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40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C2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72例C2椎动脉高跨患者。根据辅助C2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导板组(n=36例)和徒手组(n=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C2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相关并发症、手术技术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根据术后颈椎CT并按照Kawaguchi等提出的螺钉分级标准评估C2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并计算术前模拟置钉与术后实际置钉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与横断面上的偏差。结果:导板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明显优于徒手组(P<0.05),手术技术费用徒手组明显低于导板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板组和徒手组分别置入C2椎弓根螺钉42枚、43枚;置钉准确率(0级+1级)分别为95.2%、72.1%。两组螺钉矢状面偏离角度分别为0.52°±0.42°、2.21°±0.69°,横断面偏离角度分别为0.51°±0.36°、2.16°±0.77°。导板组在置钉准确率、螺钉偏差角度均优于徒手组(P<0.05)。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中共发生椎动脉损伤4例,其中导板组0例,徒手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和徒手技术辅助置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在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导板技术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置钉时间、透视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不同椎间融合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术后及远期疗效,评价不同融合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临床确诊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手术患者共149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自体骨组和融合器组。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缓解、融合稳定性及融合间隙沉降。结果 1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0-10.5年,平均随访(8.3±1.1)年。融合器组和自体骨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别为(11.03±2.57)分、(24.52±2.11)分、(23.97±1.92)分和(11.26±1.93)分、(21.36±2.01)分和(20.09±1.87)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器组和自体骨组椎间高度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56±1.34)mm、(11.42±0.78)mm、(11.26±0.74)mm和(9.83±0.87)mm、(11.24±0.77)mm、(10.32±0.94)mm。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较术后均有减少,但融合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椎间融合术式均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但融合器融合椎间高度下降率低,对植骨量要求少,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和并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和并胸腰椎骨折的各种治疗方案.结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致痛机制尚未明确,传统非手术治疗方法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常常需要手术干预.结论:骨质疏松是一种退变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应当只注重手术治疗本身,还应该重视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PKP术后骨水泥形态分布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从2007年1月~2010年8月,收集56例患者共67个椎体进行PKP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骨水泥形态及分布,将其划分为点式支撑组(A组,15个)、平面支撑组(B组,25个)和立体支撑组(C组,27个),比较术前、术后7天、术后12个月VAS评分,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以及临近节段术前及术后12个月椎体骨密度变化。使用多样本均数比较方差分析,检验效能α=0.05。结果:A组、B组、C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87±0.32、6.78±0.22、7.110.23(F=0.542,P=0.58);术后7天VAS评分为2.67±0.33、3.2±0.30、3.13±0.26(F=0.764,P=0.47);术后12个月为4.20±0.23、2.54±0.21、2.31±0.21(F=96.4,P=0.003),通过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3,A组与C组比较P=0.002,B组与C组比较P=0.181。术后12个月三组的椎体高度变化分别为0.24±12、0.14±0.1、0.13±0.08(F=66.4,P=0.013),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01,A组与C组比较P=0.001,B组与C组比较P=0.211。术后12个月临近椎体平均骨密度T值变化A组为1.22±0.11,B组为1.32±0.12,C组为1.65±0.21(F=55A,P=0.021),LSD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171,A组与C组比较P=0.023,B组与C组比较P=0.031。结论:PKP手术的骨水泥充填形态会影响术后病椎椎体高度的维持以及临近椎体的骨密度,平面支撑的骨水泥形态具有较好的应力分配特性,术后椎体高度丢失以及临近节段的骨质疏松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合并窦道形成的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的复发因素及临床治疗方式。方法:199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87例复杂性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中的2l例术后复发且合并窦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38.8岁。15例患者结核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提示耐药。根据脓肿的大小,一期窦道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1例,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二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0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9.7个月。术后16例获得治愈,其中5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23.8%(5/21),其中前路固定的复发率为18.2%(2/11),后路固定的复发率为30%(3/10)。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后治愈。结论: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合并窦道形成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复发的原因主要和耐药结核菌株出现、病灶清除不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失败、合并其他脏器结核有关。有效的化疗,彻底的病灶清除,脊柱稳定的重建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MRI信号与腰椎节段间不稳定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7例患者,依据椎间隙x线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腰椎节段间失稳组(A组)与节段间稳定组(B组)。测定椎间盘MRI信号强度,依据信号强度将椎间盘退变分为5级。比较两组MRI信号差异,分析节段间不稳定与椎间盘信号改变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腰椎节段间不稳定患者MRI信号为0.54±0.033,腰椎间节段稳定患者MRI信号为0.40±0.027,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MRI信号强度分布行差异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节段间不稳定患者MRI信号强度较节段间稳定患者更低。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尚无证据表明腰椎间盘MRI信号改变与腰椎间盘节段间不稳定存在等级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改为开放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16例(587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中13例术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患者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53~72岁,平均64.5岁;术后9例出现脊髓损伤,4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10例,椎体转移瘤2例,椎体血管瘤1例。病变节段:T7 1例,T8 1例,T9 2例,T10 1例,T11 1例,T12 2例,L1 3例,L3 1例,L4 1例。初次术后9例脊髓损伤者ASIA分级为:A级 2例,B级1例,C级6例;4例神经根损伤者肌力均为2级,皮肤感觉减退。所有患者均在明确诊断后4~12 h行后路开放减压手术。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7个月,平均14.1个月。开放手术原因:骨水泥渗漏6例(46.2%,6/13),均为非血管性渗漏,渗漏至椎管者2例,渗漏至神经根管者4例;穿刺失误3例(23.1%,3/13);适应证选择错误4例(30.8%,4/13)。末次随访时,4例神经根损伤患者中,3例肌力恢复至5级,1例恢复至4级,皮肤感觉均较术前好转。9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例术中穿刺失误直接损伤脊髓及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ASIA分级仍为A级;7例均较术前好转,其中4例恢复至D级,3例E级。结论 开放手术的原因主要分为骨水泥渗漏、穿刺失误、适应证选择错误,其中骨水泥渗漏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08.
 女, 45岁, 因腰痛伴左下肢麻木 2年, 加重 1个月入院。 入院前患者平地行走距离约 50米即出现间歇性跛行, MRI 提示腰椎管狭窄。以腰椎管狭窄症收入我院脊柱外科。患者既往无行动障碍。入院完成相关检查后行腰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2007年11月手术治疗并具有完整资料的5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症43例.术前Cobb角平均为28.6°(22~47°),后正中切口,针对性减压“责任节段”,切除椎间盘,扩大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适度矫正侧凸.结果 本组获得6~72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术后侧凸Cobb角7~14°,矫正度数15~30°,平均矫正率为58.7%.腰椎前凸角矫正为-46.5~-20.5°,平均-36.5°.其中术前JOA评分11分,术后1年随访为25分,优良率为88.6%.随访时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结论 腰椎退行性侧凸外科治疗较为棘手,手术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分析对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结果。方法:16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35例患者行ACDF(B组),于术前、出院前、术后6周、3月、6月、12月、24月及随后每半年一次随访,通过JOA评分、生命质量SF-36评分、NDI评分评定治疗效果。同期摄X线片,检测病变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6年以上随访,平均73.5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有1例发生自发融合;置换节段活动度与置换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及SF-36评分、NDI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B组RO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A组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侈O.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良好,同时还保留颈椎病变节段活动度,减少轴性症状,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