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7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20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主因“行走不稳10 d,头晕5d”于2011年7月24日入我院.患者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不稳及写字拿笔不稳,6d前突发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及视物成双,持续约10 min.此后在卧位坐起时出现头晕,行走不稳渐加重.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02.
正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又称Ekbom综合征,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在睡眠状态下出现难以名状的腿部不适感,而迫使肢体发生不自主活动,且运动后腿部不适感缓解,这是RLS的主要特点。虽然RLS的病理生理特点仍未可知,但许多人体及动物RLS试验研究表明:铁代谢及多巴胺  相似文献   
103.
104.
所谓“新兴病毒感染性疾病”一词源于emerging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EIDs)的中文翻译,前一段时间也曾译作“新发病毒感染性疾病”。但是,我以为译作“新兴”为妥,理由是该词所指有二:一是指已知病毒(旧病毒)有了新的感染宿主,播散到新的地域,及其发病机制有了改变,这种情况居大多数;二是指一种以往从未认识过的病毒(新病毒)所致的疾病。据统计,迄今为止造成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多达1415种,其中175种属于新兴病原生物范畴。在新兴病原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病毒(包括朊病毒),计77种,约占全部新兴病原生物的44%[1]。有研究显示,39%的病毒性EIDs常常引起脑炎以及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另有10%罕见或偶尔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这个数据表明新兴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重要性[2]。  相似文献   
105.
正抗Yo抗体是一种抗神经元细胞核的自身抗体,抗Yo抗体检测对于诊断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特别是对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PCD)具有较高的特异性。PCD发病率低,大多数关于这个主题的临床文献仍然是病例分析和报告。针对我院抗Yo抗体相关的P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1.1病史患者,男性,72岁。入院前2 d凌晨起床时  相似文献   
106.
作为新兴分支学科的神经病毒学源自医学病毒学和神经病学,其研究领域既包括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也包括医学病毒学范围的基础实验.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病毒学研究在经过了抗体水平、细胞水平阶段后,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单克隆抗体、核酸杂交技术和病毒基因工程不仅使分子病毒学基础研究取得了进展,而且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疫苗制备上有了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成人病毒性脑膜炎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脑脊液以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成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62例(100%)患者均有头痛症状,61例(98%)有发热,48例(77%)有脑膜刺激征,1例患者出现左眼外展受限,2例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平均病程17 d,93%的患者病程短于30 d.80%的患者脑脊液初压增高,91%的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多.81%的患者蛋白含量增高,35%的患者氯化物在正常范围,65%的患者氯化物稍低,均高于110 mmol/L,94%的患者糖含量在正常范围.7例患者脑脊液以及血液柯萨奇病毒B组IgM抗体阳性,1例脑脊液EB病毒IgM抗体阳性.62例患者脑CT均无特异性发现,23例行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I)检查的患者中,有9例可见脑膜强化,强化部位多位于大脑半球.52%的患者存在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局部或散在慢波增多.结论 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半数以上患者脑脊液氯化物稍低,部分患者脑MRI可见脑膜强化.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醒后脑卒中(WUS)与非醒后脑卒中(non-WUS)血压昼夜节律、24 h动态血压特点对比分析,探讨WUS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按照卒中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WUS组43例和nonWUS组65例。比较两组的24 h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探讨WUS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①WUS组夜间收缩压(160. 88±16. 85 mm Hg)、夜间舒张压(92. 63±8. 00 mm Hg)均明显高于non-WUS组(153. 91±16. 77 mm Hg,89. 00±9. 46 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5); WUS组日间平均脉压(72. 00±12. 25 mmHg)、夜间平均脉压(68. 25±10. 24 mm Hg)和24 h平均脉压(70. 00±11. 13 mm Hg)明显高于non-WUS组(67. 86±8. 65 mm Hg,63. 78±10. 79 mmHg,65. 19±8. 56 mm Hg),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5);②WUS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88. 37%,以反杓型和非杓型为主; non-WUS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69. 23%,以非杓型为主(P 0. 01)。结论 WUS与昼夜节律相关,以反杓型和非杓型为主,同时WUS日间、夜间和24小时平均脉压大、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总结分析表现为晕厥的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例表现为晕厥的餐后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血压测定结果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为老年人,年龄65~85岁,年龄(73.1±7.5)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其中4例患者分别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帕金森病。6例患者的晕厥均发生在餐后2 h内,其中5例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缺血症状,2例患者伴有心血管系统缺血症状。血压监测显示,餐前与餐后2 h内收缩压最大差值波动在20~38 mmHg,平均(29.0±6.7) mmHg,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均高于夜间,2例患者伴有体位性低血压。经过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降压药物的调整,以及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后,餐前与餐后2 h内收缩压最大差值波动在8~15 mmHg,平均(12.2±2.8) mmHg,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4例患者未再出现晕厥。2例患者间断出现晕厥,但频率明显减少,为1~2次/年。结论餐后低血压所致晕厥常见于老年人,但往往因为对此病的认识不足而被忽视。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缺血的症状,有较高的风险性。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临床疗效较好。提高对餐后低血压所致晕厥的识别,有利于明确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建立小鼠卒中后抑郁(PSD)模型,探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剂6-溴代靛玉红-3'-肟(BIO)对PSD的作用。方法将8~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54只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束缚组、卒中组、PSD组、PSD+二甲基亚砜(DMSO)组和PSD+BIO组,每组9只。其中束缚组和PSD组通过束缚应激进行抑郁造模,卒中组以及PSD组进行脑卒中造模,PSD+BIO组和PSD+DMSO组在PSD组处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BIO和DMSO。通过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评估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抑炎因子甘露糖受体1(Mrc1)、促炎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基因在脑内海马、前额叶、杏仁核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PSD组相较束缚组、卒中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出现明显抑郁倾向,并伴有脑内Bdnf表达量降低,说明造模成功,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量明显增高。给予GSK-3β抑制剂BIO后抑郁样行为有所改善,Bdnf脑内表达量升高,脑内IL-1β的表达量也有所降低。结论通过卒中联合束缚应激的方法成功构建PSD小鼠模型,而应用GSK-3β抑制剂BIO后有利于PSD的恢复,这种作用很有可能是通过改善脑内的炎症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