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30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中段造成1.5cm长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空白对照组9只。其中实验组左侧植入颗粒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植入颗粒骨;空白对照组双侧植入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12周实验组各取7只、空白对照组各取3只对兔桡骨植入物进行大体形态、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12周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纳入免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植入物大体、X射线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两种方法均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左侧无论从成骨时间及成骨效果上都要优于右侧,空白对照组无骨愈合现象。②兔桡骨植入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明实验组左侧在最大应力方面要优于右侧[(101.03&;#177;12.49),(7371&;#177;9.75)N,P〈0.051;在弹性模量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可较好的修复骨缺损,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在成骨时间和成骨质量上更优。  相似文献   
22.
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34只新西兰白兔,于两侧桡骨干制成长1.5 cm骨膜骨缺损,左侧(A组)植入由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10 mg BMP与0.2 ml胶原的复合物;右侧(B组)植入复合0.2 ml胶原的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术后8、12周行骨密度检测;术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 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即C组).结果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比较彻底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说明A组的抗压刚度优于B组;扭转实验结果指出A组的抗扭转刚度和最大扭矩分别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证实了两组成骨情况的差异,这与新生骨的成熟程度不同有关.复合了BMP的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令人满意,复合BMP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3.
颗粒骨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回顾近阶段国内外关于颗粒骨的临床应用与相关实验研究的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颗粒骨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的文献,综述颗粒骨的应用方法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结果颗粒骨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表明颗粒骨有很多优点. 结论颗粒骨应用效果良好,虽然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必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
腰椎椎管内布氏杆菌脓肿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性,41岁。2个月前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伤后即感觉腰部疼痛不适,3d后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部痛点封闭治疗,共进行3次,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疼痛有所缓解。封  相似文献   
25.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微小颗粒骨诱导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在诱导成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的表达及成骨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48只 ,随机分为微小颗粒骨 (A组 )、块状骨 (B组 )两组 ,每组 2 4只 ,取左侧髂骨 ,修剪成 0 .3cm× 0 .5cm×l.0cm骨块 ,A组将骨块制成微小颗粒骨 ,B组骨块不处理 ,均植入右侧臀大肌肌袋 ,于术后 1、3、5、7、1l、14、2 1、2 8d取材 (包括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 ) ,做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做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 1)在异位成骨过程中 ,微小颗粒骨吸收迅速、替代完全 ,BMP释放量大 ;( 2 )骨诱导伴随着成骨的全过程 ,BMP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3 )微小颗粒骨可能起到骨化中心的作用。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强于块状骨 ,BMP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微小颗粒骨与自体骨空心螺纹内固定器应用于颈椎椎体间融合情况,探讨微小颗粒骨作为一种新的移植材料的成骨特点。[方法]将绵羊18只用环钻行前路C3、4,C5、6双节段间盘切除,并分别植入自体髂骨及充填自体微小颗粒骨于自体皮质骨空心螺纹固定器内。术后行X线、组织学检查及力学测试。[结果]术后3个月实验组椎体间均获骨性愈合,对照组有1例未获得骨性愈合。力学测试显示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好于对照组。[结论]自体骨螺纹内固定器内充填自体松质骨颗粒可以替代自体髂骨作为一种新型椎间移植材料;微小颗粒骨在牢固的内固定支持下可以获得较好的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27.
夏景君 《吉林医学》2007,28(14):1585-158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31.5岁.发病季节与地点:13例均发病于夏初,全部病例见于工厂.病程与职业:学生3例,医务人员2例,工人8例,病程最短4d,最长15d,平均9.5d.  相似文献   
28.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选择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增多.病原体的变迁,院内感染增多,细菌耐药率上升等因素影响,外科感染已成为临床面临的新的挑战之一。另外,各种新型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并且同一种抗生素又有许多的不同的商品名,各种抗生素的价格不一,给临床医生正确选项用抗生素带来许多困难。为了做好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必须熟悉抗生素的特点,正确判断感染情况和掌握本地区病原体及其耐药现状。  相似文献   
29.
背景:已证实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较好,但是二者复合的最佳比例还无定论。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寻找最合适的比例。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 材料: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5只,取骨盆骨制成直径300~500 μm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作为供体。 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5只,建立兔双侧桡骨中段12 mm 骨缺损模型,然后随机分成5组,每组9只。均植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比例分别为1∶1,2∶1,3∶1,4∶1,5∶1。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混合后的形态;植入后4,8 周分别行X射线片观察缺损区骨连接及骨痂生长情况,组织学观察新生骨组织和骨愈合情况,并进行骨缺损修复血管化观察;植入后8 周测定各组桡骨标本的最大扭矩,以评价生物力学强度。 结果: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比例为3∶1时,二者混合后可任意塑形,其成骨性能最好,新生骨的组织学结构和血管化程度优于其他复合比例,生物力学强度高于其他复合比例(t=2.35,P < 0.05)。 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最适宜比例是3∶1。  相似文献   
30.
颈椎管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椎体转移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粘膜,发生于神经系统较少见,且多为转移性,原发于椎管内并椎体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则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造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