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老年供肾亲属肾移植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供肾亲属肾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我院66例行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供者50岁以上24例,其中8例次供者术前检查存在轻度医学异常(包括镜下血尿4例,高血压2例,肥胖1例,结石1例),比较老年供者和非老年供者术前总肾小球滤过率(GFR),手术前后血清肌酐(SCr),留存肾GFR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同时对二组受者的手术前后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发症、人肾存活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供者术后总体肾功能恢复良好,无显著性差异.但50岁以上组术后3月以上留存肾GFR显著低于50岁以下组(P<0.05).两组受者在术后1年内SCr、Ccr、DGF、急性排斥和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老年供者选择需十分谨慎.术前全面而彻底评估,严格控制纳入标准,其安全性和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对等待肾移植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和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 年1 月到2012 年6 月等待肾移植的7 123 例尿毒症患者资料,根据术前PRA 水平的不同分为5 组:A 组6 124 例,PRA 阴性;B 组160 例,PRA <10%;C 组261 例,PRA 10%~29%;D 组374 例,PRA 30%~80%;E 组204 例,PRA >80%.比较5 组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5 组患者中接受肾移植者的术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情况,术后患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术后1 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情况,以及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慢性排斥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 组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为31.9%;随着PRA 水平升高,患者接受肾移植比例显著下降,E 组接受肾移植比例最低,为7.3%(P<0.05).在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随着PRA水平升高,HLA 错配数显著降低.A 组和B 组术后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发生率均显著低于E 组(均P<0.05),各组DGF 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 组的移植肾存活率优于E 组(1 年96.4%比89.5%,5 年76.8% 比63.4%,10 年59.7% 比47.3%,均P<0.05),术后1 年eGFR 水平也优于E 组(66.7 mL/min 比45.3 mL/min,P<0.05),但各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PRA 水平越高,肾移植接受率越低,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的风险越高,移植肾的长期预后也越差.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肺外结核的发病及诊治特点. 方法 1991年1月至2007年4月行肾移植手术2333例,术后发现结核病37例,经病理学和(或)影像学检查确诊肺外结核者19例(51%).其中累及移植肾5例、脑膜4例、胸膜4例、淋巴结3例、软组织2例,喉、肝、胸椎、肠道各1例,同时有2个肺外部位受累者3例.发病高峰期为术后1年(53%).治疗方案主要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组合,疗程6~25个月. 结果 14例经抗结核治疗痊愈,随访1~161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无复发;5例患者治疗无效,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6%).抗结核治疗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42%),肝功能损害4例(21%). 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肺外结核发生率、病死率较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应注意兼顾抗结核与抗排斥反应2方面.  相似文献   
84.
患者,男,62岁.因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于2005年7月27日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中予抗白细胞介素(IL)-2R单抗50 mg诱导,术后予环孢素(CsA)加霉酚酸酯(MMF)加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CsA血药浓度170~200 ng/ml.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SCr 120μmol/L.术后2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巨细胞病毒(CMV)抗原阳性,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0.58.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他克莫司(FK506)肾毒性模型中钙离子代谢的变化情况,探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地尔硫草(Dil)对FK506肾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 按公式将肾移植术后FK506、环孢素(CsA)和Dil的首剂治疗剂量换算成大鼠的治疗剂量.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sA组(25 mg·kg-1·d-1)、FK506组(0.8 mg·kg-1·d-1)和FK506加Dil组(0.8 mg·kg-1·d-1及8 mg·kg-1·d-1),每组6只,用药4周后建立各组大鼠肾毒性模型.观察各组大鼠SCr、血电解质、肾组织的病理改变(HE染色)、电子显微镜F肾脏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CsA组和FK506组大鼠SCr值分别为(36.00±2.61)和(34.17±4.54)μmol/L,均高于FK506加Dil组和对照组[(28.50±2.07)和(29.17±3.43)μmol/L,P<0.05].CsA组和FK506组大鼠血钙浓度分别为(2.00±0.04)和(2.05_4-0.04)mmol/L,均低于FK506加Dil组和对照组(P<0.05).CsA组和FK506组均可观察到肾小管细胞轻微肿胀及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及空泡化等病理改变.与FK506组和CsA组相比,FK506加Dil组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明显减轻或接近正常.结论 钙离子代谢紊乱可能介导了FK506引起的肾毒性,Dil可用于预防FK506的肾毒性.  相似文献   
86.
