mm。双束股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107.12±15.25)mm2和(65.35±10.27)mm2;胫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50.07±11.33)mm2和(51.08±10.22)mm2。 结论 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双束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9.
合谷穴与尺神经深支的位置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谷穴与尺神经深支的位置关系.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拇指呈伸位,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皮肤进针点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处的距离是(3.53±0.24)cm.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分支,其中拇收肌横头支行向外下方,拇收肌斜头支行向前外上,第一骨间背侧肌支水平向外下后方,拇短屈肌支水平向外.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的分支走行方向,可能与临床上针刺合谷穴时向不同方向进针有不同的疗效和针感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
面对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还不容乐观,有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要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把对学生的科研要求制度化,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加强学生的科研道德教育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输出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