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2篇
  免费   717篇
  国内免费   521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0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460篇
内科学   274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67篇
特种医学   103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2584篇
预防医学   192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410篇
  6篇
中国医学   8124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361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886篇
  2013年   642篇
  2012年   920篇
  2011年   921篇
  2010年   775篇
  2009年   762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590篇
  2006年   708篇
  2005年   576篇
  2004年   547篇
  2003年   474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340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对脑梗死病灶周围及海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法凝闭大脑中动脉(MCAO)。MCAO后给予电针治疗,在治疗5d、2周后分别处死,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NSE、GFAP的阳性单位值。结果:梗死边缘NSE表达在梗死5d时处于低水平,梗死2周组增高,电针治疗2周后海马的NSE表达明显增加;梗死5d时病灶周围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多,染色加深,胞体增大,突起增粗、增长,2周时变化更明显。电针治疗5d后,梗死边缘GFAP阳性单位值明显增高。结论:早期电针治疗能够提高海马区NSE及梗死灶周围GFAP的表达,促进了缺血后脑的可塑性变化,构成了脑梗死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观察电针加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颅脑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颅脑损伤患者1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加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在格拉斯哥预后评估(GOS),运动障碍评估(DS)。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电针加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可以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帮助恢复运动功能。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损毁内侧丘脑(Medial thalamus, MT),明确MT在疼痛记忆模型大鼠疼痛感觉及诱发情绪中的作用及电针干预作用。方法:将51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C)、模型组(M)、模型+电针组(M+EA)、损毁+模型组(L+M)、损毁+模型+电针组(L+M+EA),除C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双侧后足足底交叉注射角叉菜胶(Carrageenan, Carr),两次注射时间间隔14 d以建立疼痛记忆模型,其中L+M、L+M+EA组大鼠于实验开始前7 d行双侧MT损毁术,M+EA组、L+M+EA组大鼠分别于Carr首次左后足注射后5 h、1~5 d予电针治疗。分别在Carr首次注射前1 d、首次注射后4 h、1 d、5 d、13 d、15 d检测后足机械缩足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分别在Carr首次注射前1 d、首次注射后1 d、5 d、13 d、15 d,检测厌恶性情绪;于Carr首次注射后16 d检测焦虑样情绪;采用尼氏染色确定MT损毁位置。结果:Carr首次注射后4 h、1 d,与C组比较,其余四组大鼠PWT与Carr首次注射前PWT的差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difference value, PWT D-value)均显著降低(P<0.01)。Carr二次右后足注射后,与C组比较,M组、EA组、L+M组大鼠右后足PWT D-value值均显著降低(P<0.01, P<0.01, P<0.05),与M组比较,L+M、L+M+EA组大鼠PWT D-value显著增加(P<0.01)。Carr二次右后足注射后1 d,与M组比较,M+EA组、L+M+EA组大鼠CPA score值显著升高(P <0.01)。与M组、L+M组大鼠比较,M+EA组大鼠中央区域运动时间、中央区域运动距离均增多(P> 0.05),L+M+EA组中央区域运动时间显著增多(P<0.05);与C组同期比较,M组大鼠总运动距离显著下降(P<0.01),L+M组、L+M+EA组大鼠总运动距离均显著增加(P<0.01);与M组比较,M+EA组、L+M组、L+M+EA组大鼠总运动距离均显著增多(P <0.05, P <0.01, P <0.01);与M+EA组同期比较,L+M组、L+M+EA组大鼠总运动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MT损毁后明显影响疼痛记忆模型大鼠的疼痛感觉但不对疼痛诱发情绪产生影响,早期电针干预具有抑制MT损毁后疼痛记忆模型大鼠疼痛感觉与疼痛诱发情绪产生的作用,其干预机制可能不是通过MT这一核团实现。  相似文献   
105.
采用头针结合肌肉定位取穴法电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提高肢体远端肌力有效率高于传统的针灸治疗方法,能明显缩短患者恢复生活自理的时间。病程在3个月以内患者的疗效好于3个月以上患者,提示尽早治疗是取得好的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6.
