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具有来源丰富、分离简单的优点。hAMSC在组织修复中具有支持造血、再生、免疫调节、抗纤维化等作用。本文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各个系统疾病治疗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暗视野显微镜法和血清学方法。近年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梅毒实验室诊断中得以应用,在早期梅毒以及特殊梅毒的诊断中显示出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强、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文就PCR检测技术在梅毒实验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表达和纯化小鼠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α(FAPα)二肽基肽酶催化核心序列(FAPαc)融合蛋白(His-FAPαc),制备兔抗小鼠FAPα多克隆抗体,并用此抗体检测FAPα在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肿瘤间质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本实验室构建好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FAPαc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 诱导表达目的蛋白His-FAPαc;用纯化的目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兔抗小鼠FAPα多克隆抗体;用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该多克隆抗体与重组蛋白His-FAPαc 的反应性及检测该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并用该抗体检测FAPα在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肿瘤间质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is-FAPαc融合蛋白可与兔抗小鼠FAPα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该多克隆抗体的效价高,特异性好,并且能检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 cells,MEF)及结肠癌和乳腺癌的间质细胞高表达FAPα的全长序列蛋白。结论:制备的兔抗小鼠FAPα多克隆抗体能够有效地识别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肿瘤间质细胞表达的FAPα蛋白,为研究FAPα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和以FAPα为靶点而开展的的抗肿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4.
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71例为试验组,另取同期我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儿的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谱的数值,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后,比较其数值。结果试验组的心肌酶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且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IE重度患儿与HIE轻度患儿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谱作为检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指标,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的特点,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究HBx基因对HepG2.2.15细胞侵袭、迁移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A5.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2.15细胞系(插入HBV全基因组并持续表达的HepG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Bx过表达质粒组、HBx空载质粒组、HBx siRNA组、HBx siRNA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质粒及siRNA后,以CKK-8法分别检测24 h、48 h后细胞增殖情况,筛选合适药物作用时间;以Transwell侵袭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以免疫印记法检测HBx、MICA-A5.1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中sMICA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4 h后,HBx过表达质粒组细胞活力升高,HBx siRNA组细胞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8.268、4.365,P值分别为<0.001、0.036);48 h后,HBx过表达质粒组细胞活力升高,HBx siRNA组细胞活力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2.680、7.523,P值均<0.001)。与对照组比较,HBx过表达质粒组细胞HBx、MICA及Vimentin蛋白表达、细胞培养基中sMICA水平、迁移细胞数目、侵出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目均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q值分别为9.427、6.697、10.500、5.042、22.740、15.720、5.258,P值均<0.05);HBx siRNA组细胞HBx、MICA及Vimentin蛋白表达、细胞培养基中sMICA水平、迁移细胞数目、侵出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目均降低,E-cadherin表达升高(q值分别为8.133、8.828、7.616、7.673、5.391、7.694、6.226,P值均<0.05)。结论HBx基因调控HepG2.2.15细胞MICA-A5.1表达及侵袭、迁移,上调该基因可促进MICA-A5.1表达,增强HepG2.2.15细胞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26.
目的动态监测糖尿病合并梅毒感染兔和单纯梅毒感染兔的梅毒血清学变化、睾丸肿胀程度及睾丸组织病理变化随病程发展的情况,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以2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分别纳入T、H、C组,每组8只,采用梅毒螺旋体接种兔睾丸构建单纯梅毒感染模型(T组),诱导剂诱导糖尿病再接种梅毒螺旋体构建糖尿病合并梅毒感染模型(H组),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联合方式进行梅毒血清学监测,同时观察睾丸肿胀变化,对睾丸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染色,观测病理损伤情况。结果H组兔及T组兔在感染梅毒后的10 d左右TPPA呈阳性,并在实验的整个病程保持阳性,且两组的TRUST滴度自感染梅毒后随病程上升,3周左右达最高滴度,而后下降。H组与T组相比,实验过程除第1、4、13周滴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时间两组滴度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最高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组比T组在TRUST最高滴度时睾丸肿胀更明显,甚至出现明显水肿、溃烂及钙化现象,而T组仅表现出睾丸肿胀。病程结束,相比于C组,H组和T组睾丸组织均表现出多种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的间质细胞增生及结节坏死现象;与T组兔相比,H组兔睾丸组织的病理变化更明显。结论与单纯梅毒感染兔相比,糖尿病合并梅毒感染兔出现了更为明显的梅毒感染症状,引起了更为严重的病理损伤,可见糖尿病的基础疾病加速了梅毒病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感染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GBS基因型与新生儿侵袭性感染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新生儿侵袭性GBS感染病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分离收集GBS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与BLAST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菌株序列型(ST)。结果共纳入26例患儿,收集到26株GBS。26株GBS基因型中ST17 13株、ST12 4株、ST19 4株、ST171、ST456、ST485、ST23及未知型各1株。新生儿GBS感染临床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者9例,其中ST17 4例,ST12、ST19各2例,ST23 1例;临床表现为败血症者17例,其中ST17 11例,ST12 2例,ST19 3例,ST23 1例。结论新生儿GBS侵袭性感染的基因型以ST17为主;GBS基因型ST17与临床表现为脑膜炎及败血症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丁酸钠(NaB)对CNE2鼻咽癌细胞γ干扰素(IFN-γ)诱导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调控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共沉淀等方法检测鼻咽癌细胞内IDO的表达及乙酰化、泛素化修饰情况。结果与单独加IFN-γ对照组相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FN-γ和Na B联合处理的CNE2细胞IDO蛋白表达增加;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处理CNE2细胞乙酰化IDO水平和泛素化IDO水平均明显增高;与NaB和IFN-γ联合处理的CNE2细胞相比,NaB、IFN-γ和硼替佐米(bortezomib)联合处理的CNE2细胞的IDO表达量增加。结论 NaB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下调鼻咽癌细胞内IFN-γ诱导的IDO表达,IFN-γ和Na B联合处理促进IDO的乙酰化和泛素化。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MICA基因多态性、sMICA分子与乙肝后肝硬化(livercirrhosis,L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ICA—STR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检测101例HBsAg阳性LC患者和141例健康对照者MICA基因第5外显子的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01例湖南汉族HBsAg阳性LC患者中检测到5种MICA基因第5外显子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MICA*A4(10.9%),MICA*A5(37.1%),MICA*A5.1(34.2%),MICA*A6(7.4%),MICA*A9(10.4%)。15种基因型分别为MICA*A4/A4,MICA*A4/A5.MICA*A4/A5.1.MICA*A4/A6,MICA*A4/A9,MICA*A5/A5,MICA*A5/A5.1,MICA*A5/A6.MICA*A5/A9,MICA*A5.1/A5.1,MICA*A5.1/A6,MICA*A5.1/A9,MICA*A6/A6,MICA*A6/A9,MICA*A9/A9。MICA*A5.1基因与LC发病正相关(P=0.042),OR值为1.398,与患者性别无关(χ^2=0.08,P=0.778)。结论MICA*A5.1基因与乙肝后LC发病正相关,提示该基因可能是乙肝后出现LC的重要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