肾移植受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肾移植受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方法 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中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203例出院后的肾移植受者进行调查.结果 肾移植受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中耐力锻炼时间较长.为(117.86±98.29)min/周.体能锻炼时间为(27.41±47.61)min/周,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得分为1.37±0.84,与医生的沟通得分为1.96±0.93.术后时间为6~12个月组患者体能锻炼、耐力锻炼时间,与医生的沟通评分高于术后时间<6个月、>12个月组的患者(P<0.05,P<0.01).结论 肾移植受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行为需要改善,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动脉变异的血管重建方法.方法 在104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有14例供肾动脉变异.供肾动脉变异的分类和血管重建方法分别为:(1)单支动脉较早分支型2例,取肾时分支受损,分别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其分支、腹壁下动脉离体重建受损动脉.(2)双支动脉型10例,4例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离体重建血管,3例用受者腹壁下动脉与较细分支于体内吻合,1例较短肾动脉与较长肾动脉端侧吻合,1例较细副.肾动脉与主肾动脉端侧吻合,1例双支分别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3)3支动脉型2例,1例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分支离体重建血管,1例结扎细小分支后,将较细的副肾动脉与主肾动脉端侧吻合.14例血管重建后,分别将供肾动脉较粗支和/或髂内动脉主干端与受者髂外动脉端侧吻合.结果 术后各支动脉血流通畅,移植.肾血液供应丰富、均匀.12例肾功能早期恢复正常,其中1例术后第14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血肌酐下降缓慢.随访至2008年7月,除1例动脉粥样硬化较重的受者(三支动脉)下极动脉栓塞,血肌酐升高并稳定在170μmol/L外,其余患者动脉血流通畅,血液供应丰富、均匀.结论 供肾动脉变异时,利用所得供肾动脉的自身条件重建血管,或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分支或腹壁下动脉重建血管,可获得较好的移植肾功能.受者动脉粥样硬化较重,同时有较细肾动脉支做重建吻合时,应注意该支动脉发生栓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总结活体肾移植供者肾动脉解剖学特点及多支动脉供肾的手术处理方式.方法 分析我中心142例活体肾移植供者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成像的供肾动脉解剖结果.用6种不同方式对多支动脉供肾进行显微技术处理,比较供肾多支动脉受者(n=31)与供肾单支动脉受者(n=111)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结果 30.99%的供者存在肾脏多支动脉,两侧肾脏相似(左肾22.54%,右肾22.13%),在一侧存在时,对侧也存在的概率分别为56.25%和60.00%.左肾动脉主干稍粗(P=0.001)且主干上第1个分支距腹主动脉距离稍近(P=0.004).多支动脉组受者手术时间和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延长,但在术中出血量、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彩超弓形动脉流速等方面与单支动脉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7 d、1个月、3个月3个观察点2组受者血清肌酐和肌酐清除率相似,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还表明供肾是否为多支动脉对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变化趋势并无影响.结论 充分了解活体供肾的动脉解剖并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保证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K virus (BKV) infection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243 renal recipients from our clinic within 48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were enrolled as the trial group and 82 healthy people as the control group. Urine and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of these two groups were harvested for urinary sediment BKV cytology by Decoy cell counting and BKV DNA by real-time PCR.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urinary Decoy cell, BKV viruria and viremia were 35.4%, 36.6% and 16.9% in trial group, and 4.9%, 20.7% and 2.9%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In trial group, the medians of urinary Decoy cell, urinary BKV and peripheral blood BKV were 6/10 HPF, 1.00×104 copy/ml and 6.87×103 copy/ml respectively, while in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2/10 HPF, 1.10×104 copy/ml and 2.24×1(3 copy/ml.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people, the positive rates and the levels of BKV DNA in urine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recip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amount of urinary Decoy cell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urinary BKV load (r=0.636, P<0.01). Conclusions BKV replication is easier to happen in renal recipients as compared to healthy people. Counting of urinary Decoy cells is convenient, useful and sensitive to evaluate BK viruria and viremia in renaltransplant recipients. BKV DNA detection in urine and peripheral blood can be used to screen the evidence of BK reac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irreversible graft damage by BKV.[ Key words ] Kidney transplantation; BK virus; Kidney diseases; Decoy cells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2573例肾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有深部真菌感染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术前情况、术后并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抗排斥药物的差异,找出引起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数目对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以及患者病死率和移植肾丧失功能率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高龄患者(≥60岁)较多(P < 0.05);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巨细胞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伤口愈合延迟、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P < 0.05);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周、应用广谱抗生素>1周以及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抗CD3单克隆抗体抗排斥的患者比例较高(P < 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患者(≥60岁)、DGF、伤口愈合延迟、WBC<4.0×109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1周是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χ2值分别为91.2和18.1,P < 0.01),移植肾丧失功能率也显著增加(χ2 = 93.0,P < 0.01)。 结论 评估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积极预防深部真菌感染,对改善肾移植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