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告20例十二指肠外瘘的治疗情况。结果治愈16例(80%),其中瘘口自愈12例手术治愈4例,死亡4例(20%),其中死于脓毒败血症,死于感染并营养不良3例,提出治疗中纠正内环境紊乱不容忽视,减少肠液漏量和尽早通畅引流对控制感染有益,应重视营养支持,并提出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16例肝癌PVTT(A1组)中及其原发癌(A2组)和20例临床无转移的肝癌(B组)组织中的VEGF表达.结果 A1组和A2组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B组(P<0.01),A1组细胞平均光密度高于A2组(P<0.01).A1组的微血管密度高于A2组,A2组又高于B组(P<0.01).在A1组和A2组,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之间呈良好的相关关系(P均<0.01).结论 VEGF在肝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是PVTT形成的主要因素; 微血管密度和肝癌的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门静脉主支癌栓中肝癌细胞凋亡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在门静脉低氧环境中凋亡、坏死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 (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 33例门静脉癌栓标本中癌细胞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蛋白的表达 ,并与原发病灶和癌旁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1)凋亡指数 :癌旁组织、肝癌组织、门静脉癌栓的凋亡指数分别是 :3 74± 1 32 ,9 34± 3 16和 2 7 72± 8 17。 (2 )TNF α检测结果 :门静脉癌栓、肝癌原发灶、癌旁组织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 0 2 10 9± 0 0 2 4 5 ,0 0 894± 0 0 0 6 8和 0 0 179± 0 0 0 2 8。以上数据经方差分析 ,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门静脉癌栓中凋亡细胞指数的增加以及TNF α表达水平的明显增加说明门静脉癌栓内的肝癌细胞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自然凋亡坏死的过程 ,缺氧和TNF α可能参与了肝癌细胞凋亡坏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比较三维适形放疗和放射介入栓塞治疗 4 2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单纯肺转移性肝癌病灶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近 5年 2 6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单纯肺转移肝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近期疗效进行归纳总结 ,并与同期 16例采用放射介入治疗病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访 18个月 ,三维适形放疗组肺转移肝癌病灶有效控制率、缩小率、消失率分别是 10 0 %、5 7.6 9%和 38.4 6 %。同期介入治疗组肺转移性肝癌有效控制率、缩小率、消失率分别是 6 2 .5 0 %、5 0 .0 0 %和 18.75 % ,P <0 .0 1。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杀灭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出现的肺转移性肝癌病灶 ,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 ,且副作用小 ,耐受性好 ,疗效明显优于放射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2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5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4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误诊,由妇科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我科。手术治疗142例(良性肿瘤79例,恶性肿瘤63例),其中完整切除124例(87.3%)。11例因合并其它系统的疾病、经济等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常以腹部肿块为首要表现,应用B型超声、CT、MRI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诊断。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关键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LC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开腹胆囊切除术 (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评价两种手术的利与弊。方法 前瞻性地随机选择OC 6 3例和LC 116例 ,观察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腔气体吸收时间 ,并分为急诊手术组、择期手术组和肝脏病变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择期手术组间比较时 ,OC与LC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差别特别显著 ;而在急诊手术组和肝硬化、纤维化组间比较时 ,LC与OC组间肛门排气时间差别不显著 ;但两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延长。择期手术时 ,OC和LC术后第 4d的腹腔膈下游离气体吸收率分别为 38%和 72 % ,差别特别显著 ;而急诊手术组间和肝硬化、纤维化组间比较时 ,OC、LC的吸收率分别为 2 4%和 2 9% ,18%和 2 1% ,两组间差别不显著。结论 腹部切口的大小、胆囊急性炎症和肝硬化、肝纤维化是影响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当存在胆囊急性炎症、肝硬化、肝纤维化时 ,腹部切口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力明显减弱 ,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临术手术分析诊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右上腹剧烈腹痛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诊断对照组138例LC术后出现的32例右上腹剧烈腹痛的可能原因。前瞻性地随机将治疗组186例分为换气引流组73例,换气组45例,引流组68例;然后观察分析各组病人术后剧烈腹痛的发生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剧烈腹痛的发生率为23%,可能的原因分别是腹腔膈下CO2气体酸性刺激9例,肝下积血积液7例,肋软骨受损5例,肠胀气7例,原因不明者4例。换气引流组、换气组、引汉组的术后剧烈腹痛发生率分别是5.8%(4例),13%(6例),10.2%(7例);对照组与各治疗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剧裂腹痛与膈下CO2酸性刺激、肝下积气积液、肋软骨损伤、肠胀气等因素有明显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硬质胆道镜和纤维胆道镜在手术中清除肝内胆管结石的效率和术后结石残留率,选择优质取石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手术治疗66例有明显症状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先经过术前影像学的精确评估了解结石的准确定位,拟定应该切除的肝段病灶,对有结石又可保留的肝段采取软硬镜结合碎石取石术,力争取尽结石,再酌情行胆管整形、引流、或胆肠吻合术。其中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15例;硬性胆道镜取石20例;纤维胆道镜联合硬质胆道镜取石31例。分别于手术中、术后1个月和2个月后用B超、胆道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肝门主要胆管(Ⅰ~Ⅱ级胆管和胆总管)的结石残留情况,及时用胆道镜经引流管瘘道取石。结果纤维胆道镜组、硬质胆道镜组和联合组的术中、术后1个月和术后2个月主要胆管残留结石比例分别是13.33%(2/15)/33.33%(5/15)166.66%(10/15);5.00%(1/20)/20%(4/20)/20%(4/20);3.22%(1/31)/6.45%(2/31)/3.22%(1131)。后两组与第一组比较,P〈0.01。结论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手术中和手术后,同时使用硬质胆道镜和纤维胆道镜可以明显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清除率,减少结石残留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手术解除晚期壶腹周围癌致阻塞性黄疸的可行方法。方法 在 11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壶腹周围癌病人的胆总管置入 18号T型管 ,T型管的另一端插入十二指肠约 10cm ,包埋、固定。使T型管在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之间 ,形成一个“架桥式”结构。然后行胃空肠吻合和空肠与空肠的侧侧吻合 ,并与单纯剖腹探查组病人比较。结果 该组病人术后 6个月生存率为 72 .7%(8/ 11) ,9个月生存率为 4 5 .5 % (5 / 11) ,12个月生存率为 9% (1/ 11) ;单纯剖腹探查组病人术后 6个月生存率为 11.1% (1/ 9) ,9个月生存率为 0。结论 该手术方法简单、安全 ,可用于多种原因造成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病人 ,且费用低廉适合于我国国情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25例,交界性病变5例及良性病变3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CD17阳性48例(78%),CD34阳性45例(72.5%),SMA阳性17例(27.8%)以及S100阳性13例(20.5%)。所有良性及交界性病变的患者无术后复发。25例恶性患者中有12例手术后1至5年复发,表现为腹内转移或肝转移。其中8例死于肝转移引起的全身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发现肝转移,但至今仍带瘤存活。结论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本病的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治疗结合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