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脊柱融合手术中常常遇到骨移植材料缺乏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应用于脊柱融合的骨移植替代物的基础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2.
椎管哑铃形神经鞘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哑铃形神经鞘膜瘤手术的新方法。方法对13例椎管哑铃形神经鞘膜瘤病人,在局麻下采用“娩出法”摘除肿瘤。病人取侧卧位,采用后正中切口。有两例下颈椎肿瘤在椎板成形下完成手术,其余病例均行椎板切除。手术只切除1-2节椎板,在颈1-2之间肿瘤则保留寰椎后弓,只切除颈2椎板。所有病例均未做关节突全部切除。肿瘤摘除方法是,仔细分离神经根后,以丝线缝合肿瘤做牵引,并应用神经剥离器向远离脊髓方向剥离,在牵引线下方再缝合、再牵引、再缝合、再牵引,最终使整个肿瘤在完整包膜内像婴儿分娩一样“娩出”。硬膜内肿瘤则纵向切开硬膜,同样用缝合、牵引、再缝合、再牵引,将肿瘤完整摘除。结果伴有呼吸困难的高位颈椎管肿瘤病人术后呼吸功能立即改善,8例下肢瘫的病人术后1个月即恢复正常行走,仅有1例病人术前手内在肌萎缩术后1年时肌力仍差。有5例病人1年后复查MRI未见病情复发。结论局麻下以“娩出法”完整摘除椎管哑铃形神经鞘膜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夏景君 《吉林医学》2007,28(11):1308-1308
本文通过40例环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的临床X线分析,讨论了环椎椎动脉沟环畸形的结构形态与名称概念.探讨了3种类型环椎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的X线诊断价值和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60°环形减压治疗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骨化不超过2个节段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行360°环形减压,记录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胸椎JOA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0 mL。平均随访18个月(6~25个月)。术后2周出院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无改变,末次随访时改善明显。术后2周、胸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改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周比较有改善,改善率为30%。结论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360°环形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I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4组(n=16)。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C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用于修复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空白对照组(n=8),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X线片显示,A组术后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组术后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8、12周骨量测定A组成骨量最多,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最佳生物力学表现,而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以复合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技术在组织工程体外软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一2重组腺病毒(Ad-BMP-2)转基因对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与纤维蛋白凝胶构成的复合物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Ad-BMP-2转染原代培养的MSC,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转基因MSC的BMP-2和CollagenⅡ及蛋白多糖表达。结果:转基因MSC经纤维蛋白体外三维培养后免疫组化和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电镜显示细胞生长良好,有基质合成。结论:Ad-BMP-2能够通过促进MSC分泌BMP-2诱导CollagenⅡ和蛋白多糖的表达,在纤维蛋白三维支架中形成软骨基质。  相似文献   
17.
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TGF-β1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自体微小颗粒骨(300-500μm)异位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微小颗粒骨移植的成骨机制。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造股二头肌肌袋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及自体块骨。术后1、3、5、7、11、14、21、28d取材,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TGF-β1及TGF-β1 mRNA表达并作图像分析。结果 ①术后5d,颗粒骨组开始有软骨生成,7d时达到高峰.21d后有骨吸收;块骨组则以骨吸收为主。②术后1d见基质及血肿中TGF-β1阳性染色,亦见骨细胞TGF-β1阳性染色。5~11d颗粒骨组见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及骨细胞表达大量TGF-β1。14d以后TGF-β1渐减少,21d以后渐平稳。颗粒组TGF-β1表达高峰出现早、强度高、持续时间长。③颗粒骨组TGF-β1 mRNA阳性表达细胞出现早,高峰在术后5-11d,主要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问充质细胞。结论 颗粒骨异位成骨能力强于块骨,TGF-β1表达高峰出现时间早、量大、持续时间长。TGF-β1 mRNA定位细胞广泛,信号明显强于各期块骨组。  相似文献   
18.
颗粒骨和块状骨对骨髓基质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颗粒骨和块状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 将家兔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待其在培养瓶中铺成单层后,加入颗粒骨及块状骨,经活体相差显微镜观察、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观测。结果 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分泌活动增强。经ALP染色发现,颗粒骨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块状骨组。HE染色发现,第2周时颗粒骨内细胞大部分存存,而块状骨内细胞已大部分死亡。结论 颗粒骨的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作用强于块状骨;颗粒骨的结构有利于骨内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有效地将微小颗粒骨聚集为一体,以增强其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效能。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研楼完成。选取公羊1只。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5g。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羊髂骨制取的颗粒骨按10%质量比制成9个固化圆柱状复合物标本。另制取9个单纯颗粒骨标本作为对照,但单纯颗粒骨松散无法聚集塑形。将复合物标本分别置人羊血制取的血清中浸泡4周,观察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黏附颗粒骨的效果。扫描电镜观察复合物标本被浸泡前及被浸泡后1,2周表面及断面的形貌。结果:①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黏附颗粒骨的效果:复合物标本制作固化后及浸泡初期,其表面粗糙,颗粒骨间最大间隙达0.5mm。血清浸泡4周后,复合物标本未解体,浸泡标本的血清清澈、透明。随浸泡时间延长,标本表面有新物质生成,逐渐变光滑,标本表面颗粒骨间的间隙也逐渐增大。②复合物标本血清浸泡前表面及断面形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复合物标本浸泡前表面及断面形貌一致。颗粒骨表面光滑,颗粒骨表面部分被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所覆盖,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呈现磷酸钙的叶片状晶体形貌。③复合物标本血清浸泡1,2周后表面及断面形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复合物标本于血清中浸泡1,2周后,表面及断面形貌均呈现一致变化。复合物中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叶片状晶体形貌被某种新生成物的细颗粒状形貌所取代。结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可有效地将颗粒骨聚集为一体,且血清浸泡后复合物表面及断面均能够生成类骨磷灰石。证明与羊髂骨质量比为10%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颗粒骨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  相似文献   
20.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30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中段造成1.5cm长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空白对照组9只。其中实验组左侧植入颗粒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植入颗粒骨;空白对照组双侧植入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12周实验组各取7只、空白对照组各取3只对兔桡骨植入物进行大体形态、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12周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纳入免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植入物大体、X射线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两种方法均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左侧无论从成骨时间及成骨效果上都要优于右侧,空白对照组无骨愈合现象。②兔桡骨植入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明实验组左侧在最大应力方面要优于右侧[(101.03&;#177;12.49),(7371&;#177;9.75)N,P〈0.051;在弹性模量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可较好的修复骨缺损,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在成骨时间和成骨质量上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