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切除颈前路钛板辅助脊柱重建术治疗上颈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上颈椎肿瘤因其所处部位周围重要脏器多、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及风险高、病变不易彻底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困难而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1、2]。该部位肿瘤单纯采用前路或后路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稳定重建,通常的手术策略为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前路重建对上颈椎稳定性的保持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视野及操作空间上的局限使前路重建显得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44例实施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颈椎病患者,其中72例为实施临床路径之前收治的患者(未实施临床路径组),72例为实施临床路径之后收治的患者(临床路径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治愈率、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路径组的住院费用[(28 827.69±5732.84)元]、住院天数[(9.39±1.16)d]明显少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33 974.14±8504.37)元、(13.15±5.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路径组的患者满意度[98.6%(71/72)]、医护人员满意度[91.7%(66/72)]明显高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的84.7%(61/72)、75.0%( 5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两组治愈率、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需前路手术的患者中应用临床路径获得了良好效果,这为今后临床路径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肿瘤摘除术,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内肿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03年7月~2006年6月,治疗26例颈椎管内肿瘤,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5~57岁,病程3~24个月。四肢肌力~级,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2例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术前MRI检查示肿瘤大小1.5cm×0.8cm~2.8cm×2.0cm,位于C3-6节段,其中C3、4节段8例,C4、5节段9例,C5、6节段9例。术前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患者颈椎平均活动范围,前屈30~45°,平均39.3°;后伸32~45°,平均40.5°;左侧屈20~45°,平均25°;右侧屈30~45°,平均36.6°。术后观察症状体征的变化,摄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范围,其中15例患者复查MRI及CT。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感觉、肌力、肌张力、反射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生活全部自理。术后10例出现颈部酸痛,功能锻炼后逐渐缓解。术后7周复查MRI及CT可见棘突与椎板间骨性愈合,未出现“关门”现象,后柱结构基本恢复。术后复查动力位X线片示无颈椎不稳、椎管狭窄,颈椎活动范围:前屈28~43°,平均37.9°;后伸32~44°,平均41°;左侧屈25~45°,平均23°;右侧屈35~45°,平均36.2°。结论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既可充分显露肿瘤,又可在悬吊固定后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MRI影像中面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颈椎MRI中各部分面积的测量,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病变节段在C4、5)的临床表现与颈髓横切面积和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120例患者的临床、MRI图像资料,其中手术组60例,非手术组60例,用Photoshop软件计算选定区域内像素(C4、5节段),求得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的比值。随机选取同年龄组60例正常成人C4、5MRI图像计算比值,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非手术组C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C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4、5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与正常成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可反映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颈椎MRI中各部分面积的测量,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病变节段在C4、5)的临床表现与颈髓横切面积和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120例患者的临床、MRI图像资料,其中手术组60例,非手术组60例,用Photoshop软件计算选定区域内像素(C4、5节段),求得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的比值.随机选取同年龄组60例正常成人C4、5MRI图像计算比值,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非手术组C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C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4、5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与正常成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可反映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质量,必须保证和加强住培的纪律管理。在总结多年骨科住培基地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分析了骨科住培纪律现状,包括学员的构成及特点,现有管理人员的构成等;探讨了管理对策,如建立电子监管系统及建立新的管理架构等。以期达到促进规范化培训纪律管理的制度化、正规化,为住培基地的纪律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收集临床路径资料,分析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路径的变异因素,发现原因探讨改进措施。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方法,收集120例施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路径患者,对发生变异的病例进行分析,寻找引起变异的原因。120例患者实施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路径,其中34例发生变异,变异率28.3%,变异由多种原因引起。变异分析对于临床路径的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对颈前路手术临床路径的变异分析,可以对临床路径的运行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证实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较好,但是二者复合的最佳比例还无定论。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寻找最合适的比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材料: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5只,取骨盆骨制成直径300~500μm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作为供体。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5只,建立兔双侧桡骨中段12mm骨缺损模型,然后随机分成5组,每组9只。均植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比例分别为1∶1,2∶1,3∶1,4∶1,5∶1。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混合后的形态;植入后4,8周分别行X射线片观察缺损区骨连接及骨痂生长情况,组织学观察新生骨组织和骨愈合情况,并进行骨缺损修复血管化观察;植入后8周测定各组桡骨标本的最大扭矩,以评价生物力学强度。结果: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比例为3∶1时,二者混合后可任意塑形,其成骨性能最好,新生骨的组织学结构和血管化程度优于其他复合比例,生物力学强度高于其他复合比例(t=2.35,P〈0.05)。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最适宜比例是3∶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加钙联合疗法对骨质疏松实验大鼠骨微细结构的改善和应用氟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3个月龄雌性大鼠去卵巢,分别单纯给不同剂量的氟或钙、联合应用氟加钙口服(氟剂与钙剂均为隔日给予),6个月后取大鼠左侧胫骨近端进行松质骨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分析,研究这3种方法对该骨质疏松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单纯应用小剂量氟和单纯补钙虽然对改善模型的微结构方面有一定作用(P<0.05),但不如联合应用氟加钙作用明显,在形态计量学观察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氟加钙疗法在改善骨微细结构方面比单纯应用氟或钙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脊柱融合手术中常常遇到骨移植材料缺乏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应用于脊柱融合的骨移植替代物的基础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