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0篇
  免费   717篇
  国内免费   521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0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460篇
内科学   274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67篇
特种医学   102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2583篇
预防医学   192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410篇
  6篇
中国医学   8124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363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361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886篇
  2013年   642篇
  2012年   920篇
  2011年   921篇
  2010年   775篇
  2009年   762篇
  2008年   684篇
  2007年   590篇
  2006年   708篇
  2005年   576篇
  2004年   547篇
  2003年   474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340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观察多时间点大鼠多裂肌损伤后铁代谢相关蛋白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干预时间条件下电针"委中"穴对多裂肌损伤性腰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30只,各组再分为1 d、2 d、3 d、5 d、7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注射0.5%布比卡因(bupivacaine, BPVC)的方法造模,电针电针双侧"委中"穴(1次/d),正常组、模型组不进行电针干预。分别于治疗的1 d、2 d、3 d、5 d、7 d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造模前后多裂肌形态变化;采用生化法检测多裂肌组织总铁含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eavy chain1, FTH1)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多裂肌膜蛋白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 Tfr1)、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 DMT1)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相较于正常组可见肌纤维断裂、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受损肌纤维可见明显改善。生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同时间点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总铁含量升高(P<0.01);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提示模型组FTH1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而Tfr1与DMT1 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电针1 d、2 d、3 d、5 d组FTH1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而电针2 d、3 d、5 d、7 d组Tfr1 m RNA和电针1 d、2 d、3 d、5 d组DMT1 mRNA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各模型组间比较发现,模型2 d组FTH1蛋白表达最低(P<0.05),而模型2 d、3 d组Tfr1 mRNA表达较高(P<0.05),模型3 d组DMT1 mRNA表达最高(P<0.05);各电针组比较结果显示,FTH1蛋白在电针2 d组最高(P<0.05),电针3 d、5 d、7 d组Tfr1 mRNA表达较低(P<0.05),电针3 d组DMT1 mRNA表达较高(P<0.05)。结论在BPVC致多裂肌损伤模型中,局部受损多裂肌发生铁代谢紊乱,且在急性损伤期较典型。电针"委中"穴能促进损伤多裂肌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多裂肌铁代谢、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相关,并且在电针持续干预3 d后显著促进对铁代谢紊乱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82.
蒋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557-1557
听会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以之为主穴针刺符合中医认为的面神经麻痹由络脉空虚、风邪挟寒热侵袭面部经脉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绶不收而引起的病机认识。且本穴与面神经干相近,电针之可收满意疗效且取穴数量少,能将不良刺激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电针在无痛胃镜检查时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不良发应及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14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记录胃镜插入时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以及胃镜检查前、中、后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镇静程度的变化。结果:电针组胃镜插入时应激反应发生率低,电针组检查中和检查后血压、心率平稳,与检查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检查中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电针组镇静程度检查中和检查后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镇静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可有效抑制胃镜插入时所引起的应激反应,维持血压和心率的稳定,且可以使患者在镇静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完成检查。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穴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疗效差异及其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50 d后,按35 mg/kg质量比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溶液进行T2DM造模,并将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组、电针肾俞组、格列美脲灌胃组,每组8只。各电针组分别取双侧"足三里""肾俞"穴进行电针治疗,电针参数为2 Hz,2 m A连续波20 min/次,1次/d,6 d/周,连续4周。于干预前及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灌胃前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体质量及OGTT实验。末次干预结束,处死大鼠取血,取胰腺组织,采用放免法测血清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Real-time PCR检测胰腺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的mRNA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胰腺的形态变化。结果:干预4周后,除空白组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其余各组体质量均显著减轻(P0.01);模型组FBG显著高于干预前、空白组(P0.01),格列美脲灌胃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两电针组比较模型组均有下降趋势(P0.05);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glucose Tolerance,OGTT)实验结果与FBG同步;电针足三里组、格列美脲灌胃组FINS显著低于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肾俞组(P0.01);模型组HOMA-B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各干预组比较模型组均有上升趋势(P0.05);模型组GLUT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电针足三里组、电针肾俞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GCK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各干预组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P0.05),且电针足三里组显著高于格列美脲灌胃组(P0.01)。HE染色:模型组胰岛边界不清,体积明显变小,胰岛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杂乱,细胞肿胀、坏死,可见细胞空泡变性。3个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胰岛边界较模型组清晰,体积增大,胰岛内细胞数量增加,排列也较均匀,细胞空泡变性减少。结论:电针足三里、肾俞穴可能是通过上调GLUT2、GCK mRNA的表达水平而改善T2DM大鼠的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保护胰岛B细胞的形态、降低FINS水平,其中足三里穴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PAR4、TRPV1在电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内脏痛敏中的作用,探讨针刺缓解大鼠内脏痛敏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大肠俞组、电针上巨虚组,每组8只,采用乙酸灌肠法复制IBS内脏痛敏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治疗,每天1次,连续7 d。在电针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粪便性状并根据粪便性状分级进行粪便性状的评分,检测粪便含水量和引起腹部回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PAR4、TRPV1蛋白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粪便性状评分和粪便含水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P<0.01),电针大肠俞组、电针上巨虚组大鼠粪便性状评分(P<0.01,P<0.01)和粪便含水量降低(P<0.05,P<0.05)。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引起大鼠腹部回缩反射的容量阈值明显降低(P<0.01),电针大肠俞和电针上巨虚后引起大鼠腹部回缩反射的容量阈值显著增加(P<0.01,P<0.01);模型组结肠组织PAR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上巨虚组结肠组织PAR4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结肠组织TRPV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大肠俞组、电针上巨虚组结肠组织TRPV1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的趋势。结论:电针可以有效缓解IBS内脏痛敏,其机制可能和调控IBS内脏痛敏大鼠结肠PAR4、TRPV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联合康复训练、电针对肩手综合征(shouder hand syndrome,SHS)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治疗的SH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痛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肩痛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训练、电针能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脐灸治疗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8月本院妇产中心住院治疗的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脐灸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妇科手术后常规治疗,电针组另给予电针疗法治疗,脐灸组另给予脐灸疗法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电针配合脐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优于电针组和脐灸组(P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肠排气时间明显优于电针组、脐灸组(P0.05);电针组有效率为82.5%,脐灸组有效率为85.0%,治疗组有效率为95.0%,治疗组优于电针组、脐灸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脐灸治疗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能缩短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本院疼痛科门诊诊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78例患者中,显效40(51.28%)例,有效33(42.3%)例,无效5(6.41%)例,有效率93.59%。治疗2个疗程后,78例患者中,显效52(66.67%)例,有效23(29.49%)例,无效3(3.85%)例,有效率96.15%。结论: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及综合干预组(头电针+CIMT),常规康复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为主,Brunnstrom技术为辅)强化患侧上肢训练;头电针组采用焦氏头针结合电刺激疗法;强制运动组限制健侧上肢,强化患肢训练;综合干预组采用头电针联合强制运动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12周观察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明显升高,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P0.01);但除综合干预组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在腕关节背伸及桡偏两个活动方向上较常规康复组明显改善(P0.05)外,其他各组间FMA评分及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干预组FMA评分升高,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头电针联合CIMT训练作用最为明显,且显效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