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大鼠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只不同品系间肾移植大鼠。实验组给予环孢素A(CsA)和rhGH,对照组给予环孢素A预防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7d进行实验研究,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血清肌酥(Cr)、血清尿素氮(BUN)逐日下降,肾功能恢复良好,病理检查未发现急性排斥反应。两组的对应实验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有效的免疫抑制前提下,大鼠肾移植术后短期应用rhGH不明显促进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2.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89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白细胞介素 6(IL 6)及干扰素 (IFN γ)的基因型 ,并结合HLA配型情况 ,比较各基因型别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HLA DR错配的情况下 ,TNF α和IFN γ等位基因为高分泌型者 ,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分泌型者高 (P <0 .0 5) ;未能显示TGF β及IL 6基因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论 术前检测肾移植患者细胞因子基因型 ,有助于发现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人群 ,据此可制定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3.
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在免疫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氨基酸残基配型( Res M)在免疫致敏尤其是高敏受者肾脏移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7例致敏受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体内预存的群体反应性抗体-IgG( PRA-IgG)的水平及特异性;采用一步法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Micro-PCR-SSP)技术进行 HLAⅠ类和Ⅱ类分型.[结果] 47例致敏受者的 PRA-IgG水平为 8.3%~ 96.4%,平均为 38.8%,供受者间按传统的 HLA抗原错配( MM)原则, 0-1错配( MM)、 2 MM的患者分别为 5例( 10.6 %)、 9例( 19.1%),而按 Res M的原则, 0-1 MM、 2 MM患者分别提高到 22例( 46.8%)、 17例( 36.1%)( P< 0.001);其中 PRA≥ 50%的 18例高敏受者中, 0-1MM 13例( 72.2%),而 PRA< 50%的 29例受者中, 0-1MM 9例( 3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 47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 3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 35%,在 18例 PRA≥ 50%的高敏受者中,仅有 4例( 22.2%)发生排斥反应, 29例 PRA< 50%的受者中, 11例( 37.9%)发生排斥反应 (P > 0.05).[结论] 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可显著提高供受者的相配率,良好的 HLA配型对减少高敏受者肾移植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和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病例资料。结果 6例患出现肠梗阻症状的时间为肾移植术后0.5~46个月。4例在肾移植手术前后有腹部手术史。腹痛、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明确诊断后,2例予禁食、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但其中1例缓解后发作急性排斥反应,予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后好转。4例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分别行小肠粘连松解、粘连部分空肠切除术、端端吻合术和回肠部分切除术、端端吻合术,3例患肠梗阻症状消失,1例术后死于腹腔感染。结论早期诊断和正确及时的处理是改善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在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体内的变化,探讨其监测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可能性.方法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56例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的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和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肾移植术前所有患者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均为阴性,其(CD38+CD8+)/CD8+的平均比值为0.11±0.05;肾移植后检测到有14例患者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阳性,出现阳性的时间为术后(32.7±16.6)d,(CD38+CD8+)/CD8+的比值在术后(29.6±8.4)d出现了有显著意义的升高,平均数值为0.43±0.21.这些患者接受静脉滴注丙氧鸟苷治疗后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转阴,(CD38+CD8+)/CD8+平均比值下降为0.16±0.09.治疗前后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D38+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检测结合巨细胞病毒白细胞抗原检查有助临床监测肾移植后CMV活动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6.
107.
肾移植受者发生的恶性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高对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18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18例患者在发现肿瘤时,13例移植肾功能良好,5例血肌酐升高;有9例患者为晚期肿瘤,已发生肿瘤浸润或远处转移,其中8例在3个月内死亡;9例患者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除1例非何杰金氏淋巴肉瘤和1例基底细胞癌分别于治疗后7个月、13个月死于肿瘤转移外,其余7例至今仍带肾存活。结论 (1)肾移植受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恶性肿瘤;(2)早诊断、早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5)肾移植术后肿瘤患者应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实体瘤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08.
2002年12月及2003年4月我们分别收治2例继发于先天性神经原性膀胱的尿毒症患者,施行了尸体肾移植联合回肠代膀胱术,患者随访至今人/肾状况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9.
患者,男,62岁.因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于2005年7月27日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中予抗白细胞介素(IL)-2R单抗50 mg诱导,术后予环孢素(CsA)加霉酚酸酯(MMF)加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CsA血药浓度170~200 ng/ml.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SCr 120μmol/L.术后2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巨细胞病毒(CMV)抗原阳性,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0.58.  相似文献   
110.
口服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口服他克莫司 (Tacrolimus ,FK5 0 6 )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寻求临床上准确反映早期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的监测方法。 方法  16例肾移植受者首剂口服 0 .0 75mg/kgFK5 0 6后 ,采用ELISA法测定服药后 0 .5、1.0、1.5、2 .0、3.0、5 .0、8.0、12 .0h时间点血药浓度 ,采用 3p87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将测得的FK5 0 6浓度自动拟合计算出AUC ,并分别将各时间点血药浓度与AUC进行相关性检验 ,计算相关系数。 结果 AUC变化范围为 4 4 .4 0~ 15 8.0 1μg·h-1·L-1,平均 ( 92 .2 3± 34.97) μg·h-1·L-1,个体间AUC可相差 4倍 ;血药谷浓度Cmin与AUC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rmin=0 .6 5 0 )。 结论 首剂口服同一剂量FK5 0 6后 ,个体间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差异很大。Cmin能准确反映首剂口服FK5 0 6后的AUC ,临床上可通过监测Cmin达到FK5 0 6早期剂量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