背景电针及氯米帕明并用治疗强迫症是中西医结合的行为尝试.目的探讨针药并用治疗强迫症的长期疗效及对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研究.地点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的病房.对象本研究在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选择1997-01/2003-10本院的住院患者30例,年龄18~57岁,平均(33±12)岁.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5例,男8例,女7例.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方法试验组用电针内关、人中、承浆合并氯米帕明口服,对照组单用氯米帕明.于治疗前、治疗后4,6,8周末、6个月随访分别用强迫量表(Y-Bocs)、副反应量表(TESS)和临床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及副反应,治疗后8周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主要观察指标Y-BOCS,TESS,SDSS量表评分结果比较.结果治疗4,6,8周末Y-Bocs分减分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ESS分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1),SDSS"职业和工作"因子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电针内关、人中、承浆治疗强迫症状,减少了氯米帕明的副反应,能够改善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电针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方法:①选择2004-08/2005-10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入院距发病时间3~24h,经CT及MRI明确诊断,出血量<40mL;均对治疗方案和检测指标知情同意。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和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②对照组仅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G6805-2A)治疗2个疗程,针刺以头针为主(选穴以水沟、太阳、百汇、风府、哑门、上星为主),体针为辅(取穴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风市、昆仑),均取患侧。电针参数疏密波,留针20~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间隔3d后进行下1个疗程。③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分45分,神经功能缺损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疗效判定:基本恢复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显效率(%)=(基本恢复患者数+显著进步患者数)/患者总数×100%。按北京邦定生物医学公司提供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酶联免疫分析测定盒说明书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④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和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疗效: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53%,χ2=4.800,P<0.05)。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19.6±7.8),(18.8±6.7)分,P>0.05],治疗2和4周后明显降低[治疗组:(15.8±6.2),(11.5±3.5)分;对照组:(16.6±6.4),(13.6±4.4)分,F=46.352,22.547,P<0.01,0.05]。治疗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0458,P<0.05)。③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治疗组治疗2和4周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4.5±4.2),(12.6±3.),(19.7±6.3)分,F=67.56,P<0.01];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2和4周后治疗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14.5±4.2),(12.6±3.5)分;对照组(17.3±4.6),(14.8±3.7)分,t=2.4621,2.3659,P<0.05]。结论:电针可以降低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8.
电针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均采用西药阿斯匹林和5-单硝异山梨醇酯等治疗,综合组120例同时配合电针内关、郄门穴治疗。结果: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后,心绞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综合组高于对照组;心绞痛缓解和消失时间综合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有关穴位结合口服西药能明显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09.
电针改善前庭功能障碍所致颈源性眩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采用眼震诱发反应、测听术和直接前庭诱发电位(vestibular evoked poteutials,VsEPs)技术,探讨电针改善前庭功能障碍,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机制。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将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注射至模型组和电针组家兔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造成左侧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降低以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慢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模型,对照组作生理盐水注射。从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家兔作双侧“风池(GB20)”、“听宫(SI19)”、“外关(SJ5)”穴电针治疗2周,分别测定左侧外耳道20℃水灌注冷刺激试验眼震持续时间、低刺激率(10Hz)和高刺激率(50Hz)左侧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t brainstem response,ABR)、左侧短声耳蜗电图和左侧电刺激前庭诱发电位(VsEPs),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50Hz高刺激率ABR的Ⅲ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波峰间潜伏期(IPL)[(3.14&;#177;0.11)ms;(1.61&;#177;0.13)ms]较对照组[(2.88&;#177;0.27)ms;(1.40&;#177;0.12)msl延长(t=4.1772,P&;lt;0.05;t=5.5692,P&;lt;0.01),电针组[(3.06&;#177;0.08)ms;(1.51&;#177;0.09)m8]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7472:t=2.8442,P&;gt;0.05)。各组之间10Hz低刺激率ABR无显著改变(P&;gt;0.05)。模型组VsEPs的V3波PL、V2-V3和V1-V3波IPL[(5.00&;#177;0.46)ms;(1.89&;#177;0.63)ms;(3.21&;#177;0.49)ms]较对照组[(3.81&;#177;0.69)ms;(1.07&;#177;0.50)ms;(2.12&;#177;0.40)m8]延长(t=7.4362,P&;lt;0.01:t=4.6478,P&;lt;0.05;t=7.7301,P&;lt;0.01),电针组V3波IPL和v1.v3波IPL[((4.24&;#177;0.45)ms;(2.53&;#177;0.46)ms]较模型组显著缩短(t=4.7462,t=4.8291,P&;lt;0.01),电针组VsEPs[包括V2-V3波IPL:(1.10&;#177;0.24)ms]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2.3295,t=1.7631,t=2.5123.P&;gt;0.05).模型组耳蜗电图-SP/AP值和眼震持续时间分别较对照组增高和缩短(t=6.47l5,t=5.4057,P&;lt;0.01),电针组分别较模型组降低和延长(t=4.9372,t=4.095O,P&;lt;0.01),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1.5343,f=1.449,P&;gt;0.05)。VBI时50Hz高刺激率ABR的Ⅰ-Ⅳ波IPL变化与VsEPs的V1—V3波。IPL变化有显著性相关(r=0.5288.P=0.0079,F=8.5390)。结论:慢性VBI时前庭神经和半规管功能较蜗神经功能更易严重受累,高刺激率ABR变化可间接反映前庭神经功能。电针可改善脑干神经元突触效能和前庭蜗神经通路传导,恢复前庭蜗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透刺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顽固性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透刺配合电针治疗,连续治疗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评分、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评分及临床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透刺配合电针治疗能从全面促进顽固性面瘫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