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 探讨左心室导线内留置导丝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为固定反复脱位的左心室导线,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江苏省多中心共有12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左心室起搏导线内留置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导丝.随访观察患者的起搏阈值、阻抗及X线胸片.结果 有1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X线影像上可辨认的导线断裂.有2例在术后1个月出现起搏阈值升高伴膈神经刺激,行左心室导线重置术中见留置导丝断裂.有2例分别于术后1、3个月出现起搏阈值升高,随访至今(1~3年)未见起搏阈值继续升高,阻抗及X线影像未见异常.有7例随访至今(1.5 ~4.0年)起搏阈值、阻抗以及X线影像均未见异常.结论 左心室导线内留置导丝有损伤导线的风险,临床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比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及二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符合ICD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标准并在我院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快速室性心动过速(FVT)及心室颤动(VF)3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心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共随访了40例患者,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各20例,平均随访时间一级预防组(12.2±7.6)个月,二级预防组(14.6±9.6)个月。随访过程中共13例患者发生了VF事件,其中一级预防组4例,二级预防组9例,21例患者发生了VT事件,其中一级预防组9例,二级预防组12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间VF及VT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T发生频率(VTfrenquency)在一级预防组为4.465次/月,二级预防组为26.16次/月(P〈0.001)。VT发作时间(VTduration)在一级预防组为(25.6±15.6)s,二级预防组为(78.1±58.7)s(P〈0.001)。一级预防组中9例患者ICD记录有持久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3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DF成功,二级预防组中12例患者ICD记录有持久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7例,CV终止5例。9例患者有VF事件,均DF成功。结论二级预防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均明显高于一级预防的患者,但因样本量较小,两组患者间因VT或VF接受ICD治疗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3.
冠状静脉窦口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影响及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状静脉窦口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并探讨该部位起搏的方法学。方法包括两部分,首先对20例射频消融的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术中分别给予高位右心房(HRA)、冠状静脉窦口(CS9-10)、左心房游离壁(CS1-2)起搏,记录刺激信号至腔内电图最远A波为心房激动时间;HRA至CS1-2的AA间期作为左、右心房间激动时间差,同时测量体表心电图最长P波时限。第二部分研究在可控弯导丝系统的辅助下将心房主动电极导线固定在冠状静脉窦口,比较冠状静脉窦口起搏与HRA起搏的起搏参数及起搏后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结果冠状静脉窦口起搏时P波时限、心房激动时间及左、右心房激动时间差较窦性心律下、高位右心房及左心房游离壁起搏时均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静脉窦口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宽度明显缩短。结论冠状静脉窦口起搏时心房激动时间明显缩短,左、右心房间激动时间差最短。采用可控弯导丝系统的辅助可实现冠状静脉窦口起搏。  相似文献   
154.
主动固定心房导线的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随访期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主动固定心房导线后心房起搏阈值的变化。方法对植入主动固定心房导线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植入后即刻阈值、术后3个月、6个月及随后每6个月心房起搏阈值的变化。结果362例患者随访了6~52个月,植入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心房电极导线脱位2例。92例植入后即刻阈值偏高(1.5~2.5V),但随访期显示心房阈值逐渐降低,植入后3个月随访时心房阈值1.0~1.5V者26例,≤1.0V者336例;6个月时1.0~1.5V者26例,≤1.0V者336例,其后心房阈值稳定。结论主动固定心房导线应用后部分患者植入时阈值偏高,但植入后逐渐降低并长期维持在稳定水平,且植入术后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分析内蒙古中部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至2021年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25609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分为正常组和高尿酸组,分析各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HUA的患病情况,并探讨部分指标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0845例研究对象,其中男11984人(57.5%),血尿酸水平(375±86)μmol/L;女8861人(42.5%),血尿酸水平(261±69)μmol/L;纳入人群的总体血尿酸水平为(326±97)μmol/L。正常组及HUA组男性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P<0.001),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血尿酸水平有下降趋势,女性50岁之前随着年龄增长平均血尿酸水平变化不大,50岁之后平均血尿酸水平有所升高。HUA组4292例,总体患病率20.6%。<30岁组1038例,30~39岁组1345例,40~49岁组871例,50~59岁组754例,≥60岁组284例;30~39岁组患病率最高,<30岁组次之,≥60岁组患病率显著降低。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在<30岁年龄组中最高。女性患者50岁以后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血尿酸水平≥60岁年龄组中最高。近3年<30岁组、30~39岁组男性患者及40~49岁组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整体呈现逐年升高态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尿素(urea nitrogen,UREA)、肌酐(creatinine,CREA)是HUA的危险因素。结论 内蒙古中部高原地区男女血尿酸水平差异明显,男性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年轻男性HUA患者血尿酸水平逐年升高,有年轻化趋势。年龄、性别、ALT、CHO、TG、UREA、CREA是HU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6.
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探讨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1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7.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随着年龄逐渐增加.近年来随着起搏器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伴随着起搏器功能的开发及适应证的扩展,起搏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8.
张兰  陈敏  蔡文娟  陈长会  李晓宏 《职业与健康》2010,26(20):2281-2285
目的分析厦门市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和职业病发病的特点,为厦门市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市2006—2009年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发病状况进行描述性研究。①分析厦门市不同行业、规模、危害因素的健康监护资料。②分析2006—2009年受检率变化和职业病构成,同时分析尘肺的发病状况。结果①2009年厦门总接触率14.08%;受检率88.88%。不同规模企业受检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是主要危害因素,职业病以尘肺为主。②4年职业健康监护年平均受检率达到75%以上。2006—2007年为第1组,2008—2009年为第2组。第2组化学重点监护、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和物理疑似职业病检出率明显高于第1组(P0.01、P0.05、P0.01),粉尘和物理重点监护检出率明显低于第1组(P0.05)。尘肺诊断年龄趋于年轻,主要工种为电焊工。结论厦门市初步建立了较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体系。粉尘是主要危害因素,职业病以尘肺为主,今后工作重点应针对粉尘作业工人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同时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管理机制,卫生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59.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4例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QRS时限≥120/TIS。植入前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并指导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植入后3、6个月及随后的每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LVEDD、LVEF及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随访时间(12.0±4.6)个月,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时限植入后较植入前缩短[(137.50±38.96)ms对(144.60±45.78)ms,P=0.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人后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6.24±0.89)cm对(6.78±0.42)cm,P=0.03];LVEF则明显提高(0.36±0.09对0.31±0.03,P〈0.01),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缩小[(4.22±8.43)cm对(5.32±7.63)cm,P=0.01]。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与植入前相比也明显改善。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治疗可改善左心室功能,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伤残接受度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9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伤残接受度量表(acceptance of disabiliy scale, AO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96例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的AODS评分为(78.65±8.4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社会支持水平、应对方式及受教育程度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伤残接受度的独立影响因素(R2=0.774,ΔR2=0.764,F=77.806,P<0.001)。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伤残接受度处于中等水平,应特别注意加强青年、社会支持水平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及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引导患者积极面对自身疾病,并提供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