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 结果 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 结论 ① 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上侧胸部皮肤的血供分布规律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上侧胸部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灌注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物后行螺旋CT进行扫描,后数据输入Mimics 1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解剖,观察并记录第9肋以上腋中线周围管径大于0.5 mm的穿支的管径、穿出点、走形于筋膜的长度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关系;将其中2具标本躯干的被覆组织剥离下来,行X线摄影。 结果 第3、第4肋间后动脉在侧胸壁的外侧支支常常缺失或管径细小。该区域的皮肤血供分布来源于旋肩胛动脉、胸外侧动脉及胸背动脉近端的穿支。10具标本共中解剖到了109支位于第5至第8肋间隙的肋间后动脉肌皮穿支;90%侧标本上有一支优势穿支的存在,外径为(0.9±0.3)mm。在25%的标本中,可以发现优势穿支与肩胛下动脉前锯肌支的分支有吻合。 结论  ①上侧胸部可以切取以胸背动脉外侧支为蒂大型跨区皮瓣;②第5至第8肋间隙存在恒定的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可以切取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来修复四肢及躯干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3.
以实验课为特色的留学生解剖教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温医解剖教研室的基本状况,为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需求的高水平医学留学生,对留学生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旋后肌综合征的解剖特征与手三里穴针刺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解剖观测60例尸体上肢标本.结果:旋后肌管上、下口均由腱性组织参与构成,其宽度分别为(13.8±2.1)mm和(6.2±1.8)mm.桡管内桡侧返血管和桡神经深支伴行进入旋后肌管,直刺15.2 mm可刺中旋后肌管内含桡神经深支和桡侧返血管的结缔组织.结论:针刺手三里穴治疗旋后肌综合征可能与此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经皮腘静脉插管造影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经皮腘静脉插管造影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60侧成人下肢的腘动脉、腘静脉及胫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腘静脉的体表定位等.结果在腘窝上段由内向外依次为腘动脉、腘静脉和胫神经,在腘窝中段上述结构逐渐移行,位置关系较为复杂,在腘窝下段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腘静脉的体表投影在腘窝与经过收肌结节最高点的水平线成(83.5±2.2)°夹角的直线,且该直线与水平线的交点距水平线与股二头肌腱交点为(2.3±0.7)cm.结论根据腘静脉与腘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在腘窝上半部穿刺较安全,在腘窝下半部穿刺时易损伤胫神经和腘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旋前方肌的肌内血管分布状况及肌皮双叶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26侧前臂标本分别进行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14侧)或明胶墨汁灌注(12侧),层次解剖观测旋前方肌及骨间前动脉,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应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Scion Image for Windows)分析旋前方肌肌皮瓣供区面积等.结果:旋前方肌体积5.5 cm×5.0 cm×1.0 cm,按血供方式可定义为Ⅱ型肌(Mathes and Nahai分类).其血供以骨间前动脉血管为主,桡、尺血管为辅.骨间前血管蒂长9.6 cm,动脉直径2.3 mm,静脉直径2.8 mm.骨间前动脉的背侧皮穿支(DPB)营养前臂背侧和腕背的皮肤,该支与1,2支持带上动脉中间支相吻合,DPB平均直径是1.2 mm,伴行静脉平均直径是1.3 mm,分布平均面积是21 cm2.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旋前方肌瓣及其肌皮双叶瓣的血管基础及它们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第一骨间背侧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1.26±0.46 cm,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 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桡动脉末端位于针体近侧端,皮肤进针点与桡动脉末端穿第一骨间背侧肌入肌点的距离是3.14±0.22 cm。掌深弓亦位于针体的近侧端,伴尺神经深支走行,穿拇收肌后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逐渐分开,行向掌背近侧端与桡动脉末端相接。针尖刺中掌深弓时,针体与掌背平面所成的远侧角最大为28.3±4.5°。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肌支。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垂直手背平面直刺或透向后溪、劳宫方向斜刺为针刺的安全方向。应尽量避免在合谷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常见穿支的定位与皮瓣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选用新鲜成人整尸标本2具,采用氧化铋-聚乙烯醇填充剂灌注技术,行一次
性全身动脉造影,螺旋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图像工作站,以常见穿支皮瓣为例,分别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VR)和动态重建方法(DR),
对穿支血管定位并模拟皮瓣设计。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够对常见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定位。快速体绘制对穿支血管定位较快,但显示层次毗邻效果
不好;调节阈值动态重建方法不仅可对穿支进行定位与皮瓣设计,而且显示层次清楚。结论 应用快速直接体绘制方法可快速、粗略地显示出各
部位主要穿支的位置与源动脉;采用改变CT值的动态重建方法可以多彩色形式显示多种结构的层次与毗邻关系;两种方法结合可对穿支进行精
确定位,模拟皮瓣设计,为皮瓣的安全切取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 SAM)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 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SAMR1正常对照组, SAMP8模型对照组, SAMP8+溶剂(花生油)对照组以及SAMP8+低 、中、高浓度姜黄素处理组,灌胃持续25天。实验结束次日,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小鼠学习和记忆成绩的变化;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Ca2+]i浓度;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观测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 CaMKⅡ)和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mRNA在海马组织的表达情况。 结果 SAMP8模型对照组小鼠隐蔽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组织[Ca2+]i明显增高;海马膜中CaMKⅡ表达量降低;海马组织CaM mRN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 P<0.01)。经中、高浓度姜黄素处理的SAMP8小鼠隐蔽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经低、中和高浓度姜黄素处理的SAMP8组小鼠海马组织[Ca2+]i均明显降低;海马组织膜中CaMKⅡ表达量均明显增加;海马组织CaM 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 P<0.0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